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是承载文明记忆的绿色“活化石”“活档案”。保护古树名木既是对自然生态的呵护和敬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近期,省自然资源厅与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联合策划推出“千年翠影映齐鲁”专题,精选省内代表性古树名木奇材,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示齐鲁大地古树名木的脉络和印记。本期请看泰安篇。
“望人松”
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之畔,有一棵历经风雨沧桑、见证岁月变迁的油松古树——“望人松”。油松的主干略向东南倾斜,在距离根际3.3米的位置,斜生出一条孤枝,该枝条在延伸约0.5米后呈90度角折曲向下,仿佛一个巨大的手臂,频频向过往的行人挥手致意,因此得名“望人松”。
除了其独特的形态之外,“望人松”背后还承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泰山的朝阳洞附近居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为了使泰山变得更加美丽,决定外出学习技艺。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丈夫久久未归,妻子便日复一日地站在山坡上,期盼着丈夫的归来。直到某一年冬天,大雪覆盖了她站立的位置。当春天来临,冰雪融化后,人们发现那位忠贞的妻子已经化作了一株挺拔的松树,继续守望着远方。最终,丈夫回到泰山,发现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决定留在树旁守护着这株象征着爱情与忠诚的“望人松”。
“佛爷松”
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的徂徕山林场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光华寺。寺内矗立着一棵600年的油松,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佛爷松”。
据史料记载,光华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历经隋唐直至今日,虽多次遭遇战火,却依然顽强存续。寺内的“佛爷松”更是见证了数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传说这株油松植于元末明初,三人环抱有余,树冠遮天蔽日,树势龙干虬枝,展臂迎客,犹如条条巨龙飞舞盘旋。据传为佛爷所植,故称“佛爷松”,又称做“蔽寺松”“一亩松”。其枝繁叶茂,树冠覆盖面积超过一亩,坚定守护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刹。
清朝诗人沈桂清在其作品《徂徕光化寺》中,曾用诗句“僧卧峰巅阁,鹤巢松顶云”来赞美“佛爷松”的壮丽景色。这些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佛爷松”及其周围环境的独特魅力。
“赤眉斧痕”
泰安市泰山区岱庙汉柏院内,有一棵约1500年的侧柏。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的记载,太山下的岱庙,古木参天,其中就有汉武帝时期种植的柏树。
这些柏树不仅见证了帝王祭祀的辉煌,更承载了一段段民间传说。特别是在西汉末年,由于山东东部及江苏北部遭遇严重灾荒,以樊崇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在泰山天胜寨驻扎期间,曾试图砍伐这些古老的柏树。然而,当斧头砍入树干之时,竟流出一种类似鲜血的红色液体,这一景象让起义军感到震惊并立即停止了砍伐行为,从而留下了斧痕,红色斑迹犹存,因此得名“赤眉斧痕”。如今,它依然屹立不倒,生长旺盛,成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
“挂印封侯”
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中,有一株历经1500年的古柏,这株古树名为“挂印封侯”,位于岱庙正阳门内,是当地著名的古树名木之一。
据传说,这株柏树是汉武帝为了纪念开国功臣萧何而种植的。萧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萧何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树木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作为对英雄的一种永久纪念。
古树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更因为树身上一个奇特的树瘤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个树瘤形状酷似一只正在嬉戏的猴子,特别是它的头部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有生命一般。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猴子的胸前似乎还挂着一块像印章一样的东西,因此得名“挂印封侯”。
“汉柏第一”
在泰安市泰山区红门管理区的关帝庙大殿后,有一株名为“汉柏第一”的圆柏。关帝庙,亦称关帝祠或山西会馆,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泰山中路的第一组古建筑群。它不仅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还在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汉柏第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因其历史悠久,传说由汉武帝亲自种植,并在清代末年被立碑铭记,被誉为“汉柏第一”,成为了游客驻足观赏、感受历史脉搏的重要地标。
据史料记载,这株圆柏已有大约1600年的树龄,这株古树不仅因为它的年龄而闻名遐迩,更因为它那奇特的生长形态引人入胜。树干和树枝皆以一种仿佛要挣脱地心引力的姿态扭曲生长,形如一条翻腾的虬龙,小枝条们则像是虬龙的须爪,盘旋扭曲,栩栩如生。更令人称奇的是,仔细观察这株古柏的三根主枝,局中者如龙作欲飞状似刘备,旁边斜枝似端刀者即关公,又有似持戟者是张飞,因此它也被称为“结义柏”。
“鸳鸯檀”
在灵岩寺檀园宾馆内,矗立着两株历经沧桑的青檀树,这两株青檀树,它们不仅见证了灵岩寺从东晋至今的变迁,更是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中的宝贵财富。
灵岩寺本身便是一部活的历史书。它始建于东晋时期,并在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进行了重建,到了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寺内的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鸳鸯檀在石缝中生存,靠着有限的营养,用自己的根系撑开石缝,扩大生存空间。它有着咬定青山,攀崖而生,风吹日晒不改容颜,电击雷轰愈加峥嵘,霜摧雪压依然葱郁的精神。
关于青檀树,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西晋文学家潘岳被青檀的生机勃勃所吸引,认为自己不及檀树之美,因而自号“檀奴”。后人因此称他为“檀郎”,表达了对这位美男子的赞美之情。
“唐槐抱子”
在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的岱庙中,有一棵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古树——“唐槐抱子”。相传这棵树由唐代高宗皇帝亲手种植。1987年,“唐槐抱子”作为岱庙的一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一株自然界的奇迹,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泰山小史》中描述了唐槐昔日的风采:“唐槐在延禧殿前,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这棵树不仅为古代帝王们提供了休憩的阴凉,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对象。明朝万历年间,甘一骥曾在树旁立碑刻下“唐槐”二字;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更是留下了赞美之词:“潇洒名山日正长,烟霞为侣足徜徉。谁能欹枕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东巡泰山期间也留下了对唐槐的赞叹:“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树的美丽景色,还反映了历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之情。
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摧残,唐槐一度枯萎。但生命力顽强的它并未就此消逝。后人将新的槐树种植在枯萎的老树干内,新生的槐树逐渐成长壮大,与老树融为一体,形成了“唐槐抱子”的奇观。现在,老槐树虽然已经不再生机勃勃,但它用自己枯朽的躯干守护着新生的幼苗,仿佛一对深情的母子相拥,令人动容。
来源:大众新闻
往期推荐
青岛篇——正是赏秋好时节,2000年银杏披“金装”
济南篇——北宋曾巩种下的这棵海棠,现在长成了“北方海棠之冠”
烟台篇——相传这棵树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见证者
淄博篇——石头缝里长出千年树王
济宁篇——这里有我国第二大古墓侧柏山林
威海篇——绕着朴树走三圈,福禄寿喜自然来
潍坊篇——张飞驻马观赏过的槐树长啥样?
提醒更多人看到,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