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顾忠泽院长团队牵头完成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GB/T 44831-2024《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这一里程碑事件
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标准化领域
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推动该领域的
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的
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皮肤芯片
是使用体外微流控芯片生成的能够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具有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微型细胞和组织培养器件。皮肤芯片能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的培养、检测,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的工具,有望补充以及部分取代现有的简单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实验,乃至人工皮肤实验的标准,成为与皮肤相关体外评价的最前沿和最有力的评价标准和实验工具。
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人体器官芯片是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的交叉集成,在体外构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统,可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功能特征和复杂的器官间联系,用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产生的反应。作为生物医学领域引领未来新药发现和精准诊疗范式(替代人体和动物实验)的新质生产力,人体器官芯片能够极大缩短新药的研发时间和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人体器官芯片已成为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技术、专利和标准等的争夺焦点。2022年,美国发布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首次将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实验评估体系纳入法案,人体器官芯片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是中国未来潜在的卡脖子技术领域。
目前,顾忠泽教授团队在人体器官芯片这一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突破了微结构诱导组织/器官生长、器官芯片及生物传感器跨尺度结构可控制造、器官芯片多模态原位/在线测量等科学技术瓶颈,形成了器官芯片完整的技术体系。
团队成功构建了中国第一个进入空间站并实施科学实验的器官芯片模型,中国第一个用于申请新药pre-IND的器官芯片模型,牵头中国第一个器官芯片技术标准立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药物筛选范式并与华为公司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人体器官芯片医药大模型,相关成果获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专利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以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为引领,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先后引进了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苏州市产研院电子功能材料所、中科地星创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院校地企合作院所平台。
后续,高新区将进一步
促进区内大院大所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动能
为苏州高新区
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
打造科创主阵地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苏高新科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