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民生福祉 擦亮幸福底色——民政部门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综述

文摘   2024-11-05 17:53   海南  







  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得到有效救助;孤残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享受到更加精准、专业的服务;残疾人生存状况持续改善,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滋味……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民政部门立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呈现眼前。



织密保障网

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底”

  “这场洪水冲毁了我的农田和房屋,非常感谢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切切实实的帮助!”湖南省桃源县郑家驿镇鲜花村村民向大爷紧紧握住民政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向大爷是鲜花村的低保户,今年6月下旬,桃源县遭遇特大暴雨,他家的房屋严重受损。桃源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探访,将向大爷安全转移,并给予2000元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难关。

  灾情发生后,常德市在各县(市区)全面落实“先行救助”政策。优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对因灾造成家庭生活出现困难的急难型救助对象,立即采取救助措施,再按要求补齐相关资料,帮助困难群众及时摆脱生活困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了“救”在身边的幸福。2019年以来,民政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基本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在做好依申请救助的基础上,落实主动发现相关要求,聚焦重点群体,拓宽主动发现渠道,帮助申请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帮扶。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指导各地完善落实核对标准规范,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加强跨区域核对业务联动,推动核对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兜底保障更有力度。科学制定低保等救助保障标准,指导各地综合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低保标准,稳步提升救助水平。制定《民政部关于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就过渡期内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安排。继续实施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确保救助对象稳定脱贫。会同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全面开展摸排核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年来,社会救助服务更有温度。深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根据困难类型和致困原因分类给予针对性救助帮扶。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统筹救助帮扶资源,积极引导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救助帮扶。深入推进临时救助工作,强化临时救助的急难救助功能,推动实现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危同样挂在民政人的心头。

  民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健全救助管理工作领导体制机制。2020年,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实现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提档升级。每年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做好极端天气下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各地着力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重点工作环节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与此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合社会力量,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救助寻亲服务水平。五年来,累计救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435万人次,帮助7万余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


撑好保护伞

让孩子拥有美好童年

  早晨7点刚过,闹铃响起,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爱心妈妈”陈翠翠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叫孩子们起床,给“女儿”扎辫子,帮“儿子”穿衣服,帮孩子们收拾书包,再把房间整理干净……

  2017年,陈翠翠与丈夫崔成祥通过公开招聘来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与这里的孩子们组成“类家庭”。他们养育的7个孩子,都有着或轻或重的视力障碍,有的孩子同时还患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疾病。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陈妈妈和崔爸爸为孩子们带来了家的温暖,让他们在有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夫妻俩各有分工,我做家务多一些,孩子的爸爸作为‘助教’陪伴孩子在特教班上课。”陈翠翠说。

  “能有一个家,是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孩子们共同的梦想。”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类家庭”模式可以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享受亲情。此外,福利院为儿童提供精细化服务,实施集中养育、家庭寄养等多元化抚育模式,按照实际情况,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养育方案。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全国儿童福利工作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民政部门着力推动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多措并举全力构筑关爱保护体系。

  ——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日益增强。2021年,民政部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推进地市级以上儿童福利机构全面提升儿童养育、康复、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水平。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

  ——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推动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有14.1万名孤儿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其中,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1953.0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1496.6元/人·月。

  ——保障对象范围逐步扩展。2019年,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在国家层面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参照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填补了儿童福利领域制度空白。2021年6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受理实现“跨省通办”,避免孤儿、无人抚养儿童因为申报不便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有41.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平均保障标准达1481.1元/人·月。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力度也在持续加强。五年来,民政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强化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权益保障机制建设,为他们的生活播撒下温暖的阳光。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做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两项专项行动,不断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各地民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四川启动“为你而来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项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实施,重点面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开展个性化服务;江西省民政厅联合省文明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年行动,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协同省直10部门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并开展“同伴融入”团体辅导、“家庭融入”家长课堂等服务,为流动儿童提供切实帮助;重庆市着力提升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展儿童主任赋能增效行动,进一步强化儿童主任责任和服务意识,打通服务儿童的“最后一公里”……


当好贴心人

为残疾人铺就幸福路

  “您好,我想帮我家属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但户籍在广西,我们不方便回去办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近日,居住在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的杨大叔拿着妻子的残疾人证、身份证等材料,找到固东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进行咨询。

  工作人员认真查看核实相关证件后,耐心地对杨大叔解释说:“现在实施了‘跨省通办’,您爱人可以在我们这里提交申请。”说罢,便打开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将申请信息推送至杨大叔妻子的户籍所在地。“咱们的制度越来越贴心了,‘跨省通办’真的很方便,省去了我们来回跑的麻烦。”杨大叔感慨地说。

  五年来,不少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省级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数据共享与动态复核机制逐步完善,“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举措有效落实。补贴资金实现及时、准确、足额发放。截至2024年9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1189.4万困难残疾人和1611.4万重度残疾人。受理“全程网办申请”68323人、“跨省通办”申请2908人,残疾人不出家门就可以申领补贴。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均逐年提升,五年来,全国累计发放补贴资金达1800.7亿元。

  如何把残疾人兜底保障的网越织越牢?五年来,在完善福利补贴制度的同时,民政部在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残疾人群体的幸福生活底色。

  “我在服务队里,能为肢体重残人员理发、刮胡子。我感受到了之前服务人员照顾我的辛苦,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山东省邹平市九户镇的张启航说起自己的工作,非常自豪。

  张启航曾经因为家庭变故受到刺激,五年前被判定为精神二级残疾。2021年,邹平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张启航被列入首批接受服务的人员范围。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张启航来到九户镇的怡佳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阵地接受系统专业的治疗。渐渐地,他的精神状态有了好转,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护理技能。2022年7月,张启航正式成为服务队中的一员。现在,张启航平均每天能为10多名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在整个服务队里面,属于出勤率最高的“明星”队员。

  张启航的转变,得益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落地落实。近年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2020年,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制定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2022年,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利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各地相继出台“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

  与此同时,民政部加快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需求,助力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由民政部牵头、21个部门单位参加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逐步完善,社区租赁服务试点以及两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修订发布《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3年版)》并形成常态化修订机制,生产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至2027年。目前,试点地区共建成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49个。

  过去5年的辉煌成就让人振奋。以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民政领域正在迅速掀起新一轮干事创业的热潮,我们相信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文中困难群众均为化名)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10月下刊
记者:宋文景

编辑:何欣雨(实习)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海口市琼山区民政局
宣传民政工作动态、政策及通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