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宁波“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是中国大运河整体终点,亦是海上丝绸之路启碇港之一。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宁波和韩国的渊源同样悠久。自唐宋以来,宁波便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港口之一,来自日韩的使节、商旅船舶频繁往来其间。
15世纪晚期朝鲜官员崔溥,在济州岛渡海返乡为父奔丧,途中突遇风暴,意外漂流到中国浙江台州境内登岸获救。之后,在当地百姓和中国官员帮助下来到宁波,又沿大运河北上,几经周折返回故乡。崔溥在中国“旅行”了130余天,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五万多字《漂海录》。《漂海录》不仅是流传至今的“东方奇幻漂流日记”,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文献中描述大运河宁波段最为详尽真切的一本书。
历史的交汇,创造了今天的共同记忆。悠悠千年,交流从未停歇。
500多年前,崔溥曾发出“一天之下,皆吾兄弟”的感慨。宁波,是崔溥开启行走中国大运河之旅的第一座城市。537年后,让我们也来一次特种兵式运河walk,去邂逅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历史痕迹,探寻千年港城的独家记忆。
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二十九日,崔溥一行到达宁波府城(罗城)。《漂海录》记载:“棹至宁波府城,截流筑城,城皆重门,门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门有铁扃,可容一船。棹入城中,至尚书桥,桥内江广可一百余步。又过惠政桥、社稷坛。凡城中所过大桥亦不止十余处,高宫巨室,夹岸联络,紫石为柱者,殆居其半,奇观胜景不可殚录。棹出北门,门亦与南门同。城周广狭不可知。府治及宁波卫、鄞县治及四明驿,俱在城中。”在整理崔溥行经路线前,先纠正两个小错误:一是“棹出北门,门亦与南门同”中的“北门”,实则为宁波罗城的西门,因为在明代宁波城门中,设置通舟水门的为南门长春门和西门望京门。二是“至尚书桥,桥内江广可一百余步”中的“江”是月湖。所以,崔溥在明代宁波罗城内的行经线路为:南门长春门(南水关)—南水关西水道入月湖—尚书桥—醋务桥—出月湖入西水关里河—惠政桥—社稷坛(社坛桥)—西门望京门(西水关)。![]()
(点击查看大图)
本篇从崔溥入城讲起:“棹至宁波府城,截流筑城,城皆重门,门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门有铁扃,可容一船。”
崔溥入城第一站:南塘河和长春门。
南塘河与奉化江并行,南经它山堰,北流数十里入城,自唐宋以来,成为沟通宁波罗城内外的交通要道。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 年),南门外甬水桥里的南郭墟即后来著名的“南门三市”问世,长春门外一带的南塘河更显繁华:塘上车马喧嚣,行人如织;河上舟楫穿梭,白帆如云。不过,历史上行经南塘河的国外来者还是甚为少见的,而来自朝鲜半岛的官员更是少之又少,崔溥之行,实属难得。
![]()
甬水桥
长春门,始建于唐代晚期,又名“甬水门”,俗称“南门”,南宋时为罗城十大城门之一,明代时为罗城六大城门之一;建有通行舟船的水门,沟通城南的南塘河和城内的日月二湖及诸多水道。崔溥一行于长春门处停棹,南望是“民旅往来,物货集凑”的市井繁华,和那“柳如烟,雨后田”“江麦纤纤留燕语,汀花冉冉足凫眠”的郊野风情;北望则是不可殚录的奇观胜景,天封塔当为其一。![]()
![]()
长春门遗址公园局部(自南水关出入的船与南塘河,可见“向阳桥”)天封塔,始建于唐代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年间(695-696年),早于古代子城、罗城的建造年代。自建成之日起至20世纪80年代,天封塔一直是宁波历史上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在近代航路标识出现之前,它一直被视作为明州港(庆元港、宁波港)江海通航⽔运航标。《漂海录》未有点名天封塔,或因自舟上北望,穿越一众高宫巨室,难识其“庐山真面目”。而天封塔的妙处,实则在于登高后体悟那“星月一天人啸起,风烟万里鹤飞孤”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