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波“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是中国大运河整体终点,亦是海上丝绸之路启碇港之一。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宁波和韩国的渊源同样悠久。自唐宋以来,宁波便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港口之一,来自日韩的使节、商旅船舶频繁往来其间。
15世纪晚期朝鲜官员崔溥,在济州岛渡海返乡为父奔丧,途中突遇风暴,意外漂流到中国浙江台州境内登岸获救。之后,在当地百姓和中国官员帮助下来到宁波,又沿大运河北上,几经周折返回故乡。崔溥在中国“旅行”了130余天,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五万多字《漂海录》。《漂海录》不仅是流传至今的“东方奇幻漂流日记”,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文献中描述大运河宁波段最为详尽真切的一本书。
历史的交汇,创造了今天的共同记忆。悠悠千年,交流从未停歇。
500多年前,崔溥曾发出“一天之下,皆吾兄弟”的感慨。宁波,是崔溥开启行走中国大运河之旅的第一座城市。537年后,让我们也来一次特种兵式运河walk,去邂逅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历史痕迹,探寻千年港城的独家记忆。
“棹入城中,至尚书桥,桥内江广可一百余步。又过惠政桥、社稷坛。凡城中所过大桥亦不止十余处,高宫巨室,夹岸联络,紫石为柱者,殆居其半,奇观胜景不可殚录……府治及宁波卫、鄞县治及四明驿,俱在城中。”
第二站:宁波府城内
尚书桥与东侧的陆殿桥乃“双生子”,始建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是月湖上建造年代最早的沟通东西两岸的桥梁,初名皆为“憧憧”,即“憧憧西桥”与“憧憧东桥”:“有桥二,绝湖而过,曰‘憧憧’”。“憧憧”二字,出自《周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句,其大意为:与人交往沟通时,要心善志坚,如此,朋友们便会愿意与你共同思考、共同前行。此乃造桥者的美好愿望。数十年后,二桥成为众多志同道合者吟诗作对、携手同游月湖的必经之地。明代,先后改名为“尚书桥”和“陆殿桥”。
尚书桥
舟行至尚书桥,月湖之景已入佳境。以“十洲胜景”闻名遐迩的月湖,“碧瓦朱甍,雕梁绣柱”“风漪月浦,极目无尘”,自宋代开始就是宁波罗城内最佳的“游观之所”“四明行乐之处”,被誉为“谪仙居处”。崔溥行至之时,月湖正值“桃柳烂漫,明瑟可爱”之季,湖之两岸又遍布亭台楼阁、高宫巨室,目之所及,皆是风景。不过,除了这些举目可见者,在月湖东岸,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史迹:高丽使馆。
月湖全景 胡玉明/摄
月湖的冬日与春景
月湖景区导览图
罗城内的高丽使馆,有过两次建置,一次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之前,一次在政和七年(1117年)左右,是宋廷用来接待那些从宁波(时名“明州”)登舟出陆的高丽使者的场所。月湖东岸的高丽使馆,一般认为建于政和七年。高丽使馆的创建,缘于自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一说七年)开始,宁波正式成为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枢纽。官方之间频繁且友善的交往,推动了民间真挚且持久的往来,在往后的数百年里,宁波一直与来自朝鲜半岛的文人、商人、僧侣保持着亲厚的关系。
复建的高丽使馆(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馆) 戴鹏飞/摄
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名为崇宁万寿寺;南宋、元代皆有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为天宁禅寺。寺前建有东西双塔,系砖砌结构建筑,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天宁寺前惠政桥,始建于崇宁二年(1103年),俗名“天宁寺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雄伟壮丽,颇成气势,故也被称作为“惠政大桥”。
天宁寺寺前西塔(天宁寺和惠政桥已毁)
南北向横跨西水关里河的惠政桥,其东面便是“府治及宁波卫、鄞县治”所在的子城。子城,是相对于罗城而言的,又被称作为“内城”,是官署衙司所在地,即古代宁波的政治中心。其始建于唐代长庆元年(821年),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门之中以南门最为著名。历史上的南门有“谯楼”“鼓楼”“望海军门”“奉国军门”“明远楼”“海曙楼”等诸多名称。因其巍峨高大、恢宏壮美,文人墨客常登临此地,怀古咏史,抒发壮志豪情。
子城鸟瞰
鼓楼(局部)鲍国栋/摄
在鼓楼东侧,则是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所在地。其中,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的永丰库,是庆元路收纳包括市舶税、商税在内的“各名项断没赃罚钞及诸色课程”的官仓,是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建置之一。这里的“庆元”,是元代宁波的名称。20世纪70年代,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中国元代沉船里,便出水了刻着“庆元”“庚申”字样的铜权(铜制称砣,“庚申”年即元代延祐七年,1320年),这是元代宁波与朝鲜半岛之间“海阔无由通”的商贸联系的见证。明代,改为名“宏济库”。
永丰库遗址考古现场照
永丰库遗址公园鸟瞰图
永丰库遗址西南角
发现“分享”、“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