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诞生从来都是艰苦环境淬炼磨砺的结果。1930年下半年发端的一次党内政治风波和尖锐斗争,将周恩来同志在党内的威望与影响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有人试图让他在政治局中“退场”时,一场惊心动魄的表决,成为了历史见证,当时24名与会者中,竟有18人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1927年5月,年仅30岁的周恩来,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紧接着被选举进入中央政治局,这不仅是对他过去革命工作及个人能力的充分肯定,更预示着他将在未来的革命斗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后,无论是领导南昌起义、还是筹备召开中共六大,亦或是领导上海及国统区的秘密斗争,周恩来始终是党中央实际上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智慧与勇气,为党的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1930年5月,新军阀中原大战爆发。当时党的总书记是向忠发,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已经来临,四处鼓动政治示威和武装暴动。他甚至制订了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革命目标。
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急剧发展,超出了共产国际的容忍限度。7月下旬,共产国际派瞿秋白、周恩来火速回国,纠正李立三等的错误。在瞿秋白和周恩来主持下,9月底中央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立三路线”的进行批判和纠正,李立三“下台”,谦虚的周恩来把瞿秋白推到前台、中央负责人的位置上。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曲折。这个时期,野心家王明(原名陈绍禹)粉墨登场了。因为他的活动与告密,共产国际对瞿周二人批判“立三路线”的工作很不满,认为二人犯了“调和主义”错误。
于是,1931年1月中共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表面上是对之前“三中全会”的补充和完善,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王明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老师,带着特定的使命而来,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扶持王明上台,同时打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和周恩来。
米夫与王明的联手,让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他们以“反对调和主义”为幌子,对周恩来和瞿秋白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在会上,周恩来和瞿秋白被置于“被告”席上,成为了主要的批判对象。在这样的高压之下,以及派系之间尖锐斗争之下,瞿秋白被迫退出中央政治局。
紧接着,一场针对周恩来的更为严峻的考验来临,有人提议他也应退出政治局,并要求进行单独表决。这一提议,得到了米夫的支持,同时也意味着周恩来的政治生涯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历史站在了正确的一边。
当表决的时刻到来,24名与会者中,竟然有18人坚决反对周恩来退出政治局,只有6人表示同意。这一结果,无疑是对周恩来在党内威信的一次最有力的证明!
在那个信息闭塞、通讯不便的年代,周恩来能够赢得如此广泛的支持,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勤勉工作、谦虚谨慎、深入群众的结果。
周恩来之所以能在党内拥有如此高的威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于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他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首先,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周恩来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其次,周恩来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准确判断形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再者,周恩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党内同志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周恩来还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多次出访苏联和其他国家,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物资援助和国际声援。这些成就,都为他在党内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还有,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
总之,周恩来的威信不是凭空而来,他的领导才能、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党内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导人。
如今,当我们再次提及周恩来这个名字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巨大无比的敬意。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点击 👇 下方关注,加 ★ 星标★,不错过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