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康骞署名文章《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开创特色办学之路》

教育   2024-11-18 19:39   重庆  

2024年11月17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刊发表了校党委书记康骞署名文章《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开创特色办学之路》,总结提炼了学校近年来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的做法与成效。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用”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聚焦“国家迫切、重庆需要、学校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进展。

强化国家战略需求牵引

顶层设计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重庆理工大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坚持重大工程牵引、应用场景驱动,强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导向,聚焦新一代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统筹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之路。

  首先,主动向最高处攀登,强化原创基础研究导向。学校积极营造勇于探索、潜心研究的学术氛围,深入推进技术攻关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纳米时栅等代表性成果受到高度评价、得到广泛应用。其次,潜心向最深处钻孔,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围绕前沿基础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注重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齐驱并进,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获批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几何拓扑等研究领域持续开展基础性研究。再其次,积极向主战场进军,强化体系构建。学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支撑服务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研发出国际水平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试验装备,在长安汽车、理想汽车等多家知名车企广泛应用。

服务新质生产力体系布局

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发展新机制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推动新质生产力体系布局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重庆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围绕服务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获批建设了国家级别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功能要素的融合联动。

  学校一是创新建设机制,深入实施博士进团队、团队进基地、基地进学科的“三进”人才队伍培养模式,会聚了省部级以上人才300余人次。二是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开展“项目牵引式”教学改革,推动学生进产业、产业专家入学校的双向协同创新。建立了西南地区较大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了“巴哈车队”等30余支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三是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实施“一区一策”合作模式,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学校+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协同创新路径,培育出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协同联动开创多方共赢局面

  重庆理工大学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等协同联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长效运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产教融合—区域服务—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新生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大学知识溢出,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学校一是依托“全链条”技术创新链,构建了“概念验证+中试验证+产业化”的完整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前50名,在科技部门单项成果转化榜单中位列全国第7。二是通过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链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共建成果转化基金,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市场化,累计支持企业48家。三是打造“全生命周期”孵化链,建立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级孵化载体,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为苗圃、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陈彦如
审核:李彦  徐富霜
党委宣传部 党委网络工作部 出品
投稿邮箱:xbtg@cqut.edu.cn

往期推荐

FM1940丨声生不息

2024-11-17

重庆日报:重庆理工大学 “三力”齐发 为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增势赋能

2024-11-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莅临我校调研指导

2024-11-15


今日视频号推荐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官方资讯,主流旋律,发出重庆理工大学自己的声音。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