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这7种迹象,说明你把TA养得很幸福(父母请收藏)

教育   2024-10-29 21:38   江苏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关于孩子,有段文案很走心:

“我希望他一看就是被养得很好的小孩。不用等衣服脏了再换,天天有变着花样的饭菜,有爱他的爸爸妈妈……”

如果让你评判,一个孩子被养得很好的标准会是什么呢?

成绩好,讲礼貌、爱劳动?还是活泼开朗,乖巧懂事?

其实,被爱滋养着长大的小孩,往往看上去没那么“乖“,反而调皮捣蛋,会哭会闹。

他们从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主见,有勇气,也有对自我的肯定。

好的成长,都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身上有这7种迹象,说明你把TA养得很好。

喜欢说废话

家里有个小话痨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位妈妈抱怨说,孩子一回家,嘴巴就像机关枪一样说个不停,轮番“轰炸”家里的大人。

简直是“没话找话”,让人觉得又好笑又无聊,恨不能这孩子抓紧上学,好让耳根清净些。

但你知道吗?喜欢说废话,恰恰证明你把孩子养得不错。

因为只有在放松的环境里,孩子才会有表达欲和分享欲。

过去,我们时常走入一个误区——和孩子聊天,必须讲点有用的。

但咨询师慢慢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有用”,都携带了很多目的性和功利性。

比起废话,你是不是更想听到,孩子学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又争取到了什么荣誉。

而孩子呢,在家长的期待下,势必会像员工汇报工作一样,和你有事说事,没事就闭口不言。

长此以往,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很难再有情感流动,家里也会少了欢声笑语,变得冷冰冰。

更何况,有研究指出: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所以,别怕孩子废话多,反而要鼓励他积极表达。

多点分享,少点道理,多点沟通,少点拷问,多点玩乐,少点鞭策。

允许孩子想说就说,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

在家想哭就哭

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

#动不动就掉眼泪的娃,和忍住不哭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区别#。

话题中,网友@林子,分享了自己和弟弟的故事。

作为长子,林子打小就被要求有个“哥哥”的样,受了委屈不能哭,挨了打骂也得忍。

而弟弟呢,因为是老小,爹妈比较宠爱,就非常随性,开心就笑,难过就哭。

相比之下,林子是很懂事,可他却明显感觉自己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而弟弟呢,虽然被贴上“任性”的标签,却活得率真坦诚,更受大家欢迎。

话题评论区中,有人感慨:在家里想哭就哭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

因为,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感受被看见了,也被理解和接纳了。

在家里,他可以悲伤、沮丧,不用像成年人那样进行严格的情绪管理;

他可以哭泣、软弱、并不必为此感到羞愧,能够毫无负担地释放自己。

而这些被接纳,被包容、被允许的瞬间,都会帮孩子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有自己的主见

最近,我也碰上了一个育儿烦恼,就是感觉女儿越来越不听话。

安排她周末学围棋,她非要和同学去科技馆;建议她多看书,她说自己更喜欢纪录片。

就连吃饭穿衣的小事,她也很“挑剔“,动不动就打乱我的安排。

为了这些鸡毛蒜皮,我们俩是天天吵,愁得我就去网上咨询。

本以为大家会共情我,没想到不少家长却说,孩子这是有主见了,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还有专业人士说:对选择权和掌控感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天性。

只有做事的主语是“我”,生活才有意思,人生才有意义。

如果硬逼着孩子听话,他永远做不了自己的主。

你咨询他意见,他说“随便”;你给了他选择,他说“都行”,你把机会摆他眼前,他说“无所谓”。

这样的孩子,看似省心,实则最可怜,最令人心疼。

不想孩子活成我们的傀儡,就必须懂得为孩子“赋权”。

允许他有主见,鼓励他做选择,帮助他建立起“自我主权”。

也只对自己说了算的人,才能在长大后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不害怕别人失望

心理专家黄仕明,讲过一个案例。

一位女士在辅导作业时,经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就大发雷霆。

她忍不住呵斥孩子,可事后又非常后悔,每天都处于极度的矛盾中。

黄老师问她,“让你愤怒的,到底是什么?

女士说:“我最受不了孩子做错题。

但黄老师却摇摇头:“不对,我问的是‘到底’是什么?

女士似乎有点明白了,说道:“是失望,对孩子做不好事的失望。

然而,黄老师又摇了摇头:“还不对,其实根本上来说,你是对自己的失望。

听老师这么说,女士竟一下子哭了起来,哽咽地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原来,她也有一对严苛的父母,经常批评指责她。

而她最害怕的事,就是父母皱眉头,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又令人失望了。

黄老师说:“真正爱孩子,就要培养他一种勇气,一种‘不怕别人失望的勇气。

不信,你看看,那些被养得很好的孩子,从来不怕犯错。

一出错,他们首先想的,不是他人的态度,而是‘我要怎么纠正

这其实是一种“成长性思维”——把错误和失败看成偶然性事件,利用挫败来完善自己。

但前提是,家长先做到宽容,并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才能具备成长性思维。

有饱满的情绪

前阵子,博主@虹凌的系列视频“爱在一日三餐”,火了。

她将给女儿送饭、陪孩子聊天的日常发到网上。

视频中,小姑娘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妈妈聊着有意思的小事。

看到什么新闻啦,天气怎么样啦,和同学玩闹啦,周末的打算啦……

那股饱满的情绪,那股对生活的热爱,隔着屏幕都能明显地感受到。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视频中的女儿之所以如此美好,离不开有个情绪稳定又温柔体贴的妈妈。

当父母可以输出情绪价值,少说丧气话,少做负能量的事,孩子自然可以被深深滋养,变得阳光开朗。

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世界中,用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致,你将看到他更有活力的样子。

心中充满爱

几天前,有个朋友说,她现在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小孩。

无聊的时候,孩子陪她逛街看电影;焦虑的时候,孩子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

感冒发烧,孩子给她端水拿药,心情压抑,也是孩子拉她去户外散心。

有时候,她也疑惑,明明自己是个大人,为什么有些事,还不如一个孩子。

后来,她开始留心观察,发现孩子虽小,心中却仿佛有一股与生俱来的能量。

在小花园散步,孩子会去和小草小花说话,看见小鸟小虫,也不会去伤害它们;

偶尔碰见流浪猫,孩子会马上回家,拿来用自己零花钱买的猫粮去耐心地喂食;

和同龄人相处,看谁有麻烦了会凑上前帮忙,一起玩玩具也总能大方地分享。

毕淑敏曾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别看孩子年龄小,但好的成长环境,会塑造出他们强大的心。

这颗赤子之心,能与周边的一切产生美好的链接。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从精神上托举,为孩子营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孩子就像个蓄水池,先有爱的源泉,才能有一生的丰沛。

可以接纳自我

小时候,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担忧:

“我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同学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是不是很差劲?”

而长大后,你又会习惯性地内耗,不由自主地揣度所有人的心意。

按心理治疗师施琪嘉的说法,这些表现都源自你接纳不了你的“内在小孩”。

当一个人在幼年时,被过度地打击过,就会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很难接纳自我。

那反过来想,如果一个孩子自信乐观,恰恰证明他早早就收获了来自家庭的支持。

所以,当孩子因为做好了一件小事就能表扬自己,我们不要以为那是自大,反而要说一句:“我为你感到骄傲。”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这就像心理学上说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越高,就越能对抗生活中的不如意。

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能接纳自我,才代表了他真正走向成熟。

写在最后

作为一名母亲,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在教育如此内卷的时代,我也时常因为女儿考不好试而着急。

但当我看到女儿每天都能乐呵呵地玩,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着我的时候,我知道,我也把她养得很好。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但别把这句话误解成,我们要为孩子筹谋一个多么成功的人生。

很多时候,孩子性格健全,精神丰盈,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万物心怀关切,远比什么耀眼的成就更重要。

真正需要我们深谋远虑的,其实是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赞

育儿|教育|心理学|情感


你好,我是可可爸

欢迎一起交流


可可爸爸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意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