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个孩子,从小培养他“竞争意识”就够了

教育   2024-10-19 21:54   江苏  


作者:木青


入睡前,朋友发过来一张图,是一道数学题,赫然被打上鲜红的叉叉。


我乍一看,迷了眼睛,一时间竟找不出问题。正当我要问“为什么”时,朋友却苦涩地来了电话,原来她家女儿因为这道错题丢了满分,哭哭啼啼,跟自己过不去。

“不仅哭着用修正带涂改了老师的大红叉,连晚饭都没怎么吃,唉,怎么办?”朋友一筹莫展。

“不过是一次单元测验,安慰下孩子不就得了?”我试图安抚朋友,可她却在电话那头苦笑。

原来,宽慰孩子的话她没少说,一到孩子耳中,却变成了刺。女儿甚至搬出以前父母的“教诲”回怼:

“错了就是不会做,得不到满分就不是第一!”

“小测验错题不重视,遇上大考怎么办?谁会给我后悔药?”

……

原来父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大道理,如今孩子吸收了变成一种束缚。

朋友听了很不是滋味,女儿拥有竞争心虽说是好事,可望着得失心越来越重的女儿,她却无比担心:未来如果孩子遭遇更大的挫折,她是不是更输不起呢?

挂下电话,我有些沉思,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朋友家的女儿一直是她的骄傲,也是我们眼里公认的“别人家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还沉浸在玩沙子挖沙坑的时候,朋友家的女儿却早早识字、背唐诗;

当我们周末带着孩子上山下乡爬树摸鱼时,朋友家的女儿早已穿梭在各种兴趣培训班;

朋友带着女儿到处参加比赛,朋友圈中时不时晒出令人羡慕的,沉甸甸的奖杯。

父母的苦心一眼尽知,可在这些荣誉背后,有多少出自孩子心甘?

如今回望,却令人感慨:那些早早被父母推入竞争赛道的孩子,已然站在高处下不来。

很多父母,早早帮助孩子学会享受竞争的成就感,却忘了教导孩子:如果失利,他们该怎么办?

一个孩子,如果他无法接纳自己,竞争也便成为最大的伤害。

01
始于童年的竞争,鲜少有赢家

也许是社会发展太快,也许是竞争愈发激烈,“竞争意识”不知不觉成为父母们从小灌输给孩子的观念。

从小培养孩子竞争心,孩子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台湾“教育”影片《猫的孩子》以暗黑童话的方式惊醒无数父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以为的“为孩子好”,到头来只会摧毁孩子。


电影中,男主角阿衍是一个普通不过的男孩,不幸的是,他生在一个学霸家族。每一个家族聚餐日,都是阿衍最难堪时,因为餐桌上,大人们永远都在说成绩。

成绩俨然成为家族信仰,而成绩最差的阿衍,无形中成为父母最挂不住的脸面。

阿衍的爸爸开始不归家,即便偶尔回来,一不顺心,他就操起家伙打妈妈,理由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没有把孩子的成绩管好。

与此同时,阿衍的妈妈则把对追求家庭幸福和完整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成绩提高上。


当阿衍意识到“成绩”成为了“父母矛盾”的症结所在,他感觉压力巨大,资质平平的他不得不接受平行世界的规则——杀猫换成绩。

阿衍用水淹、用花盆砸、用老鼠药毒……他想尽办法花式杀猫,因为在第一次成功杀猫换取成绩突飞猛进后,他停不下来,他也收不了手。阿衍向现实妥协了。

终于,他拿到了满级分,以骄傲的姿态出现在爷爷的葬礼上。


然而,让阿衍始想不到的是,随着成绩变好,妈妈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残酷杀猫换成绩的路上。

双重人格最终将阿衍逼疯,坐在高考考场上,阿衍满耳朵都是猫叫幻听,他崩溃了。


电影中的平行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其实它却隐喻了现实中病态的精神妄想世界。拍的是电影,深刻揭露出的却是现实家庭里的种种残酷。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早早在孩子心中埋下“竞争种子”,催其长大,却其实只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由此,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

当然,《猫的孩子》在结局带来了一丝暖意,妈妈与爸爸离婚,她不再纠结阿衍的成绩,母子和解,阿衍成为一名学徒工,妈妈给他送便当,母子相处重回温暖时刻。

始于童年的竞争,鲜少有赢家。

当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在“比较”上时,竞争带来的焦虑也会不期而至;孩子陷于竞争囹圄里患得患失,最终只会让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他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得失,都有可能成为压向他们心头的天大事。

生命固然是一场竞争的结果,但孩子需要储备心理力量,如若没有准备好,可千万不要让孩子提早进场。


02
童年的任务,不是“比较”而是“成长”

给童年还是给未来?

这是一道横跨在每个父母面前的选择题。纵然明白孩子的童年不可逆,可面对时间流去不复返的现实,无数父母毅然选择“抢跑”。

神经学洪兰教授从脑科学角度分析说: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难以成就孩子,孩子自己想学的时候,学得最快。


与此同时,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也用42年时间,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后,得出结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也会有父母对此表示不解:孩子学绘画、学乐曲,甚至报班培训体育项目,不也是一种玩吗?哪有那么危言耸听?孩子既能玩又能学,岂不是两者兼顾?

对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提出:这些具有完善规则,又有强组织性的游戏,并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自由玩耍”。

也许孩子能够从中获得各种经验,增强孩子集体凝聚力,但这些被事先设定了规则的游戏,却无法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

研究人员指出:孩子只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中,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迸发出的创新创意。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突发情况,才是孩子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所培养出来的真正应对能力,帮助孩子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社交、应压以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说,让孩子更具竞争优势。

“玩耍”就像个万花筒,而童年就是一段斑斓的时光,孩子透过万花筒看世界,其实是不断向内累积生命力。

就像小树苗变成参天大树前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和时间。

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呵护是不打扰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保持好奇心,发展自由意志。孩子内心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才能成为他未来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


03
放下竞争意识,拿起竞争能力

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够在未来赛出?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

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

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

1)放下竞争意识

因为大环境焦虑,导致很多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身不由己,但其实,只有先解决小环境问题,才能应对大环境压力。

父母作为孩子的领路人,首先要帮助孩子把握他们在成长初期会遇到的各种竞争,正确评估竞争的意义,适度把握竞争的尺度,只有大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2)培养良好品格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虽然中考高考是一种学习结果的竞争,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却不应该讲竞争,这只会让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

正因此,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才是关键。当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在学习中才会学着与人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提高学习效能。


04
人生不是竞技场,无需处处争第一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得知儿子中考成绩后大松一口气:是个高分,好在没有“考得太好”。

其实在中考前,白岩松还和儿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虽说这是一名父亲安抚孩子平常心的玩笑话,但事实上,教孩子“不争第一”却是白岩松在孩子成长路上给出的最大安全保障。

还记得他在给儿子的那封“人生邮件”中说:

“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拼图者,那么且放下竞争意识,让孩子自己拿起竞争能力,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赞

育儿|教育|心理学|情感


你好,我是可可爸

欢迎一起交流


可可爸爸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意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