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兵团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丨张子敬:苦过,更是幸福着
教育
2024-10-24 23:25
新疆
近霜降,万物金黄。
记者前往十三师红星二场三连采访老军垦张子敬,今年是他进疆的第65年。“苦过,更是幸福着。”张子敬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一生。张子敬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石草公社人,家中兄妹三人,排行老二。听乡邻们讲,新疆是个好地方,能吃饱有钱挣。于是当年春节后,他便踏上西行的列车,投奔在乌鲁木齐的表哥。当时火车西行的终点是尾亚,然后再转汽车去乌鲁木齐。到尾亚下车后,张子敬看到一处围了很多人,走过去发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的招人点。当时一位不知名的首长,看他衣着单薄,让旁边的战士给他发了一套没有肩章领章的军大衣和一双棉鞋。“到哪儿都是为国家作贡献。”那一刻,张子敬决定要去农五师。当日晚上,他们来到了大营房,铺上芦苇草,有点儿硌,但也算有了落脚的地儿。先休整一下,吃了第一顿饭——两个杂粮馒头,一碗土豆。这就是他进疆后的第一餐。说起这些,张子敬笑着说:“这些已经很好了,我吃饱了。”第二天,他被分配至红星二场五连,见张子敬年龄小,身子瘦,老兵们都照顾他,让他跟着割草、整地,做一些较为轻松的活儿。1963年2月,张子敬被调往红星二场三连一排一班,排长叫袁长茂,年长他些,对他特别照顾。“其他都还好说,我不会务农,这是我的短板。”说起这些,张子敬脸上露出一丝愧色。不会干就学着干,张子敬跟着干农活的老把式,一点一点学,从握锹开始学,继而学会了用锄头。从翻出的地一块高一块低,到翻出平坦的地,张子敬的手上被打出了水泡,结了一层厚厚的茧。“那是我在农业生产这门课上的‘毕业证’。”张子敬说。那时没有收割机,收麦全靠连队职工用镰刀一刀一刀地收回来。“我不太会割麦子,一天才能收个七八分地,我们连队能干的一天能收一两亩。”张子敬坦言。经过几年的历练,张子敬从一个啥农活也不会干的“学生兵”,成长为一名庄稼地里的行家里手。红色的兵团血脉在他们身上流淌着,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尤其每年农忙秋收时,张子敬的妻子吴秀英告诉记者,“晚上回到家,裤子、上衣都是淌着水的!”干活不惜力、肚里有墨水的张子敬很快在年轻人中脱颖而出。1964年,当了班长。三年后,当上了排长。尤其1985年,团场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家的日子更是越过越好。“越来越多的万元户,越来越多的砖瓦房,越来越多的彩电、摩托车……,我们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张子敬告诉记者。“我哪算得上,只是把以前的经历说给他们听,希望能有一些帮助吧。”记者称赞他是“老革命”,张子敬摆摆手,“过去那些老兵才是,我们都是乘凉的人,要感谢那些栽树人,感谢兵团。”与他告别,顺着柏油路往西,抬头眺望,万物金黄,好一个丰收的当下!(谢增杰 初明远)监制丨殷雪静
编辑丨史进
责编丨贺伟
来源丨十三师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