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舒适区:为了那更加广阔的人生 (附心理学干货)

文摘   心灵鸡汤   2023-01-09 05:23   英国  



2023年的第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

大家过的都还好吗?

都有好好休息,好好复原吗?

英国的这个冬天也并不好过,新冠病例激增

结合着冬季流感和许多我都记不住名字的病毒

完全也是一个大混战的状态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特殊的时期里

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健康

还记得那句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常常会用到的

来自于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的诗句吗?




过去几天我一直在计划今年的文章选题,第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有关舒适区的话题。

相信这次疫情过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真真正正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健康第一终于不再是口号,平安是福也成了所有人最大的祈求。但在此之后呢?我们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对人生的各项追求是否会重新排序?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到底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呢?
认真思考过后,随即而来的,可能就是对改变的渴望。而改变永远会伴随着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准备,突破我们的舒适区了。
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想要达成的改变?你做好准备,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了吗?

簿主在很多年前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里,结果会是怎样呢?

毕竟现在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如若还要一直追求进步,着实辛苦。躺平不香吗?咸鱼不美吗?

思考许久后,我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如若我们不主动扩展我们的舒适圈,那么我们现有的舒适圈,会随着外界的更迭变化,被挤压的越来越小,直到舒适圈也变的不再舒适。因为没有一个舒适圈,能在时代的浪潮下,永远维持一个舒适的空间给我们。

只是几年前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驱动簿主前行的是焦虑与迷茫。

如今走过一段岁月,我仍然觉得自己的思考有它的道理在,只是现在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到舒适圈外,不断的见到更广阔的人生与世界。

突破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人生一定要有戏剧性的重大转变。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次思想上的转化,一次勇敢的举动。这些小小的进步,都在帮我们一点点的拓展我们的舒适区边界,从而帮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看到更远的远方。

勇敢的突破舒适区,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信心,也会让我们在遇到困难与挑战时更加具有心理韧性。

今天,簿主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舒适区这件事。

舒适区这个概念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著名的行为学心理学家Robert M. Yerkes和 John D. Dodson做的一项关于压力与表现的心理学实验。

他们发现当通过用适当的电流刺激小白鼠时,小白鼠能够更好的完成迷宫挑战。但是当电流的刺激超过一个临界点后,小白鼠们会逐渐表现欠佳,直至完全放弃挑战。因此,Robert M. Yerkes和 John D. Dodson得出了以下结论:压力与表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能够使表现达到顶峰状态,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使表现降低。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Robert M. Yerkes和 John D. Dodson的实验结果也不断得到新的验证。直到1990年,突破舒适区这一概念被管理学家Judith Bardwick运用,从而真正流行起来.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舒适区的定义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阐述:1. 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状态 2. 拥有完全的控制 3. 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4.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我们停留在舒适区时,我们最多的感受是平静,无压力,充满了掌控感。

在生活中,能够拥有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去操作的领域,并不是件坏事。它能够让我们积蓄能量,让生活更加顺畅。

但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迹象,可能说明你已经困在了舒适区里,需要做一些突破了。

比如:你很久没有在生活中体验新的事物了,无论是爱好,技能还是新朋友;你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无意义;你不再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观念;不再接受任何新的人生挑战,不愿意再承担任何风险,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出任何改变。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自我突破呢?
  1. 恐惧与不确定性
相信这个首当其冲的原因,大家都能够理解。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害怕失败,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可是为什么不确定会带来恐惧感呢?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你的大脑会把不确定性同危险划等号, 因为大脑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你活下来。为了保护你的安全,当出现不确定与未知因素时,它就会启动压力程序,让你感受到恐慌与恐惧。
2. 来自舒适的诱惑
无需赘言。只是大家知道,成长与舒适是无法并驾齐驱的。不承担任何风险的舒适,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份风险带来的后果,就是错过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从而错过一生。

3.固定的思维模式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想法捆绑了自己,也就因人而异了。比如,你会常常有这些想法吗?我做不到;我不配;这件事情我不擅长。

固定思维模式也可以是你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如果从现在开始学习一项你真正喜欢的新技能,需要5年的时间,但它可以带给你的回报并无法确认。你会以怎样的信念去面对这样的选择呢?

如果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阻碍,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突破舒适区了。
簿主在这里通过认知,感性以及理性三个层面,帮助大家走出舒适区。我把它们总结为:看好地图,慢慢来,相信自己做的到。
认知层面:舒适区附近的地图。
心理学研究已经清楚的表明了人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舒适区,成长区与恐慌区。

成长区是我们在突破舒适区时希望抵达的理想区域。

在这里, 你会接受一部分的挑战,不会感受到完全的放松,但是挑战的难度刚刚好,让你有充分的动力去迎接挑战,学习新技能(没错,此时的你就是1907年那个受到中度电流刺激的小白鼠,你会成功的穿越迷宫!)

而恐慌区则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物或知识,会让我们感觉到严重的心理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

感性层面:慢慢来。

手中拿好了地图,相信大家也明白了,突破舒适区,我们要慢慢地,渐渐地,一步一步来。

如若你刚刚学会起跑,就给自己安排了百米跨栏的挑战,那就是直接把自己拉到了恐慌区。结果只能是因为太过于受挫,而躲回舒适区里疗伤,很难再迈出那一步。

所以大家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边界,确保自己一直在成长区里摸索,直到成长区内的新挑战/技能被你熟练掌握,那么就要恭喜你,你的舒适区边界从此也就扩大了。

理性层面:你做的到。

掌握任何一种新技能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学告诉我们,我们做的到,只是需要一些时间与耐心。

神经学家已经证实,神经元的连接会随着连接次数的增多而被不断被巩固,最后形成强大的神经元连接。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后,信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流通会快速又通畅。

当我们在成长区探索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发现自己毫无进步,但你要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你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的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最后,你大脑中这些区域的密度会变大,会聚集更多的灰质。

最好的例子就是钢琴的练习,从一开始的左右手不协调到最后的肌肉记忆,这就是神经元连接的效果。但是,没有人能隔夜就熟练的演奏贝多芬交响曲。

其实,突破舒适圈的底层逻辑是正确的认识自己。
每个人的舒适圈不尽相同,因此要跨越的难题也是不一样的。你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需要突破的是什么,阻碍自己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成长区的边界在哪里,从而为自己制定一份个性化方案,变成更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簿主也有自己想要突破的舒适区,那就是能够勇敢一些,多少放下些自己凡事要万全的性格,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放开手去追求。行动,多行动,多多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前行。

因为凡事做万全准备虽是好习惯,但无非也是想要降低对未知的恐惧罢了。且终于明白,人生终究不会事事万事俱备,若总是等待那股东风,怕终将会是错过。这世间因果相依,我们生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东风不在,我们就去到有风的地方。

我亲爱的朋友们,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想要达成的改变?你做好准备,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了吗?




申爱思想簿
读书 思考 人间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