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對話|研習魏碑不可偏離書寫的本質

文摘   2024-09-30 16:06   中国香港  

嘉賓

姜在忠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廣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

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


訪談

傅偉中

出版人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

《美術家》雜誌社社長

魏碑源自中國北魏時期的墓碑刻文,這些碑刻作品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其雄渾、剛健的風格廣受歷代書家喜愛。魏碑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多個流派。其中著名的有魏碑二王的流派,即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體風格。此外,范寬、姚夔等書家也對魏碑字體有很深的研究和貢獻。

魏碑在書法界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視爲書法瑰寶,不斷臨摹研習,也有人視爲丑書,認爲魏碑的美感不適用於現代的審美。那麼魏碑到底有着怎樣的價值,在書法界中又有着怎樣的地位?

爲此,《美術家》訪談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副主席、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先生。以下爲訪談正文:

北魏普泰元年(531) 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 

局部 剪裱拓本 冊頁 

26.8 x 25.4 cm 私人藏


傅偉中:魏碑書體在學術上有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爲甚麼書法理論研究者及書法家對於魏碑書體是否一種好書法存在爭議

姜在忠:對魏碑書體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對我國南北朝時期(西元420至589年)北朝刻石文字的統稱,這些刻石大致分爲碑刻、墓誌、造像題記、摩崖石刻等,一種專指北朝時期北魏的各種刻石。

到了漢末魏晉時期,中國書法已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漢末時新的書體草書、行書、楷書已漸成熟,被奉爲「草聖」的張芝、「行書鼻祖」的劉德升、「正書之祖」的鍾繇都是東漢人。魏晉時期,新書體爲士大夫階層廣泛接受,成爲流行書體,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名家,但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朝廷被迫遷往建康,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也就是說,那些官僚和知識分子,書法寫得好的人都去了東晉。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各朝,傳承了漢、魏、晉以後的書法正脈,並不斷快速進化、成熟,湧現出像王羲之,王獻之等一大批書法家,形成了妍美、流麗的書法風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

魯郡太守張猛龍碑 碑陽 局部

墨拓紙本 軸 255 x 90.3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碑現藏中國山東曲阜孔廟


反觀北朝,西晉滅亡後,便進入了「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由於讀書人大都南遷,加之少數民族政權不重視文化建設,北朝各國的書法,總體上又回到了漢末時期隸向楷轉變的狀態,並長期徘徊不前,直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革俗漢化、慕學南朝,書法水準才獲得快速提升。這也是有人把北魏碑刻作爲北朝書法代表的重要原因。

姜在忠 劉禹錫詩西塞山懷古

水墨紙本 138 x 34 cm


對魏碑書體的評價,歷史上大致是兩種意見,清代乾嘉以後,很多書法理論研究者及書法家認爲魏碑是好書法,而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間,以「二王」爲主的帖學占主導地位,人們並不認爲魏碑是好的書體。

高句麗 牟頭婁 冉牟冢墓誌

墨書題銘 尺寸不詳 吉林集安出土


傅偉中據說對於北朝的書法,當時不少的南朝名士頗有不滿。及至後來的唐朝,書法開創十分輝煌的氣象,唐代文人對於北朝書法也並不看好。請問原因爲何?

姜在忠:對北朝的書法,當時的人評價並不高。顏之推是南朝名士,被西魏俘獲後,入北朝爲官,他評價北朝書法「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北朝人對自己的書法也很不自信,當時南朝著名書法家王褒被俘至北朝,北朝人競相從王褒習書。北朝的書法名家趙文深原來聲望甚隆,只因王褒入北,「文深之書,遂被遐棄」,趙文深對此「慚恨」,並「形於言色」,無奈「好尚難反」,於是「亦改習褒書」。由此可見,人們喜歡王褒,冷落了趙文深,趙雖羞惱,但他無力改變人們對褒書的喜愛,於是自已也學習王褒的書法了。

唐朝亦是中國書法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書法造詣很深的皇帝,他獨尊南朝羲、獻,曾命臣下搜羅購買王羲之書跡二百九十紙,未顧北朝書家。唐初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針對「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的言論,反駁道「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意思是爲甚麼華麗的房子不住非得住洞穴,爲甚麼有漂亮的車不坐非得坐破車呢?顯然他認爲南朝的「今妍」勝過北朝的「古質」。

唐代天寶間書法家竇臮撰有書論名篇《述書賦》,綜論歷代書家,「可入品流者,鹹備書之」,其中列南朝晉、宋、齊、梁、陳各朝書家共一百四十五人,而北朝十六國只列北齊劉珉一人,由此可見北朝書法在他心中沒有多少份量。

對北朝書法的長期忽視,我認爲有兩個原因,一是北朝長期處在亂世,社會動盪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書寫水準出現了倒退,二是西晉滅亡,文化中心南移,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各朝,傳承了漢、魏、晉以後的書法正脈,並不斷快速進化、成熟,湧現出像王羲之、王獻之等一大批書法家,形成了妍美、流麗的書法風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成了書法傳承的主流,也形成了審美主流。

北魏太安二年(456)

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明拓本 局部

墨拓紙本 冊頁 每頁 27.5 x 15.5 cm

© 故宮博物院


傅偉中:清代之前,北朝書法一直都不被重視,那麼後來它是如何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又備受肯定呢?

姜在忠:清朝乾嘉時期金石考證之風興起,北朝書法才被挖掘出來。在金農、鄭板橋、鄧石如、伊秉綬等人金石書法探索的基礎上,嘉慶朝的阮元,第一個在理論上肯定北朝書法的價值,他不但提出了北碑的概念,也肯定北朝書法「不尚風流,拘守舊法,罕肯通變」,「筆法勁正遒秀」,指出「且若《禊序》之外,更無書法,豈不陋哉」?

康有爲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經過康有爲過分的鼓吹,碑學大盛,湧現出了一批金石書法大家,形成了碑學、帖學並行的局面。

傅偉中:自碑學誕生,圍繞碑帖之間的爭論就一直不斷,在您看來,碑帖之間,孰優孰劣呢?

姜在忠:自碑學興起後,圍繞碑帖之爭一直沒有間斷,雙方甚至都說了一些極度貶損對方的話,如清學者王澍講「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斷碑」,而同爲清代學者、官員的王蘭泉、張之洞則罵倡碑的人「不參經典,草野粗俗」,是「不雅之人」。從當代的審美觀來講,南北朝書法各有鮮明個性,各具藝術特色,不應強分優劣,但從發展程度來看,南朝書法和以後的帖派書法明顯處在高級階段,進化得更加完善,而北朝書法原始、古拙,處在發育的相對低級階段。

傅偉中:不同朝代的書法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追求,他們的追求除了是藝術上的需要,很多時候還是一種來自現實上的需要。清人如此尚碑,背後是否也有其現實需要呢?再者,有人說這種尚碑風氣傷害了中國書法,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姜在忠:清人尚碑也是有現實需要的,即書法家尋求創新突破。經過唐宋元明歷朝書法家各有所「尚」(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書法已經發展得法度嚴謹、高度完善、固若金湯。就是說當世書法家想做的,前代書法家都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極致,如果繼續遁帖學途徑探索,難有突破空間,而碑字的原始古樸,尚未過分自我束縛,這反倒爲書法家創新提供了滋養。

北魏宣武帝永豐四年(511)

熒陽鄭文公之碑 局部

摩崖石刻 墨拓紙本

原碑高 195 cm 寬337 cm

立於山東省萊州市雲峯山之東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牛橛造像記 局部

墨拓紙本 66 × 33.5 cm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TB-665


但尚碑風氣也給中國書法造成了傷害,北碑書法的斜劃緊結、撇捺開張等特點,被一些人發揮過了頭,助長了醜怪書法,尤其是有人把「金石氣」作爲尚碑的內核,誇張地抖筆、滯筆及故意錯亂筆劃構字,意圖製造「缺陷美」、「朦朧美」等效果,嚴重地違背了書法本質—書寫性。更有人從設計字的形態發展到設計寫字的形態,出現了射書、吼書等書寫方式,和傳統相背離。任何探索、創新都應被鼓勵,但一定要讓人們看到其中中國書法藝術浩博的脈絡,被大家認可的書法突破總是能較好地把握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我深信,中國書壇在經過百花競放的探索後,主流審美最終一定會回歸書寫的本質。

姜在忠 七言聯

諸山遊盡足猶騁 萬事悟時懷自虛

水墨紙本 138 x 34 cm 2024


姜在忠 七言聯 

異書自得作者意 長劍不借時人看

水墨紙本 138 x 34 cm 2024



嘉宾简介


姜在忠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廣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

曾擔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

編輯 | 美術家雜誌、集古齋

本期訪談收錄於2024年夏 第22期《美術家》


最新《美術家》雜誌

(2024年夏 第22期)

歡迎訂購了解更多內容

訂閱及銷售點:

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誠品書店各門市、本書店(TheBookshop)、天地圖書有限公司、M+商店(M+博物館)、雙魚禮品店(茶藝博物館)、大業書店、貳弎書房、博雅藝術文玩專營店及書報攤、一本MyBookOne文化閱讀購物平台、Art Express(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集古齋
創立於1958年,為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文化藝術專業機構,以金石書畫、古籍善本、文房四寶等藝術品銷售,以及舉辦大型藝術展覽、字畫拍賣、藝術書籍雜誌出版及文化藝術教育培訓為核心業務,是香港及海內外極具影響力的著名文化藝術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