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国家中,唯有印度对华采取敌视态度时,我们似乎表现出一种相对冷漠的反应,这与其他国家人反华时我们愤慨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一种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对美国发起挑战,犹如抢劫银行,尽管风险极高,甚至有80%的几率丧命,但亦有可能一夜之间暴富。然而,若对印度发起攻击,则如同引爆粪坑,虽然难度不大,却毫无益处,反而自身沾染恶臭。事实上,自中印加勒河谷边境冲突爆发之初,便已能窥见印度那种矛盾的心态:若中国将印度视为对手,则印度会很担心国家安全;若中国不将其视为对手,又会被视为对其轻视。这种“又恨又怕”的复杂情感有诸多历史原因。一方面,印度时刻忧虑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冲下,直取新德里,面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印度不得不不断追加国防预算,大量采购美国、法国、俄罗斯的武器装备以壮声势。另一方面,由于1962年那场战争的记忆犹新,印度又不敢彻底与中国为敌,从而陷入试探性谈判、反复无常的尴尬境地。对于印度而言,反华似乎成为一门只赚不赔的生意,或者说,反华一直是印度的一种笼络人心的策略。印度高层深知,反华不可能成功。即便在青藏高原占据一席之地,也无法持久,反而可能激起中国的强烈反击。在涉及国家领土的问题上,中国历来坚决不退让,一旦有事,必将倾力应对,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然而,印度作为一个从地区概念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印度政府一直迫切需要一种团结人心的手段。通过强化印度人对北方威胁的认识,印度试图实现国家团结,而非分裂。尼赫鲁当年的策略正是基于此,试图通过对抗中国来实现国内各派系思想的统一。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选票是政治的最大挑战,而获得选票的前提是获得民众的认可。然而,获得他人认可并非易事,除非领导者真正英明神武,如普大帝一般。若领导者不够英明,便只剩下两条道路:一是设定一个全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二是找到一个全国共同对抗的敌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不断在全球树立敌手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印度的策略亦然,近年来,印度、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原因在于其经济下行、国内矛盾加剧,各种压力使得人们无法专注于既定目标,于是选择树立敌人,而中国成为最合适的目标。对于印度人而言,自小听说北方存在一个与自己国土相当、同样在二战后崛起的文明古国,且这个国家曾在几十年前击败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巴基斯坦则是其盟友。这种背景下,印度人从小对中国抱有恐惧感,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超越中国,从而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当印度人听说自己购买了大量的美国、俄罗斯及欧洲装备时,自信心爆棚。而中国的不开第一枪的策略,使得印度知道即使在边境制造点事端,局面也不至于失控。于是这招变得屡试不爽。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利用民粹主义上台,其政策必须让民众相信印度能够自豪地崛起。通过与中国的博弈取得实质胜利,莫迪的政策自然会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实际上,这种心态不仅印度有,中国周边的其他国家,如越南,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既敬畏中国,又试图在小冲突中寻找民族自豪感,因此不断挑衅中国,而又不敢真正与中国为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1、“催买房”无效后,国家动真格?中央首提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2025年起,房地产或出现两个趋势
2、2024年中国生育率再创新低:老百姓对“断绝香火”危机的冷漠,让所有人都很惊讶
3、当前经济形势和2025年经济展望
4、朝鲜人民军惨遭乌克兰无人机屠杀,百名士兵丧命,传统步兵能否打赢现代战争?
5、乌克兰袭击赫尔松,俄罗斯首都再遭重创!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商业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