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韵泰和 | 清风徐来——勤廉泰和•历史人物故事(十二)

文摘   2024-11-19 16:12   江西  

开栏语

泰和,古称西昌,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泰和历代先贤恪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们在逆境面前不畏缩,在强权面前不折腰,居庙堂时雨霖苍生,处江湖时著述授徒,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闪烁着幽微却持久的人性光芒,周矩修槎滩陂、黄庭坚写戒石铭、杨士奇拜相辞俸、刘崧破被改衣、胡衍拒收贿金、尹绛带粮上任的清风故事传唱至今,崇德尚廉的风尚涵养着泰和的人文过往,涌现了一批德才兼备,勤廉清正的清官廉吏。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泰和,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清风廉韵的满城芳华。为提升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实效,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心修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现开设“勤廉泰和•历史人物故事”专栏,敬请关注。


心系民生的循吏曾泉


曾泉,字本清,泰和县澄江镇状元坊曾家村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先选庶吉士,后改御史。与曾泉有三十年交情的泰和籍重臣王直,为此作《赠曾御史诗序》,认为曾泉“智足以明理,才足以立事,其于御史之职盖宜矣。”御史职务重要,且有前途,将来可以“佐大藩,守大郡”,因此王直勉励曾泉要好好干,干好这一工作的根本在于“循理而已矣”。

正当曾泉仕途一片看好之际,明宣宗登基,改年号宣德。“一朝天子一朝臣”,都御史邵玘借着“甄别属寮”的机会,对曾泉实行政治打击,一下便把他贬谪到荥阳汜水县去做一个小小的典史。

典史是县令佐官,元始置,明清沿袭,原本职责是“典文仪出纳”,明清时则成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遇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职责自然都会转移到典史那儿。汜水县是个小县,面临的正是这情况,所以曾泉实际兼任的是数职。虽然典史也是朝廷命官,但却属于未入流外官,可见地位之卑微。

遭此突然降黜,常人多半心灰意冷、感慨丛生,从而产生“偷惰心”。曾泉“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平静地看待人生荣辱,很快调整心态,依旧“莅事勤能”,一心想着如何干点实事,造福一方。他发现汜水小邑,老百姓生活贫穷,如何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

农业是根本,只有男耕女织兴旺起来,黎民百姓才能吃饱穿暖。曾泉首先督导农事,亲自到乡间视察,奖勤罚懒。他率领老百姓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谷麦收入。农民没有牛和农具,官府就借给他们耕种;没有棉花,也先借给他们,不让纺织中断。农事之余,他带领百姓植树造林,以便成林后砍伐,为建造房子做好储备。汜水靠近黄河,他又教民结网捕鱼,结果百姓“大得其利”。他一改轻视商人的观念,鼓励有能力的人经商,盈利后自觉交上拖欠的租税。如此农、林、渔、商四面开花,没多久小小汜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官有储积,民无科扰”的喜人景象。“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吃穿问题解决后,他着手“劝学兴礼”。选择“四乡俊秀”入学,并且“自教之三年”,因而子弟“多有成材”。

有了多余的钱后,曾泉加强公共民生建设。他造船以备运输,置办棺椁以防死丧。对贫困者予以救济,没钱成婚的,官府予以资助。《礼记·礼运》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看得出来,曾泉在努力践行儒家的这一美好理想。

曾泉在汜水不过“历任三年”,便出现了“家给人丰”的局面,创造了基层治理的奇迹。他的富民举措尊重农民主体,切合实际,“不过用民力,因地利,以阜财厚生也。”这种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工作作风,我们今天都应当学习。

由于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曾泉最后没有告老还乡,而是在汜水挖了个窑洞,住了下来,后来被称为“曾公窑”。活着的时候,老百姓就为他立生祠,被称作“曾公祠”。他去世之日,无论老小,都哭成一片。老百姓一直记得他的恩德,时隔数年,当官员问起时,记忆犹新,说着说着便要情不自禁流泪。

曾泉去世时,英宗已经在位两年。又三年后,河南参政孙原贞视察汜水后,有感于曾泉事迹,向朝廷上奏,陈述其功业,评价其“操行廉洁,服官勤敏……虽古循吏,何以加兹。”并感慨说:“假如国家有像曾泉这样的几十个良吏分别治理郡县,朝廷的恩德就会像水流一样,润泽人民,万物也能各得其所。”因此,他希望皇上能下诏褒奖,为曾泉贬谪恢复名誉,追复他原来御史的官爵,表彰其功绩,以便后来的官员向他学习。英宗采纳了这一奏议,这样曾泉身后名得以光大。

民族英雄于谦曾作《挽曾公祠》,诗曰:

霜台临汜水,破壁两三椽。

草蔓庭前竹,苔侵砌下砖。

英风怀吕布,善政忆曾泉。

却恨青袍吏,无功窃俸钱。

尽管曾公祠已经破败,但曾泉的善政并没有被人忘记。虽然他官小位卑,但有功于民,对比那些表面光鲜、实则白拿俸钱的“青袍吏”来说,他问心无愧、光明磊落。于谦真不愧为后世知音,曾泉地下若有知,当倍感欣慰。(彭庭松)

来源:井冈山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廉泰和
传廉政资讯,扬清风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