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韵泰和 | 清风徐来——勤廉泰和•历史人物故事(十一)

文摘   2024-10-29 17:20   江西  

开栏语

泰和,古称西昌,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泰和历代先贤恪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们在逆境面前不畏缩,在强权面前不折腰,居庙堂时雨霖苍生,处江湖时著述授徒,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闪烁着幽微却持久的人性光芒,周矩修槎滩陂、黄庭坚写戒石铭、杨士奇拜相辞俸、刘崧破被改衣、胡衍拒收贿金、尹绛带粮上任的清风故事传唱至今,崇德尚廉的风尚涵养着泰和的人文过往,涌现了一批德才兼备,勤廉清正的清官廉吏。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泰和,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清风廉韵的满城芳华。为提升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实效,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心修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现开设“勤廉泰和•历史人物故事”专栏,敬请关注。


尹绛带粮上任
尹绛,字守正,泰和县城人。北宋进士、官员,系北宋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之孙,尹昭吉的次子,自小随父从河南洛阳徙居吉州,父亲返回洛阳之后,又随叔父尹昭棻生活了若干年,后来入籍泰和县,住县前。
宋景德二年(1005)三月,尹绛通过殿试,高中进士,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是同榜进士。尹绛走上仕途的第一个职位是扬州天长县主簿,几个月后转任怀宁县。他居官廉明,自己带着米粮前去上任。俸禄不够开销,就从家中取。当时,任地怀宁遭受饥荒,他上表赈灾。“撑肠一饱岂易得,咀嚼草木如荠甜”“疫疠饥荒相继作,乡民千万死无辜。浮尸暴骨处处有,束薪斗粟家家无”就是当时当地的惨状。尹绛眼看如此多饥民,缺吃少衣,心痛不已。他向上级转运使汇报请求立即开仓放粮。转运使却说这不符合程序,要按照规矩办事。
宋朝各州县均设置有常平仓,发生自然灾害时用以赈济灾民。宋朝法律有规定,赈灾放粮需要逐级申报,县申州,州申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司申司农寺等候命令下发。可是如果严格按照程序走旷日持久,距离京城远的州县,等公文批下来,早就已经错过救援时机,灾民不知要死多少人。
尹绛说:“如果等着上面批准下来,需要一个多月时间,那时候饥民早就饿死了,哪里还来得及啊!”尹绛又拿出自己的家产做保证,请求立即开仓放粮,转运使只好答应了。无数饥民因此得救。
尹绛为救灾民,不顾丢官罢职受处分的风险开仓放粮。他也明白,如果不按规定私自开仓放粮,会丢官罢职甚至坐牢。尹绛一心只想救这些灾民,毅然下令打开常平仓,灾民因此免于饿死,或者去外地流亡。因为擅自开仓放粮,尹绛受到上级弹劾,朝廷知道他是为了救灾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很多官员都佩服他,说他一个小小县令,做出了很多大官都不敢的事情!
尹绛任怀宁知县时,刚刚考中进士没多久,正步入仕途上升期。如果为个人仕途考虑,擅自开仓放粮是官场大忌,可能因此前途尽毁。但他心中只有百姓,他敢为救灾民,不惜以仕途为代价,开仓放粮。足见尹绛的胆识,值得称赞传颂。
当时朝廷需要稳定局面,他的这些做法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也赢得百姓拥戴。尹绛勤勉能干,他的上司对其非常器重,经常多给他工作任务,而他也从无怨言,兢兢业业把工作干好,因此尹绛得到能干的声誉。更难能可贵的是尹绛政务特别清明,百姓深受其利,他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后来,尹绛在衡州通判的任上去世,留下了“带粮上任”一代佳话。
家谱记载尹绛住在泰和县城,闲暇时喜欢打猎,多次渡过赣江,向南追逐猎物,一路抵达逢岭,收获颇丰。他见这个地方土地肥沃,风光宜人,于是置田建墅,常常过来居住。去世后,长子尹仅(字尧可)遵照遗言,将绛公安葬在逢岭笔架山,并在墓侧守孝,由此居住下来。在逢岭有一条河,就叫逢岭河,俗称逢河,绛公陵墓与仅公居住的地方,恰好位于逢河的源头,于是便称呼此地为“逢源”,即今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缝岭村朱家坪,这个地方原名尹家坪,就是源于尹绛。(曾招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廉泰和
传廉政资讯,扬清风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