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再高,也怕菜刀!除了环首刀和雁翎刀,你还能喊出几种冷兵器名称?

百科   2025-01-07 08:02   江苏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中华上下5000年以来,武术一直是中国的一项国粹之一,而武术里的十八般武艺,就是指的中国十八般兵器刀是十八般兵器之首,中国人对刀似乎情有独钟,今天让我们来以小见大,通过对几种刀型的了解,来揭开刀与我们中国人那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吧!

石刀——刀之始祖

似乎从石器兵器时代开始,刀就开始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打磨异常锋利的石刀,其锋利程度足以将一块猪肉轻松割开,石刀的出土令当时的发掘团队异常的惊讶,他们很难想象在如此原始的社会是如何打磨出如此锋利的石头刀,然而,在接下来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发现了这一秘密:北京人将两块石头叠在一起,然后再将一块细长的石头放在缝隙上面,施加一个向下力的同时在进行反复打磨,最终将石头朝向缝隙的边缘打磨的异常锋利,其程度相当于奴隶社会的青铜刀剑一般,令人啧啧称奇。

环首刀——锋芒毕露

夏商周的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使用石刀的尴尬局面,但那个时候的刀仅仅是被用于屠宰祭祀、施以刑罚等,士兵们作战时均使用青铜铸造的青铜剑进行作战,很少有人使用刀,然而刀真正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是西汉时期。

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冶铁技术,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演化为礼器的铸造,而很少去进行兵器的铸造,因为由冶铁技术锻出来的刀片强度、硬度,均高于由青铜铸造的兵器,可以轻而易举的砍断青铜刀片,汉代的环首刀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刀种,它诞生于我国西汉时期,是由铁混合着钢反复进行淬火,然后折叠锻打,通常一柄好的环首刀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匠人连续不断的捶打近五天以上,才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质量。

环首刀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穿甲和劈砍能力同时兼具的近身冷兵器,当时的匈奴入侵,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带领十万汉军西进讨伐匈奴,当时的汉军身披铁甲,手持环首刀,在马背上与游牧民族匈奴进行作战,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其冶铁技术近乎处于零,有条件的匈奴贵族才能配上一把打造的兵器,而普通的匈奴士兵只能使用生铁打磨成的弯刀,虽然匈奴人马上功夫极为强悍,但是架不住汉军的武器更为先进,汉军的部分铁甲也是由经过反复淬火锻打的铁片,构成其韧度以及坚固程度要远远高于匈奴人的皮革甲,两军作战时,匈奴人有的时候四五刀才能劈开一身汉军铁甲,而汉军的环首刀则轻而易举的将匈奴的皮革甲撕裂开来,对匈奴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霍去病一直带领着汉军将匈奴赶到狼居胥山西边,他在狼居胥山上,手持环首刀伫立看着远遁的匈奴,并在狼居胥山上立碑,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被吓破了胆的匈奴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敢越过狼居胥山袭扰汉朝边境。可以说某种意义上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了

唐横刀——势不可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锻造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隋唐时期就有工匠可以对刀片进行保养,包钢,并混合成比较有硬度的合金,而唐代的刀也有了最鲜明的变化,刀身不再是宽而长,略带一点弯度,而是狭长笔直,虽然仍保留了汉代环首刀的特点,但是其破甲程度以及耐用程度叫环首刀而言,有了更显著的提升

唐刀一般是指唐横刀,其长度均在70刀110厘米之间,较汉代环首刀而言,唐横刀刀身更加狭长,但重量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在保留了劈砍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穿透力,使得唐横刀的破甲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这是因为唐朝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国家,许多外国人在学习到唐朝的新技术都会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改进和演化,而流传出去的自然也有锻造技术和铁甲技术,这也使得与唐军作战的外域军队也经常手持大刀长剑,身披铁甲,促使唐军不得不增强唐横刀的破甲能力,来应对技术同样日趋先进的外国军队。由此可见,古代兵器的制造与当时的战场需求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明代腰刀——英姿飒爽

到了明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刀的铸造也达到了顶峰,最有名的就是明代锦衣卫所持绣春刀,当时的人们可谓是谈锦衣卫色变,神出鬼没,高超武艺,在胡惟庸、蓝玉两案之中,锦衣卫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朱元璋命令锦衣卫掌管刑狱,并赋予他们巡查缉捕的权利,当时的飞鱼服绣春刀,是锦衣卫的标配,然而,现代人不知道的是,绣春刀仅仅是锦衣卫的礼仪用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刀它,平时锦衣卫大多数都是使用雁翎刀柳叶刀,而这两种刀也是明朝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刀

雁翎刀,其刀身挺直,刀刃与刀背略有弧度,刀尖微翘,因形似雁翎而得名,明代工匠在采取淬火技术的同时,又将部分合金与其混合来提升硬度,而柳叶刀刀身狭长,多为单手持形状,形状与柳叶一般,世人便将其称呼为柳叶刀,明代通常将柳叶刀佩戴在在骑兵和步兵身上,柳叶刀的两侧有两条血槽,增加穿透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刀的重量,但并没有减少刀的劈砍能力,在刀刺入敌人身体拔出来后,血槽与身体造成的空洞会促使敌人大量失血,有效的降低了敌人的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刀的形状都颇为相似,有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诚然,雁翎刀与柳叶刀同属于腰刀的一种,从刀身三分之二处开始向上弯曲的是雁翎刀,从刀身根部开始弯曲则是柳叶刀,雁翎刀的刀身弧度弯曲较小,刀尖较窄,且略微向上翘,柳叶刀的刀身弧度较大,刀肩部较宽,穿刺能力与雁翎刀相比更强,而两者模具也如出一辙,很多工匠在雁翎刀的模具不能使用后,都会将其进行雕刻改造,将不能用的雁翎刀模具改成柳叶刀的模具,这样极大地节省了成本,对于明朝后期那空虚的国力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拯救。

长柄刀——横扫千军

长柄刀与长刀不同,它是将刀柄加长如同长枪一般的长柄兵器,三国时期,我国武圣关羽所持青龙偃月刀就是长柄刀的一种,青龙偃月刀,刀头有回勾,勾尖似枪,锋利无比,刀背有凸起的锯齿状利刃,在着重凸显青龙刀劈砍能力的同时,又保留了刀特有的破甲能力,使得使用者不至于受刀铠甲局限。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长柄刀也有了分化,最著名的便是唐代的陌刀陌刀最开始是出现在唐高宗时期,最先使用陌刀是为了对抗突厥的骑兵,他是唐朝步兵所持长刀长度与眉尖相等,是由西汉斩马剑发展而来,同时又吸取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形制与冶炼技术,有唐代公布统一铸造、贮藏、管理。

陌刀极为锋利,在舍弃了穿甲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劈砍能力,主要在战争中对敌人的骑兵进行砍杀,中唐时期名将郭松龄带领几千唐军手持陌刀在与突厥军队作战时,在面临强大的突厥骑兵突袭时,郭松龄单独将手持陌刀的士兵编为一队,着重对抗突厥的骑兵,而落地的突厥骑兵则有手持唐横刀的唐军步兵进行斩首,可见唐陌刀的战术作用与今天的反坦克武器相提并论。

朴刀——人尽皆知

但是也有一种刀,他介乎于长柄刀和短刀之间,其名为朴刀,朴刀就外观而言,看似不属于短兵器,实则是属于短兵器的一种,全长约为60刀150厘米,而刀刃程度在45至70厘米之间,从外形看朴刀与大刀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朴刀刀身部分占的比例较大,这就是朴刀不同于长柄刀的明显之处,而朴刀的使用是由两手握着使用,固有双手带之称,这也是朴刀与短兵器的明显区别。

朴刀一直在中国的刀兵器历史长河中闪现着自己的身影,他起源于宋代,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在与人战斗时都会使用朴刀,而朴刀真正走入历史史籍中,是在宋史中——宋仁宗天圣八年,四川的刺史得到宋仁宗谕旨,下令士兵装配一种名为着裤刀的武器,这里的着裤刀其实就是朴刀,朴刀是民间日用之兵器,四川地势险要,朴刀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可以在杂草丛生的路段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道路,更是可以在险要的林地之间进行战斗,而闲暇下来的士兵,又可以利用朴刀来进行劳作。

看似十分便利,但这其实是北宋刚刚灭亡时期的无奈选择,因为宋朝的兵器库内没有了武器的储存,才不得已使用民间朴刀,而朴刀在宋朝是一种质地非常粗糙的兵器,制作非常简单,原料价值也十分低廉,多用生铁混着一些淬火铁,所以平时只流传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但是宋朝仍然对这些兵器管制非常严格,虽然朴刀相对简陋,但是宋朝统治者规定:在民间,朴刀不能多以流传,仅仅可用于治安管理不好的地区,当地统治者允许民众手中手持朴刀进行守卫,而朴刀真正被广泛运用,是到了清末前后时期,当时的民间不允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有人便将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在战斗时再将变身加长,由于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所以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而朴刀也是流传至今在民间的刀法套路里最多的一种,补刀的刀法灵活,变化无穷,适合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学习,并锻炼身体。

虽然刀在现代逐渐演化为一种工具,但是刀与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日常用的菜刀,水果刀,西瓜刀,都是从中国古代的刀兵器演变过来的,在影视作品中,我们都看到的也是手持长刀的侠客,惩奸除恶,浪迹天涯,可以说刀自始至终都陪伴着我们中国人的一生。

图文分享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军    明朝火器    西方长矛    枪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画戟    马镫    中国骑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战车     铁尺   军刀   八面汉剑    日本军刀

冷兵器情报局
探索中华中华上下五千年冷兵器、世界冷兵器之谜;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锻造工艺、军品、武术格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