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瞰”陇之南|记者手记:再“探”马家山

政务   2024-11-21 19:31   甘肃  


记者手记

2024.11.19

一个地方让人难忘、令人神往,有可能是因为一种美食、一次心灵共鸣,又或者只是因为一队人,同时干了一件事,完成了一次采访,留下了一篇文章。

马家山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不经意间就会带来满满的回忆与感动。

 十年前,新华社甘肃分社大型全媒体集成报道“探路陇之南”采访团深入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探访茶叶产业的情况,新华社甘肃分社的记者撰写了《文县碧口:北方之地亦有好茶》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县碧口有好茶。我有幸参与其中,跟采学习。

十年后,再“瞰”陇之南——陇南十年蝶变全媒体传播行动采访团再次走进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同一个目的,同一个方向,采访十年来茶叶产业发展的情况,我更何其有幸亦在其中,依然记得十年前尝试时的那份惊喜,但茶香似乎比记忆中更加浓郁,回味悠长。




十年前与十年后 记者在马家山采访

马家山的茶园依旧郁郁葱葱,翠绿的山坡上,茶树排列得井井有条,走进茶园,淡淡的茶花香气沁人心脾,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铺展。

但细微观察,变化还是显而易见。

“2014年的时候,我们村都是老品种的茶树,正是茶树品种改良的关键期,那时候的茶树发芽迟、产量低,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在马家山村村支书马明看来,这十年马家山的变化巨大,不仅完成了1780亩茶树的改良,而且延伸了产业链,还办起了民宿和体育赛事,茶叶+文旅融合的品牌效应更加明显。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十年,变化的太多,不管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还是我们的新闻宣传,融合似乎一直是关键词。

我从一个简单的文图记者,成长为一个能策、采、写、编、发全面发展的全媒体记者,从“探路陇之南”到再“瞰”陇之南,从大型全媒体集成报道到全媒体传播行动,形式更丰富、角度更新颖、手段更全面。而我们曾经共同探访过的陇南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更是发生着沧桑巨变。但看着满山的青绿,又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些坚持与坚守。比如马家山从70年代开始,不间断种植茶叶,这是产业的传承与延续。比如我们的新闻采访,不畏辛苦、不怕危险始终在路上,这是对理想的执着与追逐。

十年间,杨正从单一种茶,靠天吃饭,到种茶与开办民宿两不误,让众多回头客体验采茶、炒茶的乐趣,带走独属于自己的茶叶,全面发展。

十年间,陇南孳孳矻矻,精耕细作,在产业发展中,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求质”“求效”;从着力解决“有没有”转向着力解决“好不好”;从着力解决“够不够”转向着力解决“优不优”。

在这片被时光染绿的山坡上,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过去与未来,交织着传统与现代。马家山在不断变化,以茶叶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成了美丽休闲乡村的典范。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还能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舒适。

承载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对这片绿色土地深深的敬意,在陇南越来越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越来越多的“马家山”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故事,如同山间的风,穿越时间的隧道,轻轻吹拂过每个人的心田,唤起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共鸣。马家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心灵的归宿。

站在马家山的茶园,从来时的路,远眺前方的路,那一刻,阳光斜照,绿叶间闪耀着光芒,一片片茶树沿着山坡延伸,仿佛无尽的绿海波澜壮阔。在谈及未来的愿景时,马家山人都希望这份绿色产业能够传承下去,同时连接现代与传统,让更多人知晓他们的茶。


来源:陇南发布


监  制:张秀兰                             审  核:尤   力

责  编:王肖晶 李圆丰 田倩        编  辑:张  珂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陇南武都发布
关注陇南武都发布,带您感受陇上江南---武都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