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骚扰造谣事件层出不穷
除了公众人物之外
一些普通人也会陷入
网络不文明现象的风波之中
遭遇电话短信轰炸、诽谤造谣等情形
但是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在网络上发表任何言论都应遵守法律法规
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法律责任
刘某感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便悄悄删除了该视频,可为时已晚,刘某直到被传唤到案,仍不敢相信她这一条因为自己一时气愤发的“骂人短视频”,会对王女士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经民警对刘某进行普法教育后,刘某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目前,违法人员刘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之中。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制止网暴等现象
让侵权者担责呢
让小苏来教您怎么处理吧
电话、短信、微信被人“狂轰乱炸”
应该怎么依法维权?
采取打电话、发送短信、微信消息等方式狂轰乱炸辱骂他人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受害者面对如此骚扰行径无需忍受,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社交媒体上被人无辜侵犯名誉权
平台应该担责吗?
很多时候,面对被人在社交媒体上无辜“人肉”“辱骂”,受害者时常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侵权人的信息,只能先向平台求助,通知平台就该侵权内容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以避免侵权信息进一步传播。平台接到通知后,有义务及时核实信息情况并作出妥当处理。如果平台未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损害扩大,则应当就该损害的扩大部分和侵权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1、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一切利用网络制作、复制、传播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受法律追究!
广大网民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加强辨别,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实际行动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