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邀请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介绍有关情况,并到各点位进行实地采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介绍,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西安市均有分布。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
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居全国前列。
唐龙表示,大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延续历史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好大遗址,使命光荣、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西安千年古都来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西安市一直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在遗址的城市中促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四个结合”保护理念:
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西安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
一是强化法规约束。出台《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进一步筑牢大遗址保护法治防线,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负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保护体系。建立运行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公安部门、文物部门连续13年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检察部门、文物部门建立文物公益诉讼联合机制,法院部门、文物部门签订关于协作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压紧压实属地政府、行业部门、使用管理者安全责任,坚守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生命线。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保护状况,提升了遗址周边环境,夯实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基础。
下一步
西安市文物局
将从这些方面入手
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
一是持续提升大遗址保护水平。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推动实现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
二是持续提升大遗址研究阐释水平。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深挖大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三是持续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突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构建大遗址展示利用体系,让大遗址更好绽放时代光彩,为打造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贡献“西安探索”,积极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发布会上,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就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工作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一年来上报J100号夯台、楼阁台、直城门、拜水台遗址、天禄阁遗址等11个文保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全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工作,同步开展“两规融合”与文物保护、市政设施、交通组织等专项规划“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积极开展遗址区环境整治、村庄提升、交通改善等民生保障基础工作。2024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西安市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自来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年底前实现与全市市政供水管网连接,彻底解决常住人口饮水问题。
积极探索“遗址+”“考古+”“农业+”“乡村+”“文化+”系列活动,以汉长安城为主题的《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等系列视频在2024年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和央视元宵晚会播出、举办了汉宫中国年—龙年新春大庙会、2024年未央区元宵节民俗文化展演、全市新春锣鼓大赛、非遗项目特展、2024山海少年越野挑战赛等活动。
新闻发布活动期间
记者团在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进行了实地探访
跟随小布的镜头一起来领略
汉长安城遗址
厚重精深的文化底蕴
——
汉长安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自汉高祖刘邦称帝,历11代214年,先后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等重要历史阶段,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奠基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和象征,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
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西安十三朝古都中有西汉、新莽等10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古代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历经2000多年其整体格局仍完整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
1956年
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汉城考古队进驻汉长安城遗址开展保护考古工作。
1961年
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
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会议,同意设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4年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
未央宫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
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工作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同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
西安积极推进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工作
进一步
加强大遗址文物本体保护
进一步
科学推进规划体系编制
进一步
加快文旅产业发展
打造历史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
下一步,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将文旅产业发展作为特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深入挖掘汉字、汉赋、汉礼、汉服、汉学等资源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采取VR、MR、XR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构建完善汉长安城数字文旅产业生态,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做好“遗址+”“文物+”“文化+”“数字+”的大文章,让文旅产业发展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