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省两会期间,“青春浙江”的小编与其他00后一起参与“00后近看民主·亲历两会”融媒互动活动,担任观察员,走进省两会现场,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聚焦年轻人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大家一起从盛会中读懂中国式民主。
·00后观察员看两会·
00后观察员在省人民大会堂外拍摄vlog。潮新闻记者 徐彦 摄
学生宿舍楼内,寝室、走廊及大厅墙面经过修补粉刷,焕然一新;寝室里,床桌柜一体的浅绿色家具,时尚温馨;淋浴间增加了暖气片,晾衣房用上了最新的工业除湿机,温暖周到……
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宿舍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该校现存建设年份最久的宿舍楼群,虽然历经数次小修小补,但“老破”问题始终突出。2024年,宿舍经过大改造,旧貌换新颜。
“00后近看民主·亲历省两会”观察员、浙江工商大学大四学生康锦了解到,正是在202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带动下,学校同步推动了教工路校区的校园更新。
“杨院长,我们身边的‘小确幸’,也和省两会息息相关。”康锦找到了自己学校的老师——省政协委员、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杨柏林。“没错,民生实事项目,就是把我们老百姓‘想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杨柏林委员说。
“高校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到底是如何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00后观察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四学生肖宇晴提问省政协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环宙。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如何更好赋能学生成长;一方面,也要关注改善校园基础设施这一硬件问题。省内多所高校,都遇到校园基础设施老旧问题,亟待提升。”张环宙委员说。
“每年10月,省政府都会向社会公开征集第二年的民生实事项目。这就是一个问民情、听民声的决策过程。”省人大代表、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彩萍进一步解释,比如2023年,省政府就收到4万余条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2024年十方面32项民生实事,并在2024年省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开工建设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00后观察员还了解到,从2022年起,浙江省政府对十方面民生实事单独列出“落地落细清单”,公布具体项目点位,让民生实事的实施更加清晰,也让人民群众对项目的进展能及时查看、及时监督。2024年底,全省群众通过“民生实事码”查看相关项目建设内容和完成情况,满意率达99.13%,连续3年超过99%。
“从项目的产生,到项目的实施,民生实事真正体现了民声定民生、民主促民生。”肖宇晴说,作为青年宣讲员和“小青荷”志愿者,今后,她的素材库里有了更生动的身边故事,“我要把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有家豆浆油条店的小店店主,特地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这是对我履职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葛继宏一番真情流露,给00后观察员、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三学生李嘉炜留下深刻印象。
00后观察员与葛继宏委员对谈。潮新闻记者 李灿 摄
小店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去年省两会前,葛继宏委员花了几个月时间,穿梭在杭城大街小巷,对早点铺、小吃摊等100多家小店进行走访、调研和座谈,了解到不少小店的经营难处。
“每份提案背后,都有如此深入的调研吗?”00后观察团成员、“青春浙江”小编唐铖问。
“是的。只有踏踏实实走访过,才能真正了解百姓所想、民生所需,把真实的声音通过提案等方式传达上去。”葛继宏委员说,去年,聚焦小店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为小店“撑腰”的建议。这份提案得到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积极回应,并联合17个部门开展“大企帮小店”等活动,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问题。
00后观察员了解到,去年,仅民生领域,省政协组织民生议事堂“为民办实事”专题协商议事2200多场,各级政协委员参与2.1万多人次,参与群众1.5万多人次,提出意见建议1.4万余条。打造人工智能高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一场场调研座谈,一次次协商议政,形成了一份份扎实的提案。
“我发现,代表们讨论的很多话题,也是我们关心的。”在代表审议现场,听完代表们的发言,00后观察员、“青春浙江”小编周瑞銮有感而发。
在审议现场,省人大代表、康奈集团总裁郑莱莉分享了康奈作为一家传统鞋企的蝶变故事:“我们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鞋业变成了高科技产业。”郑莱莉代表还带来了有关消费券扩面、政府采购倾斜等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的建议。
郑莱莉代表(右)与00后观察员互动交流。潮新闻记者 王建龙 摄
“郑代表,你为什么能提出那么多建议?这些建议管用吗?”会议间隙,周瑞銮特地找郑莱莉代表询问。“这些意见建议最终会变成实招良策吗?”00后观察员、浙江大学大四学生王骁扬追问。
“代表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条建议,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郑莱莉代表说,不少省级部门也来现场听取意见,这些意见建议,都在会后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处理。至于是否会成为实招良策,“要看建议的含金量。”郑莱莉代表举例,去年出台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背后就有许多代表委员的建议在推动。再比如,在代表们呼吁下,电气、鞋业、泵阀、汽车零部件、服装等5大传统支柱产业,也被列入了“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省人大代表、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党支部书记姜荣威,是衢州团最年轻的代表,她带来一份关于全面推动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拓宽“选”的渠道、搭建“学”的平台、丰富“育”的路径,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村干部队伍,为青年扎根乡村、服务基层补充“能量棒”。
姜荣威代表(左)与00后观察员互动交流。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这么多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是怎么产生的?”00后观察员、杭州师范大学研二学生李优琦好奇讨教。
“这背后有我们一年来的调研履职、倾听民声,努力将基层呼声带到两会上。”姜荣威代表说,通过走村入户、调研座谈,她了解到大量鲜活、真实的一手信息。
“吸引青年返乡的政策虽好,但不少年轻人就业的第一选择,仍是大城市。”00后观察员、浙江传媒学院研一学生裘益歌心有困惑:“乡村怎样才能增强吸引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持续为到乡村就业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宽的成长通道。”姜荣威代表说,“这正是我在这次两会上呼吁的,其他代表也提了不少建议。”
不论是聚焦小店发展,还是高校基础设施改造,代表委员们的“金点子”是如何变成好政策的呢?
站在省政协会议提案组门口,00后观察员、浙江工商大学大三学生李盈轩提出疑问。
“委员们参政议政热情很高,目前他们通过‘提案在线’平台,已提交了693件提案。”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立红点开后台,向00后观察员介绍提案工作规范有序的机制——
初审后,还有二审、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对提案进行分类、编号、登记等,以便统计、查询;再交办给相关部门办理,一般限期3个月。
“什么样的提案,才称得上高质量?”李盈轩问。
李立红以2024年重点提案“打造人工智能高地”为例,介绍说:“这件提案,就集成了4个界别的智慧。”
参与提案的委员们调研发现,人工智能存在创新、产业、能源、生态等短板,走访从省内到省外,深入调研,直击痛点,一同完成了高质量的团体提案。巧合的是,民革省委会、九三学社省委会、台盟省委会也提交了相似提案。提案组在汇总各界别提案后,进行了系统梳理、同类归并。这件提案还成为重点提案,推动了浙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
“这正是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的内容,已成了工作举措。可见,中国式民主是真实管用的!”李盈轩说。
00后观察员了解到,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共提出建议955件,均已按期办理并答复代表;2024年,省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专委会、界别等共提交提案936件,经审查立案907件,已全部办结。这些建议和提案的内容涵盖共同富裕、“千万工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人才高地优化等,件件回应百姓期盼、助力浙江发展。
“人大这么多建议,又是怎么办理的?都能落到实处吗?”00后观察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四学生于鹏有个疑问。
杭州代表团议案建议处,工作人员示范操作流程。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陈沸,去年提交了一份有关激发民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建议,因契合浙江高质量发展大局成为重点督办建议,由省领导领办。
当时,省经信厅给了陈沸代表书面回复,并联动省委金融办、省发改委、省司法厅等,制定降低民间投资门槛、开展新一轮“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等一系列实招,有效破解了民营经济发展中体制机制等短板。
陈沸代表还介绍,这份建议办理期间,省领导牵头、多部门协调,先后数次召开座谈会,邀请他现场讨论、充分沟通。在浙江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数字化应用系统上,代表也能实时跟进建议办理进度,监督更加精准、有效。最终,所有建议的办理结果都会向代表反馈并接受评议。
“这些建议和提案有个共同点,就是围绕中心工作、聚焦民生所需。”00后观察员、浙江传媒学院大三学生袁一丹注意到,不少建议、提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热点有关,下足了调研功夫、提出了真知灼见,让他们大开眼界。
无畏,本是青春模样
不退,彰显青年担当
“青春浙江”挑选身边的“出圈”青年
推出系列原创视频——《我们》
记录他们他们逐梦前行的奋斗故事
↓↓↓
来源:潮新闻 编辑:嘉镱 校对:熠蝶、贝贝 主编:薇薇 终审: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