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网络
沉迷网游
编者按
“游戏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时间越来越短,社交圈子越来越小,感觉跟社会越来越脱节了。”这是许多家长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无奈的心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事关个人家庭,也关乎国家未来。网络游戏为何容易吸引青少年沉迷其中?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网络
游戏
统治感、成就感让青少年着迷
游戏对学生影响较大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玩起游戏,眼睛就像‘长’在手机上。”杭州市民刘女士向“青春浙江”吐槽,女儿现在5年级,每天要玩1个小时左右的游戏,放假就更不用说,起步3个小时。“开学的时候测过一次视力,散光50度,临近学期末再一测,散光150度。”
像刘女士一样为孩子沉迷网游发愁的家长不在少数。杭州某公立小学班主任告诉“青春浙江”,“不少家长反映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下降了,也不爱外出运动。”在地铁、餐馆等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许多玩手机和平板电脑玩游戏的孩子,这名班主任还观察到,同学间尤其是男生间交流的话题70%左右与游戏有关。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玩游戏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一。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97.28%的未成年人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除此之外,有49.12%的未成年人是为了追求游戏成就感,28.48%和27.52%的未成年人是为了社交或逃避现实压力。
“我在游戏里是部落首领,管理50多个人,”杭州一初二男生向“青春浙江”炫耀,“这让我很有统治感、成就感。”而男生的父亲则很无奈,自从孩子痴迷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近一次数学考试只考了30多分。手机已经被他摔了五六个,有一次还因为摔了手机,孩子从二楼阳台跳下去,一夜未归。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但在临床中,对游戏障碍的诊断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很多是过度游戏。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执行主任张海生告诉“青春浙江”,前来就诊的青少年中,60%-70%有手机使用过当、过度游戏的情况。
游戏
成瘾
绕过防沉迷很简单
“青春浙江”查询了几款热门游戏发现,以《王者荣耀》为例,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蛋仔派对》等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超时将被强制退出。
然而,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玩游戏的方式有很多。“青春浙江”在网购平台里搜索“租号”,随意挑选了一家进入,店铺内“租号”商品几乎包含网络上所有热门游戏。随机选了一个咨询租用,付款后客服给了一个账号和密码,将其在某游戏的官方App上输入后,就直接进入到了游戏界面,整个过程都不存在任何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核实验证。“青春浙江”查看发现,该店铺已出售100万件以上商品。
未成
年人
不能让孩子单独面对游戏成瘾
“除了玩游戏,我的人生没有其他的了。”
“打游戏也没有快乐,但不打游戏更痛苦。”
张海生认为,面对网络游戏成瘾,不能单独依靠孩子,“其实更需要父母帮忙,更需要社会帮忙。”每隔一段时间,张海生都会开设心理讲座,在其中张海生会建议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分段式的帮助,例如小学阶段,要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不能把手机游戏作为一个奖励。到了中学阶段,可以适当放宽,约定使用时间。同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艺术课程等,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孩子游戏成瘾的可能性会降低很多。
至于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危害的讲座,让学生们更为理性地思考和讨论网络游戏。而社会层面,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针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和干预项目,为家长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精神
鸦片
-end-
采写:丛杨 编辑:薇薇 海报:牛哥 视频:贝贝、周瑞銮、唐铖、钱泽宇 校对:嘉镱、熠蝶 终审: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