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里潮流新 | 三个“新”看天津老街区的“含新量”

民生   2024-11-18 10:10   天津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旭)一条街巷,一方人文,一段历史。街巷是百姓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承文脉的重要依托。

在天津这座城市,每条街巷,每天都发生无数故事,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专属于这座城市的气质,新潮的、烟火的、先锋的、质朴的……连日来,“老街区里潮流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天津老街区进行调研走访,找寻老街区里的新故事。

游客“入局” 文人故居增添“新”角色

细雨过后,华灯初上,位于海河北岸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内人头攒动,这里进行的是天津首个沉浸式博物馆实景解谜夜游会——“叔同之夜”。游客需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猫部编辑部”领取任务道具——《先锋》杂志,以“特邀撰稿人”的身份参与到解谜游戏中。任务完成后,不仅能够获得完整版杂志,还能互动赢取“猫部币”,去兑换自己喜欢的文创产品。

游客在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猫部编辑部”领取任务道具。

“通过主线剧情解谜、支线任务打卡等多种有趣的游戏玩法,在帮助我了解天津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走进了大师的一生。”一位外地游客体验过后说。

“沉浸式”玩儿法也在曹禺故居里上演。在沉浸式感观戏剧《寻找戏剧家》中,观众不再被动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而是蒙上眼睛,利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还原角色,更加生动地了解曹禺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成就,领略其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范。

以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激发游客兴趣,把游客“留”在景区,让游客“入局”发生于文人故居地的历史故事中,使其成为一座座古老建筑里穿越时空而来的新角色,以此更活地、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尚引领 老旧建筑亮出“新”面孔

距离天津市五大道约四公里处的意式风情区被网友戏称为“小罗马”,这里有着各色经典、保存完好的意式风格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同五大道建筑群一样,它们并非冷冰冰的历史遗迹,而是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变成了书店、展览馆、咖啡店、餐厅等业态。这种带有历史感的建筑特色,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

众多游客打卡钟书阁天津店。

今年9月30日,有“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天津店营业,而这家门店就坐落在意式风情区内,其整体采用40多万块红砖的造型与意风区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相互增色。记者在书店门口看到,前往书店拍照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当前的日均客流量为六七千左右,在全国各连锁店中位列第一。”该店店长王海波介绍。

融合新业态,老建筑被注入新的活力,展现新的魅力。在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225号的老工厂改造创意街区,记者看到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被改造一新,成为五大道上的时尚消费品味街区。街区保留了原有的复古风和建筑肌理,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独特风格,被年轻人所喜爱,成为了城市文化新地标。

走进天津市河东区,也有这样由一座老厂房升级改造而成的特色街区,这就是棉三创意街区。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陆号楼,原是棉三发电站,始建于1920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天津市不可移动文物。经过修缮,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集展馆、剧场、艺术空间和精品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提质升级 百姓生活谱出“新”乐章

天津人讲究热闹,因此,天津老街区的“热闹”里不全然是游客唱主角,当地老百姓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老街巷里的亮丽风景线。

修鞋、磨菜刀、扦裤边、修电器……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道,有一条以幸福道命名的商业街人气十足,客流如云。在这条商业街入口处,“修补巷”的招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介绍:“修补巷是为繁荣街域‘小店经济’发展,服务好‘一老一小’,满足群众便利生活新期待而顺势打造。”

修补巷里正在工作的工匠师傅。

修补巷的店铺均是由闲置店铺改造而来,着力“修复时光、补足幸福、向往美好”,把居民日常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利民的“满意清单”。“我们既是在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满足新时代的需求。王串场街将继续对修补巷进行提升改造,并引入更多的新业态。”张岩说。

市民作为住街区、用街区的主人公,是老街区完善优化的最大受益者。不久前,天津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将对原天外天屋顶花园、原天宫影院等重点空间进行复原,老厦内部打造成“历史博物馆”,这对增进更多民生福祉大有助力。

老街区里潮流新。一条条“含新量”十足津城老街区正满怀自信,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书写“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新的篇章。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



源:黄河新闻网

编辑:赵钰萁 刘晓睿

审核:祁淑娟 潘影





天津河西
讲好河西故事,传递河西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