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炸裂开场,“科技春晚”CES里的中美暗战

财富   2025-01-08 08:21   浙江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CES对我们而言,即便不参展也可以参会,即便不能充分展现自己,但若能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交流也挺好。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开场


台上双腿半蹲,手持圆盾,身着皮衣,台下拥趸无数,呼声震耳,若不是站着一位白发亚裔,你可能真的以为是“美国队长”横空降临。


当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这场演讲吹到了大洋彼岸,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全球科技界春晚”——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竟来得如此猛烈。


CES是展示全球前沿科技产品的大舞台,一些高科技展品最快1—2年内就能推向市场。今年的主题是“Dive in”,聚焦AI的应用创新,从芯片到PC、汽车、家电等涉及AI应用落地的展品皆在此亮相。


AI的核心是芯片,黄仁勋的开幕演讲自然成了焦点。一个场景可反映其火爆程度:入场前,等待的队伍从头到尾走完需五分钟。


黄仁勋出席CES开幕演讲



场内


时隔六年,黄仁勋重回CES舞台,在顶级舞美衬托下,一上来便拿出了盾牌——Grace Blackwell NVlink72的Wafer晶圆,惊艳了全场;他每隔几分钟讲一个笑话,或做一些搞怪动作,堪称针对美国商业精英的大型演讲教学现场。让人很难联想到这是一个当年帮雷军高喊“小米手机V5”的老头儿。


他发布了RTX50系列显卡,称549美元售价的RTX 5070性能相当于此前1599美元售价的RTX 4090。但懂的都懂,英伟达的显卡卖到中国,价格还要乘个8.2——这被中国消费者戏称为“黄氏汇率”。


他宣布英伟达在5月将发布个人AI超算,体积只有普通电脑大小,却能处理多达2000亿个参数的AI模型。他预言“在未来,每个数据科学家、研究者和学生的桌子上,都会有一台Project Digits这样的个人AI超算”。


他发布了“NVIDIA Cosmos”,这是世界第一个物理实际模型,接受文本、图像或视频提示,生成虚拟世界状态,目的是“教AI理解物理世界,而不是生成创意内容”。他说:“如果说ChatGPT定义了生成式AI,那么Cosmos将是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代’。”


首个世界基础模型


Cosmos的含义是“宇宙”,似乎暴露了黄仁勋的“野心”:打造一个涵盖从芯片到物理AI、汽车、机器人的“英伟达硬件宇宙”。


当然,最为重磅的发布或许是“姗姗来迟”的新一代智驾芯片——Thor。


大屏上,合作车企的logo有特斯拉、比亚迪、奔驰、理想、丰田、捷豹、极氪……然而在英伟达新的朋友圈里,蔚来和小鹏却消失了。


曾几何时,蔚来点亮了第一颗英伟达智驾芯片Orien-X——当时市占率仅次于特斯拉的FSD,是大多数国内车企的标配,小鹏也曾是Orien-X最大的客户。如今“分道扬镳”,蔚来和小鹏都拥有了自研芯片:蔚来推出了全球首颗5纳米神玑芯片,小鹏则打造了一颗相当于3颗Orien-X的图灵AI芯片。


英伟达朋友圈的变化,或许藏着中美科技的新“暗战”。Thor可谓是“呼之欲出始出来”,它从2024年年中量产跳票到2025年年中。而智驾芯片供应紧张,会影响到车企的研发和生产计划,继而干扰新品投放的节奏。


这意味Thor事实上在倒逼中国车企加快自研智驾芯片的步伐。英伟达芯片毛利率高达90%,芯片若是自主可控将极大控制成本,中国车企无论是在新品端还是成本端都将获得竞争优势。先采购再自研,先低端再高端,这是实现国产替代的典型方式。


英伟达的芯片也非无敌。早间美股开盘后,市场用脚投票,英伟达超跌5%。这一景象也让我们意识到,中美场内的摩擦与暗战,实则汹涌澎湃。


CES上的中国制造展厅



场外


去年由于疫情,许多参展的中国企业来不及办签证,因此参展数量不仅高峰时期的1/3。而今年共有近1500家中国(含港台)企业参展,占参展商总数三成多,大多数是专精电子产业的中小企业。中美两国企业数量加起来,占总数的九成。


昨天,参展企业们基本都在布置展台,但我们大致能了解一些展品情况。


CES中芯片、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三个维度,中美两国数量阵营森然。在芯片领域无一家中国龙头企业参展,而美国除了英伟达,英特尔、高通、AMD都有重磅新品发布。但在智能汽车和智能家居领域反倒是中国的主场,TCL、海信、极氪、小鹏、长城等企业悉数到场,都带来各自的新品,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却未出现在相关报道。


另外还有不少涉及AI应用的展台,比如现场还看到一位中国的企业家正亲自维修展台,他带来的产品是一台圆滚滚的咖啡机器人。


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似乎产品没打上“AI”的标签,都不好意思来参展。但一些产品的AI功能又较为基础,比如自动恒温、个性化定制等,本质上是编程为主的智能硬件。


CES上诸多前沿“黑科技”亮相


从往年现场来看,一些中小参展商的展台常常“门可罗雀”,许多人是抱着参加“广交会”的心态去的。


但今年CES略有不同的是,场外倒出现了很多意外的“摩擦”。特别是签证问题,虽然参展的中国企业多,但人能不能过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据多家企业证实,即便到12月初签证“冲刺”阶段,拒签率超过40%。倘若在面签时提到要参加CES,拒签率将提高到90%。即使持有CES正式邀请函,仍会被拒签,且无任何理由。


一位做外贸的95后广东妹子Nikcy,去年接连参加了迪拜的Big 5、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慕尼黑的体育用品展,如今却吃了CES的闭门羹。


“签证官只问我两个问题,‘去美国做什么’和‘之前去过哪些国家’,我说参加CES,之前从没出国,他连材料都没看,就给了我白条子。后来听说这次拒签率史无前例,卖给我们展位的会展公司已经挨个统计拒签情况,怕现场展位空着。”


Nicky听会公司的人说,这次拒签的,来自广东的要比北京的多。某广东企业派出6人,仅1人过签,向主办方求助无果后无奈找当地兼职充当门面。而拒签带来的损失是一家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像Nicky所在的公司光租展位就花了10多万美元,另外还有20多万的搭建费。


而即便拿到签证飞到拉斯维加斯,同样有概率被拒在CES的大门外。“听说有人把自己的通行证借给了另一个人,结果整家公司都被主办方拉黑了。”一位参展商说。


颇为“意外”的拒绝是何原因所致,目前有两个流行说法:


一是中国企业擅长“逆向工程”,“吓”得一些欧美企业只敢放宣传手册;二是CES此前被中介买断一些名额,专门拿来做商务签,结果去展会的人寥寥无几,这种“异常”情况引起签证官的特别关注。


当然,场内外的大小摩擦并不妨碍这场科技春晚的继续。今天想必会出现不少有意思的产品和话题,现在我们就把视角交给几位正在CES现场的行业专家,他们也将正式开始逛展之旅。





大头有话说


宗宁

知名科技自媒体


除了疫情期间,我共计来过五六次,也算是见证了中国科技行业在CES的一路成长。


我记得,来CES中国最早的是家电企业,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智能硬件来的比较多,如今是以汽车厂商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但今年汽车来的其实也不多,我目前看到的只有小鹏、吉利、极氪、长城。


主要原因或和去年11月底媒体曝出的“拒签风波”相关。去年9月到10月还是正常的,放了一大批的签证,而从11月开始,就拒了一大部分。中国企业本来应该占主流,但这次因为签证问题,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参展,有些汽车厂商就被拒签了。


车企虽然少了,但因为这几家产品做得还不错,应该能吸引老外过来看一看。


去年CES上,中国低空飞机亮相


此外,因为展会才开幕,因此要到这几天才正式开始逛展,核心的主题,不出所料的话,还将是以AI为主。


但按照经验来看,中国企业中,家电仍然是主力,但智能硬件可能就会差一些,然后就是手机、鼠标、键盘等领域的小厂商。


胡延平

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

我的整体感觉,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


先说热。


站在未来趋势的角度来讲,它的热度非常之高,甚至超乎于往年,因为去年和前年其实热点相对比较分散,但今年的焦点很清晰,就是——AI海啸来了。一切在2023年和2024年完成了确认,2025年就是集中的爆发。


简单而言,就是确定水准已经局部可用甚至高度可用,确定质疑的主要技术问题不是根本障碍,确定大模型并不是泡沫豪赌,确定算力和能源其实可持续,确定千行百业数十亿人必然将广泛使用AI,确定投资—技术—产品—市场—应用的飞轮不仅可以闭环而且可以高效循坏等。


换言之,大家相信,人工智能将带来数字变革、科技变革以及产业变革,将有望赋能几乎所有的智能设备、智能硬件,并重塑软硬件服务产品。


至于冷,我认为今年的参展人数、现场人气尤其中国的部分,是不及往年的,CES对中国企业来讲,一般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为主;行业上看,是以家电、消费类电子的为主。


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因宏观大环境因素,全球经济还在修复阶段,因此,传统的线下的展会还是在收缩的。另一方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很多中国的一线的以及特别有实力的企业,都没有出现。


分领域看,我第一个关注到的热点是AI Glass。介入大模型后,它开始变得可用,能够看见现实并帮助大家理解现实,同时基于自然的语音交互,能实现实时问答与交流。


我认为,AI Glass成为“看见现实的超级入口”,已经近在眼前,百镜大战即将开始。


图源:Halliday


第二个热点是智能汽车。今年智能汽车的算力将上一个大台阶,上到 2000-3000TOPS。(小巴注: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10^12)操作。)


第三个是机器人2.0成为了CES的一个热点。今年,在它们的小脑和运动协调能力更为发达的同时,大脑即包括跟具身智能相关的环境感知等系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说白了就是大模型如多模态大模型、视觉理解大模型、空间智能大模型等开始赋能机器人。


昨天CES开幕,英伟达的黄仁勋发布开幕演讲,还发布了新品。其中,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部分,做了三件事:


第一,他们为每个机器人提供了机器人的Soc,也就是系统级芯片,解决机器人的大脑的算力问题;


第二,为每个机器人提供一个基础的一个模型,然后帮助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训练,解决机器人行动感知的问题;


最后是提供一个叫Cosmos的世界基础模型,它是一个可以生成像现实世界一样逼真的视频的模型,也用来帮助大家训练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


图源:英伟达官网


以上种种,都能大幅提高机器人的基础能力。机器人的小脑能力、行动能力如今已经不算是障碍,主要需要开发的核心能力在大脑,未来也有望取得突破。这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无论是作为任务工具还是陪伴。


最后,我觉得CES对我们而言,如果不参展但也可以参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摩交流的窗口。即便不能充分展现自己,但若能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交流也挺好。


中国企业未来也要调整心态,在这样的一些国际场合不一定非要很高调,不一定非要把事情做很满,保持存在,保持观察思考也挺好的。


接下来几天,我会继续一个展一个展去观察,我有8个期待看点,也同步分享给大家。


1.智能汽车新形态而不仅是新能源,形态之变是智能、能源、场景之变的结果,领域这场立体变革最终实质的车企将最先触及到这一点。此外关注Transformer大模型上车后向VLA转变的各路智驾汽车能到达的最前沿水准,估计实际最多L3+而不是宣称的L4;智能体与座舱的场景化反。


2.带简单非AR显示的AI Glass和有AR显示的AI+AR的AIR Glass,估计现场百镜大战。


3.具身智能、空间智能驱动下的机器人2.0,相关产业链成型;估计还是人型、四足、家庭、服务、物流机器人最吸睛。


4.上游企业SoC、GPU等相关产品,将如何驱动AI Phone、AI PC进一步发展。


5.飞行汽车、个人飞行器有没有接近市场可用的新品,过往每年都是概念机为主,重点关注续航和安全性的提升。


6.显示每年占据区域较多,但渐变多突变少,今年希望卷轴屏开始导入,折叠屏广泛普及,HUD体验改善,透明、3D显示能有新进展,OLED普及但毁眼,希望MicroLED能有价低质优的产品出来。


7.智能健康相关,可穿戴设备、生物检测与分析、运动健身等相关新产品,能让盲人“看见”世界的导航产品的新进展。


8.大模型生成3D文件、视觉智能等AI能力,有力放大3D打印市场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要不然以前两届情况都没什么可看的了。


毕亚军

华商韬略出品人

我是第三次参加,只是上一次已是7年前了,以这么长的周期作对比,感受就很直观:CES本身已经很有历史,也很成熟,一直都是全球顶级的,最大的变化还是中国企业轻重与高低改变,具体而言,就是数量越来越多,在这个舞台越站越高。


与此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能力越来越高,包括气质,与世界的沟通能力,融入能力,越来越强,我看到不少企业在展台之外做工作,主动扩大影响。这是我对中国企业的整体观感。


曾经有句话叫,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商业世界,这个话可能不是很合适。我一直觉得,一家企业越是看不出它是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还是日本企业,它可能才会越是世界的。我看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个舞台展现这样的形象。


举个例子,TCL说自己1991年来参展,只有9平方米站台,面对的LG、索尼、三星等,那简直低如尘埃。而今年,TCL拥有2342平方米展台面积,与三星平起平坐,其很多业务也都是平分秋色。所以,看到中国企业在这边有一种大主场的感觉,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


TCL展台


值得一提的是,我听到一位中国参展企业的高管反馈说,一些人对我们发布的东西是不相信的:不相信我们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水准,也有一些人质疑我们是怎么做出来的,简单说,不相信,不服可能还是占有比较大比重,但我认为这就是进步,再坚持坚持,就是相信,就是认同了。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了。以极氪为例,发布会我晚去了几分钟,几乎已经是站的位置都找不到了,而且很多观众全程都在拍照,划重点,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我都开玩笑说,怀疑这里面有很多外商车企的情报人员在听讲。补充下,参展车企是本次中国企业来到CES的一大亮点。


我也注意到展会中有很多中国人,大家来学习和体验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这次我比较关心人工智能和汽车电动化的表现,同时也关注中国传统优势企业,比如家电等。




本篇作者 徐涛丨和风月半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点击图片加入联盟

吴晓波频道
这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带领“巴九灵”们运营的知识平台,这里汇聚了400多万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拒绝屌丝文化的新中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