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天险——川藏公路勇士挑战之旅
▲项目视频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每个向往西藏的孩子,都有一个G318之梦。川藏线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直以来都是游客心中向往的圣地。 ▲怒江72拐发卡弯 ©小隐建筑
从成都到拉萨,川藏南线与北线交汇的地方继续往前约200公里,是川藏线上最为壮丽的一段旅程。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这座藏东小城——八宿,邦达草原、怒江大峡谷、然乌湖、来古冰川等著名景点如同粒粒璀璨明珠被G318串联。那些踏上G318追逐梦想的旅行者对“惊险与挑战”最大的期待,就位于川藏线八宿境内的“魔鬼路段”——怒江72拐。▲怒江72拐大峡谷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眼睛在天堂,身体在炼狱”,尽管如此,西藏依然是无数人向往的圣地。无论是文化信仰,还是风景民俗,“体验”必是各类西藏旅行者的目的。无论是磕长头、徒步、骑行还是自驾,挑战自我都是众多“藏迷”的信念与追求。2017年,我们曾用然乌湖国际自驾与房车营地介绍过著名的藏东明珠然乌湖。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这段发生在魔鬼公路怒江72拐的旅程。2019年3月,怒江72拐山脚的江边悬崖之上,一个疯狂而大胆的造梦行动开始实施。历经六年的艰难挑战,2024年9月,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落成。它的出现,将为G318的旅行者提供一个追寻刺激与挑战的乐园。▲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盛大开业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布则村,距离八宿县城约48.5公里,距离昌都邦达机场约97公里。景区在G318川藏南线怒江大峡谷中,所在区域是G318最危险路段著名的“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设计、建造和未来游客的游玩体验,都展示了极大的挑战精神,是对创造川藏公路伟大奇迹的一次致敬。所有的设计灵感都来自这条魔幻的景观大道。▲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鸟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高空玻璃观景台作为项目的核心建筑,以怒江72拐标志性的“发卡弯”道路线型为象源。在怒江峡谷130多米落差的悬崖峭壁之上,钢桁架结构向外单臂悬挑37米形成“发卡弯”。悬于怒江之上的地面铺设高透安全玻璃,在空中形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天路”,将怒江72拐惊险的车行体验转化为更为极致的高空步行体验,让游客有机会深度体验怒江峡谷的壮美狂野和荡气回肠。外观材料以藏红色耐候钢板为主材,既是对藏地色彩文化的回应,也能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极具耐候性的钢材不仅坚固耐用,其粗糙的肌理与周边粗犷的山水也能形成对话与融合。▲悬崖上的高空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
▲高空玻璃观景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横跨怒江的滑索和步步惊心挑战桥,在国内类似的游乐项目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他们出现在这里却极为必要。回看川藏公路的建设过程,可以发现大量类似这类游乐设施的施工场景,正是这些极其危险的施工手段,成就了川藏公路的奇迹。在70年前修路建桥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不得不让人叹服。虽然如今我们拥有了非常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手段,但是受到怒江峡谷地理及交通的限制,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建造依然只能采用几十年前的很多“土办法”才得以呈现。通过滑索和步步惊心挑战桥的体验,我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川藏公路建造的不易,这正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怒江滑索上空的银河 ©存在建筑
▲怒江上空的银河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步步惊心挑战桥 ©存在建筑
景区往八宿方向,距离不到两公里便是著名的怒江大桥。最初的怒江大桥是一座钢架桥,桥面铺设足以承载车辆通行的钢板。这里重兵把守,过往车辆需要停车检查,排队单车依次通行。车辆通过大桥晃晃悠悠的感受可谓胆战心惊。如今新的怒江大桥建成,老的怒江大桥已成为被人敬仰的历史,但那些鲜活的故事和场景依然在广为传颂,并被人铭记。跨江高空玻璃吊桥的设计正是源于70多年前那座晃晃悠悠的钢架怒江大桥。▲G318展厅 ©小隐建筑
▲G318展厅 ©小隐建筑
▲G318展厅 ©小隐建筑
▲G318展厅 ©小隐建筑
▲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玻璃吊桥采用钢索桥的形式,其自身就自带摇晃的特质,怒江的狂风进一步加剧了晃晃悠悠的不稳定感,高透玻璃桥面更是让游客肾上腺素飙升。同时,玻璃吊桥也是连接怒江两岸的重要纽带,将为景区未来开展徒步、野外探险等活动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交通便利。游走在距离怒江50米落差的玻璃吊桥上,怒江的风,怒江的水,怒江的嘶吼,怒江掀起的巨浪……都近在眼前,它们将久久回荡在游客的心中,并在久远的记忆里不时荡起朵朵涟漪。▲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跨江高空玻璃吊桥2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怒江南岸的观光电梯,是因山地陡峭游客无法行走而设计的。从便利性的设计角度看,其实两岸都适合设置观光电梯。就北岸来说,游客体验完玻璃吊桥,坐上电梯,轻松愉快的到达一叶观景台,爬一小段坡到达太空舱观景台,再爬一小段坡便结束,整个游玩过程是更轻松更舒适的。▲怒江南岸远眺悬崖观光电梯 ©存在建筑
但我们还是决定抛弃这种舒适性,未在北岸设置电梯,取而代之的是“天怒666梯”,当游客喘着粗气骂着娘爬完这段路程,回头再看走过的路,才能真正明白当年川藏公路建设者以及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建造所经历的艰辛,才能体会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用身体丈量怒江天险”的意义。游客最后一段的体验虽然艰难,但毕竟只是赤手空拳的状态下短暂而自主的身体疲累,而这些工程的实现必是勇者所为,他们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生路上,有多少成功能唾手可得,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往往都是最艰难的时刻……这一段路,除了感叹,也许能让游客体悟。▲天怒666梯俯瞰怒江 ©存在建筑
▲悬崖上的发卡弯栈道 ©存在建筑
▲天怒666梯回望太空梭观景台 ©存在建筑
▲太空梭观景台望向主观景台 ©存在建筑
▲苍凉峡谷中的一抹藏红 ©存在建筑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设计力求将怒江天险的体验推向极致,“险中求险,挑战自我”,打造西藏新的地理标志。让G318的旅行者挣脱车辆的束缚,用身体丈量怒江天险。这里将为游客提供一处挑战自我身体、心理、思维的“道场”,成就一次以自己身体为刻度的难忘旅行体验。▲悬崖上的高空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
▲高透玻璃形成的天路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长在悬崖之上的梦想——历时六年的高海拔工程实践挑战
西藏大部分地区一年有超过5个月的冰雪天气,夏季突发的雨雪、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使得一年当中可以正常施工的时间和周期非常有限。另外,西藏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道路崎岖、弯多弯急、隧道涵洞密布,这些问题在怒江72拐和怒江大峡谷“老虎嘴”等路段尤为突出。泥石流塌方等造成道路损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运输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超过13米的建材几乎无法运达施工现场,大型施工设备如吊车、打桩机等无法运送,道路损毁和恶劣天气也会导致运输时间的不可控。▲怒江下游悬崖边远眺观景台 ©存在建筑
▲俯瞰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高海拔对施工人员身体体能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怒江观景台海拔2800米左右,仅做桩基础打孔工作就换了6波工人。很多低海拔地区的施工人员根本无法适应高海拔气候,这也导致施工人员的选择变得局限。高海拔也对一些施工工艺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如电焊、混凝土浇筑、金属板材的安装等。西藏昼夜温差极大,建筑选材也需要非常慎重,避免采用变形系数大的板材,这些材料容易受温差变化导致老化、变形、脱落的加剧,石材、木材、水泥制品、当地本土材料和一些变形系数小的金属材料比较适用。另外,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胶粘的施工工艺,少采用水泥粘接的施工工艺。一方面高寒地区施工周期短不利于水泥粘接施工,极大的温差和冬季冰冻也会造成水泥粘接大量的开裂、剥落、脱落、碱蚀等。▲钢结构大悬挑的观景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耐候钢、玻璃、钢结构作为主材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施工难题,在西藏地区的建筑工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几乎囊括了藏区所有建筑工程遇到的问题。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就提出了“挑战”的理念,除了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挑战”体验之外,项目本身的设计和建造也是一次高海拔地区工程建设的重大“挑战”,对我们在藏地工程的建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2019年至2024年建造过程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北岸紧临G318,道路设施非常完善,但南岸却仅有可供人徒手攀爬步行的毛路,可达性非常差。同时,项目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且正好处于河谷风口,常年伴随六级以上大风。两岸山体表层地质结构不够稳定,雨季期间落石现象时有发生,施工安全隐患极大。项目从一开始的地形测绘、地质勘查开始,设计工作就困难重重。为了营造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险中求险”的极致体验,设计方案也做了非常大胆的尝试。后续为之做了大量的专项设计论证工作,地灾评估、风洞试验、TMD计算、悬臂钢结构施工模拟等,为后期的施工建造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多位业界专家、教授与施工团队一起攻克了重重难关,历时六年,终于让项目得以完美的落地呈现。以下例举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对工友们的智慧与勇气聊表敬意!▲栈道、玻璃吊桥将怒江两岸连接起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景区建筑物和构筑物分部在横跨260多米的怒江两岸,南岸崎岖的毛路需手脚并用才能通行。前期虽然做了详细的地形测绘,但在实际测量放线时还是困难重重。有些点位处于悬崖峭壁上,河谷的风非常大,无人机无法精准操控,只能选择RTK测量仪人工放线。因为没有施工便道,工人绑上安全绳悬吊在悬崖上测量放线的身影,让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但这还只是故事的开始,仅仅是个小小的序曲。▲通往南岸的高空跨江滑索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老虎嘴”之间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运抵现场。高空玻璃观景台桩基础施工时,39个桩基分布在悬崖峭壁的不同地质面层,由于没有道路和平整的施工作业面,只能选择人工水磨钻方式进行桩基施工。地基下部全部为岩石,岩层不断变化,多数岩层极其坚硬,更换了国内市面上50多种钻头都无法达到钻孔深度。项目部送取岩石样品至重庆、山东等刀具厂家进行岩石分析,为项目量身定制钻头问题才得以解决。39个桩基最深的达25米,由于桩基很深,钻孔后期只能采用0.6米深分层钻取的方式,用直径110mm的水磨钻将周围一圈钻空取出,然后工人吊着安全绳下到直径1.8米的孔底,将中间剩余的岩石人工破碎,通过吊篮吊出。钻一层取一层,如此0.6米往下层层递进。39个桩基在更换6个施工班组的情况下,经过数百人的努力,历经半年之后才得以完成。
施工人员和材料在施工现场的转运也是一个难题。项目施工初期,由于怒江南岸没有施工便道,施工人员需要驾车绕行几公里,从临时便桥跨过怒江,再步行至施工点位,在海拔2800多米的条件下,工人从施工板房到达施工点位需要接近2个小时,来回耗费约4个小时(无负重的情况下)。南岸的各类建筑基础也是钢筋混凝土深桩基,主体采用钢结构、混凝土、钢构件、耐候钢板、不锈钢、特种玻璃等。用于怒江南岸的材料虽然经过多次的设计拆解,但仍然非常笨重,单靠人力依然无法运送。一些中小型的施工机械(挖掘机、破碎机、空压机等等)也无法到达南岸。为此,项目部采用几十年前修建川藏公路的跨江方式,搭建了临时跨江滑索,保障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在两岸的往来。后来又架设了货运滑索,保障施工材料顺利送达南岸。同时,多方协调努力,将一台100吨吊车从72拐方向送达北岸施工现场,并在北岸搭建了60式塔吊。施工材料运达现场后使用吊车卸货,通过塔吊转运至过江吊装平台,再通过滑索送达对岸,之后只得采用人工方式转运至各施工部位,前后需要至少四次转运。▲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由于地域交通的限制,浇筑混凝土这件稀松平常之事在怒江也变得异常艰难。距离项目地最近的混凝土搅拌站在八宿县城,相隔40多公里,车程约1个小时。由于项目地形和道路原因,搅拌车无法到达怒江南岸,搅拌车载重太重,也无法通过货运滑索过江。为此在怒江上搭建了一座约150米长的钢索便桥,在便桥上铺设混凝土输送专用管道,将混凝土打到对岸。由于管道过长,混凝土输送过程经常发生堵管的情况。一旦堵管则必须在一小时内立即疏通,否则混凝土凝固,就得重新铺设新的输送管道。另外由于搅拌站距离太远,搅拌车运输过程耗费时间久,跨江的输送也非常复杂,所以每一车混凝土都需要争分夺秒,合理安排好整个运输和浇筑流程,稍有不慎延误时间,一车混凝土就报废了。怒江南岸混凝土浇筑点位较多,部分悬崖顶部的栈道点位因输送距离太长,不能采用混凝土输送管直接浇筑,只能选择自拌料方式工作,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施工效率极低、进度极其缓慢。▲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在西藏这种交通运输不便、施工受天气影响非常大的地方,钢结构是非常理想的建造方式,现场施工量少、安装快捷、综合造价可控。高空玻璃观景台为钢桁架结构,悬臂端最远处悬挑37m,最近处悬挑27m,悬臂支座附近桁高2.4m,桁架高度由支座处向悬臂端逐渐减小,悬臂端部桁高1.5m,离怒江垂直高度130多米。由于G318的运输限制,采用钢结构建造时,要特别注意结构构件的合理拆分,保证材料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将材料拆分为便于运输的尺寸规格。整个钢结构桁架在工厂分46段制作运输至现场,在现场拼装后再进行吊装,其中悬挑部分主桁架分为26段。钢结构便于分解组合的特点,确保了观景台结构材料顺利的运输和安装落地。由于吊装对悬臂结构的预起拱、焊接、控制点位移等要求极高,加上现场随时伴有大风,整个安装过程对工人要求之高,在西藏地区也是罕见的。外观主材采用红色耐候钢板和进口SGP夹胶玻璃。这些主材共同特性是耐候性好,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便于简化现场操作,利于项目落地。项目其他的组成部分也都采用钢结构、耐候钢板、玻璃这几种材料作为主材,在怒江大峡谷共同描绘了一抹别样的红色。▲大悬挑的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
西藏很多地区都依靠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如果没有人们的参与,也就没有了经济流通,很多地方就愈发荒芜贫瘠。项目建设初期,为了给景区做相关的旅游配套,在景区山坡北侧规划种植了近500亩果林,六年时间转瞬而过,这片原本是荒漠的土地已经被绿荫覆盖,果林也已投产两年,藏区充足的日照条件让这片土地上长出的葡萄、梨、桃子、苹果都无比的香甜可口。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目前已为当地提供了至少48个就业岗位,就业收入超过300万元/年。未来,我们衷心的希望这个项目能为区域旅游赋能,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片荒漠悬崖之上,也能长出无数的希望,为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人口就业、文化传播、农特产品输出等做出重要的贡献。▲观景台的果园将荒漠变为了绿荫 ©存在建筑
昌都市委书记庄劲松在八宿县委书记段中明陪同下,
赴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视察工作。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庆伍在八宿县委副书记、县长德嘎旺姆陪同下、赴怒江 72拐大峡谷景区视察工作。
▲高空玻璃观景台
▲高空观景台
▲高空跨江滑索
▲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钢结构大悬挑的观景台
▲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悬崖上的一叶观景台和太空梭观景台
▲景区总平面图©小隐建筑
▲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
▲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
▲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
▲高空玻璃观景台平剖面图©小隐建筑
▲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项目名称: 西藏·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高空玻璃悬浮挑战桥)
项目类型:建筑/观景台项目地点:西藏·昌都市·八宿县
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Archermit)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
施工图设计: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抗风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游乐设施单位:新乡市名扬景区游乐用品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八宿县人民政府、八宿县藏东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西藏锕遐部落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夏文旅)
编辑:索昂
审核:阿夏 还有这信息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
还有这信息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