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夏文旅|西藏第一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高空玻璃悬浮挑战桥的前生今世

文摘   2024-11-22 07:28   青海  


       西藏阿夏文旅是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文旅版块战略合作伙伴,以文化筑魂,旅游赋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将致力于涉藏地区文旅全产业链的整合打造,业务涵盖涉及文化活动、旅游开发、民宿餐饮、景区驿站、线路定制、自驾领队、文创研发、会务接待、线上线下策划宣传多领域,旨在打造“地球第三极”文旅Ⅰp,助推地球第三极文体旅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成就西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先行标杆。

怒江天险——川藏公路勇士挑战之旅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高空玻璃悬浮挑战桥)是西藏第一个现代化高空旅游项目,位于G318线上著名的“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之中。
       距离八宿县城约48.5公里,距离昌都邦达机场约97公里。
       怒江大峡谷与科罗拉多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合称世界三大峡谷。
       景区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的一处悬崖之上,北面是蜿蜒而过的318国道,南面可俯瞰怒江奔流东去,四周被巍峨的高山环绕,目之所及尽是黄土覆盖的苍茫之境。
      从怒江北岸的停车场跨入G318 展览馆,可以感受川藏公路创造奇迹的建造历史,同时了解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艰难的建造历程。
      然后登上高空玻璃观景台,乘坐跨江滑索飞跃到怒江南岸,通过悬崖观光电梯速降50米,沿着步步惊心挑战桥和跨江玻璃吊桥回到怒江北岸,再经过望而却步的天怒666梯爬升80米回到停车场,在海拔2700多米的怒江峡谷,两个小时悄然而逝。
      在这里,怒江72拐不再只是一个传说中被汽车裹挟着的“惊险”概念,而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刻骨铭心的挑战和体验。
      高空玻璃观景台下方还有极具体验感的悬崖餐厅、咖啡吧和多功能超市。
      整个项目具有非常丰富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挑战性。

▲项目视频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每个向往西藏的孩子,都有一个G318之梦。川藏线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直以来都是游客心中向往的圣地。           ▲怒江72拐发卡弯  ©小隐建筑

        从成都到拉萨,川藏南线与北线交汇的地方继续往前约200公里,是川藏线上最为壮丽的一段旅程。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这座藏东小城——八宿,邦达草原、怒江大峡谷、然乌湖、来古冰川等著名景点如同粒粒璀璨明珠被G318串联。那些踏上G318追逐梦想的旅行者对“惊险与挑战”最大的期待,就位于川藏线八宿境内的“魔鬼路段”——怒江72拐。▲怒江72拐大峡谷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眼睛在天堂,身体在炼狱”,尽管如此,西藏依然是无数人向往的圣地。无论是文化信仰,还是风景民俗,“体验”必是各类西藏旅行者的目的。无论是磕长头、徒步、骑行还是自驾,挑战自我都是众多“藏迷”的信念与追求。2017年,我们曾用然乌湖国际自驾与房车营地介绍过著名的藏东明珠然乌湖。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这段发生在魔鬼公路怒江72拐的旅程。2019年3月,怒江72拐山脚的江边悬崖之上,一个疯狂而大胆的造梦行动开始实施。历经六年的艰难挑战,2024年9月,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落成。它的出现,将为G318的旅行者提供一个追寻刺激与挑战的乐园。▲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盛大开业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布则村,距离八宿县城约48.5公里,距离昌都邦达机场约97公里。景区在G318川藏南线怒江大峡谷中,所在区域是G318最危险路段著名的“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设计、建造和未来游客的游玩体验,都展示了极大的挑战精神,是对创造川藏公路伟大奇迹的一次致敬。所有的设计灵感都来自这条魔幻的景观大道。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鸟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高空玻璃观景台作为项目的核心建筑,以怒江72拐标志性的“发卡弯”道路线型为象源。在怒江峡谷130多米落差的悬崖峭壁之上,钢桁架结构向外单臂悬挑37米形成“发卡弯”。悬于怒江之上的地面铺设高透安全玻璃,在空中形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天路”,将怒江72拐惊险的车行体验转化为更为极致的高空步行体验,让游客有机会深度体验怒江峡谷的壮美狂野和荡气回肠。外观材料以藏红色耐候钢板为主材,既是对藏地色彩文化的回应,也能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极具耐候性的钢材不仅坚固耐用,其粗糙的肌理与周边粗犷的山水也能形成对话与融合。▲悬崖上的高空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高空玻璃观景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横跨怒江的滑索和步步惊心挑战桥,在国内类似的游乐项目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他们出现在这里却极为必要。回看川藏公路的建设过程,可以发现大量类似这类游乐设施的施工场景,正是这些极其危险的施工手段,成就了川藏公路的奇迹。在70年前修路建桥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不得不让人叹服。虽然如今我们拥有了非常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手段,但是受到怒江峡谷地理及交通的限制,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建造依然只能采用几十年前的很多“土办法”才得以呈现。通过滑索和步步惊心挑战桥的体验,我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川藏公路建造的不易,这正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怒江滑索上空的银河  ©存在建筑▲怒江上空的银河  ©Chill Shine丘文三映▲步步惊心挑战桥 ©存在建筑

      景区往八宿方向,距离不到两公里便是著名的怒江大桥。最初的怒江大桥是一座钢架桥,桥面铺设足以承载车辆通行的钢板。这里重兵把守,过往车辆需要停车检查,排队单车依次通行。车辆通过大桥晃晃悠悠的感受可谓胆战心惊。如今新的怒江大桥建成,老的怒江大桥已成为被人敬仰的历史,但那些鲜活的故事和场景依然在广为传颂,并被人铭记。跨江高空玻璃吊桥的设计正是源于70多年前那座晃晃悠悠的钢架怒江大桥。▲G318展厅 ©小隐建筑▲G318展厅 ©小隐建筑▲G318展厅 ©小隐建筑▲G318展厅 ©小隐建筑▲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玻璃吊桥采用钢索桥的形式,其自身就自带摇晃的特质,怒江的狂风进一步加剧了晃晃悠悠的不稳定感,高透玻璃桥面更是让游客肾上腺素飙升。同时,玻璃吊桥也是连接怒江两岸的重要纽带,将为景区未来开展徒步、野外探险等活动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交通便利。游走在距离怒江50米落差的玻璃吊桥上,怒江的风,怒江的水,怒江的嘶吼,怒江掀起的巨浪……都近在眼前,它们将久久回荡在游客的心中,并在久远的记忆里不时荡起朵朵涟漪。▲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跨江高空玻璃吊桥2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怒江南岸的观光电梯,是因山地陡峭游客无法行走而设计的。从便利性的设计角度看,其实两岸都适合设置观光电梯。就北岸来说,游客体验完玻璃吊桥,坐上电梯,轻松愉快的到达一叶观景台,爬一小段坡到达太空舱观景台,再爬一小段坡便结束,整个游玩过程是更轻松更舒适的。▲怒江南岸远眺悬崖观光电梯 ©存在建筑

       但我们还是决定抛弃这种舒适性,未在北岸设置电梯,取而代之的是“天怒666梯”,当游客喘着粗气骂着娘爬完这段路程,回头再看走过的路,才能真正明白当年川藏公路建设者以及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建造所经历的艰辛,才能体会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用身体丈量怒江天险”的意义。游客最后一段的体验虽然艰难,但毕竟只是赤手空拳的状态下短暂而自主的身体疲累,而这些工程的实现必是勇者所为,他们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生路上,有多少成功能唾手可得,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往往都是最艰难的时刻……这一段路,除了感叹,也许能让游客体悟。▲天怒666梯俯瞰怒江 ©存在建筑▲悬崖上的发卡弯栈道  ©存在建筑▲天怒666梯回望太空梭观景台 ©存在建筑▲太空梭观景台望向主观景台 ©存在建筑▲苍凉峡谷中的一抹藏红 ©存在建筑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的设计力求将怒江天险的体验推向极致,“险中求险,挑战自我”,打造西藏新的地理标志。让G318的旅行者挣脱车辆的束缚,用身体丈量怒江天险。这里将为游客提供一处挑战自我身体、心理、思维的“道场”,成就一次以自己身体为刻度的难忘旅行体验。▲悬崖上的高空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高透玻璃形成的天路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长在悬崖之上的梦想——历时六年的高海拔工程实践挑战

       西藏大部分地区一年有超过5个月的冰雪天气,夏季突发的雨雪、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使得一年当中可以正常施工的时间和周期非常有限。另外,西藏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道路崎岖、弯多弯急、隧道涵洞密布,这些问题在怒江72拐和怒江大峡谷“老虎嘴”等路段尤为突出。泥石流塌方等造成道路损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运输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超过13米的建材几乎无法运达施工现场,大型施工设备如吊车、打桩机等无法运送,道路损毁和恶劣天气也会导致运输时间的不可控。▲怒江下游悬崖边远眺观景台 ©存在建筑▲俯瞰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高海拔对施工人员身体体能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怒江观景台海拔2800米左右,仅做桩基础打孔工作就换了6波工人。很多低海拔地区的施工人员根本无法适应高海拔气候,这也导致施工人员的选择变得局限。高海拔也对一些施工工艺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如电焊、混凝土浇筑、金属板材的安装等。西藏昼夜温差极大,建筑选材也需要非常慎重,避免采用变形系数大的板材,这些材料容易受温差变化导致老化、变形、脱落的加剧,石材、木材、水泥制品、当地本土材料和一些变形系数小的金属材料比较适用。另外,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胶粘的施工工艺,少采用水泥粘接的施工工艺。一方面高寒地区施工周期短不利于水泥粘接施工,极大的温差和冬季冰冻也会造成水泥粘接大量的开裂、剥落、脱落、碱蚀等。▲钢结构大悬挑的观景台  ©Chill Shine丘文三映▲耐候钢、玻璃、钢结构作为主材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施工难题,在西藏地区的建筑工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几乎囊括了藏区所有建筑工程遇到的问题。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就提出了“挑战”的理念,除了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挑战”体验之外,项目本身的设计和建造也是一次高海拔地区工程建设的重大“挑战”,对我们在藏地工程的建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2019年至2024年建造过程 

        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北岸紧临G318,道路设施非常完善,但南岸却仅有可供人徒手攀爬步行的毛路,可达性非常差。同时,项目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且正好处于河谷风口,常年伴随六级以上大风。两岸山体表层地质结构不够稳定,雨季期间落石现象时有发生,施工安全隐患极大。项目从一开始的地形测绘、地质勘查开始,设计工作就困难重重。为了营造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险中求险”的极致体验,设计方案也做了非常大胆的尝试。后续为之做了大量的专项设计论证工作,地灾评估、风洞试验、TMD计算、悬臂钢结构施工模拟等为后期的施工建造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多位业界专家、教授与施工团队一起攻克了重重难关,历时六年,终于让项目得以完美的落地呈现。以下例举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对工友们的智慧与勇气聊表敬意!▲栈道、玻璃吊桥将怒江两岸连接起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景区建筑物和构筑物分部在横跨260多米的怒江两岸,南岸崎岖的毛路需手脚并用才能通行。前期虽然做了详细的地形测绘,但在实际测量放线时还是困难重重。有些点位处于悬崖峭壁上,河谷的风非常大,无人机无法精准操控,只能选择RTK测量仪人工放线。因为没有施工便道,工人绑上安全绳悬吊在悬崖上测量放线的身影,让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但这还只是故事的开始,仅仅是个小小的序曲。▲通往南岸的高空跨江滑索 ©Chill Shine丘文三映▲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天路72拐和怒江大峡谷“老虎嘴”之间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运抵现场。高空玻璃观景台桩基础施工时,39个桩基分布在悬崖峭壁的不同地质面层,由于没有道路和平整的施工作业面,只能选择人工水磨钻方式进行桩基施工。地基下部全部为岩石,岩层不断变化,多数岩层极其坚硬,更换了国内市面上50多种钻头都无法达到钻孔深度。项目部送取岩石样品至重庆、山东等刀具厂家进行岩石分析,为项目量身定制钻头问题才得以解决。39个桩基最深的达25米,由于桩基很深,钻孔后期只能采用0.6米深分层钻取的方式,用直径110mm的水磨钻将周围一圈钻空取出,然后工人吊着安全绳下到直径1.8米的孔底,将中间剩余的岩石人工破碎,通过吊篮吊出。钻一层取一层,如此0.6米往下层层递进。39个桩基在更换6个施工班组的情况下,经过数百人的努力,历经半年之后才得以完成。

       施工人员和材料在施工现场的转运也是一个难题。项目施工初期,由于怒江南岸没有施工便道,施工人员需要驾车绕行几公里,从临时便桥跨过怒江,再步行至施工点位,在海拔2800多米的条件下,工人从施工板房到达施工点位需要接近2个小时,来回耗费约4个小时(无负重的情况下)。南岸的各类建筑基础也是钢筋混凝土深桩基,主体采用钢结构、混凝土、钢构件、耐候钢板、不锈钢、特种玻璃等。用于怒江南岸的材料虽然经过多次的设计拆解,但仍然非常笨重,单靠人力依然无法运送。一些中小型的施工机械(挖掘机、破碎机、空压机等等)也无法到达南岸。为此,项目部采用几十年前修建川藏公路的跨江方式,搭建了临时跨江滑索,保障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在两岸的往来。后来又架设了货运滑索,保障施工材料顺利送达南岸。同时,多方协调努力,将一台100吨吊车从72拐方向送达北岸施工现场,并在北岸搭建了60式塔吊。施工材料运达现场后使用吊车卸货,通过塔吊转运至过江吊装平台,再通过滑索送达对岸,之后只得采用人工方式转运至各施工部位,前后需要至少四次转运。▲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存在建筑

       由于地域交通的限制,浇筑混凝土这件稀松平常之事在怒江也变得异常艰难。距离项目地最近的混凝土搅拌站在八宿县城,相隔40多公里,车程约1个小时。由于项目地形和道路原因,搅拌车无法到达怒江南岸,搅拌车载重太重,也无法通过货运滑索过江。为此在怒江上搭建了一座约150米长的钢索便桥,在便桥上铺设混凝土输送专用管道,将混凝土打到对岸。由于管道过长,混凝土输送过程经常发生堵管的情况。一旦堵管则必须在一小时内立即疏通,否则混凝土凝固,就得重新铺设新的输送管道。另外由于搅拌站距离太远,搅拌车运输过程耗费时间久,跨江的输送也非常复杂,所以每一车混凝土都需要争分夺秒,合理安排好整个运输和浇筑流程,稍有不慎延误时间,一车混凝土就报废了。怒江南岸混凝土浇筑点位较多,部分悬崖顶部的栈道点位因输送距离太长,不能采用混凝土输送管直接浇筑,只能选择自拌料方式工作,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施工效率极低、进度极其缓慢。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连接两岸的高空玻璃吊桥 ©Chill Shine丘文三映

      在西藏这种交通运输不便、施工受天气影响非常大的地方,钢结构是非常理想的建造方式,现场施工量少、安装快捷、综合造价可控。高空玻璃观景台为钢桁架结构,悬臂端最远处悬挑37m,最近处悬挑27m,悬臂支座附近桁高2.4m,桁架高度由支座处向悬臂端逐渐减小,悬臂端部桁高1.5m,离怒江垂直高度130多米。由于G318的运输限制,采用钢结构建造时,要特别注意结构构件的合理拆分,保证材料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将材料拆分为便于运输的尺寸规格。整个钢结构桁架在工厂分46段制作运输至现场,在现场拼装后再进行吊装,其中悬挑部分主桁架分为26段。钢结构便于分解组合的特点,确保了观景台结构材料顺利的运输和安装落地。由于吊装对悬臂结构的预起拱、焊接、控制点位移等要求极高,加上现场随时伴有大风,整个安装过程对工人要求之高,在西藏地区也是罕见的。外观主材采用红色耐候钢板和进口SGP夹胶玻璃。这些主材共同特性是耐候性好,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便于简化现场操作,利于项目落地。项目其他的组成部分也都采用钢结构、耐候钢板、玻璃这几种材料作为主材,在怒江大峡谷共同描绘了一抹别样的红色。▲大悬挑的玻璃观景台 ©存在建筑

       西藏很多地区都依靠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如果没有人们的参与,也就没有了经济流通,很多地方就愈发荒芜贫瘠。项目建设初期,为了给景区做相关的旅游配套,在景区山坡北侧规划种植了近500亩果林,六年时间转瞬而过,这片原本是荒漠的土地已经被绿荫覆盖,果林也已投产两年,藏区充足的日照条件让这片土地上长出的葡萄、梨、桃子、苹果都无比的香甜可口。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目前已为当地提供了至少48个就业岗位,就业收入超过300万元/年。未来,我们衷心的希望这个项目能为区域旅游赋能,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片荒漠悬崖之上,也能长出无数的希望,为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人口就业、文化传播、农特产品输出等做出重要的贡献。▲观景台的果园将荒漠变为了绿荫 ©存在建筑

昌都市委书记庄劲松在八宿县委书记段中明陪同下,

赴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视察工作。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庆伍在八宿县委副书记、县长德嘎旺姆陪同下、赴怒江 72拐大峡谷景区视察工作。▲高空玻璃观景台 ▲高空观景台  ▲高空跨江滑索   ▲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钢结构大悬挑的观景台▲跨江高空玻璃吊桥 ▲悬崖上的一叶观景台和太空梭观景台 ▲景区总平面图©小隐建筑▲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高空玻璃观景台平面图©小隐建筑▲高空玻璃观景台平剖面图©小隐建筑▲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观景台钢结构模型©小隐建筑 

项目名称: 西藏·怒江72拐大峡谷景区(高空玻璃悬浮挑战桥)

项目类型:建筑/观景台项目地点:西藏·昌都市·八宿县

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Archermit)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

施工图设计: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抗风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游乐设施单位:新乡市名扬景区游乐用品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八宿县人民政府、八宿县藏东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西藏锕遐部落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阿夏文旅)

服务项目:
怒江大峡谷高空滑索
高空玻璃悬浮观景平台
高空玻璃吊桥
高空玻璃观景电梯
悬崖玻璃观景餐厅、咖啡厅、酒吧
24小时服务超市
收费项目:
团队票
高空玻璃观景平台 10 元
怒江峡谷高空滑索 80 元
怒江峡谷高空玻璃吊桥 50 元






唱响主旋律
办好自己事




编辑:索昂
审核:阿夏

还有这信息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阿夏文旅
བོད་ལྗོངས་ཨ་ཤག་ཚོ་པའི་རིག་གནས་ཡུལ་སྐོར་ཚད་ཡོད་ཀུང་ཟི་།西藏锕遐部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