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一校”怎么走——聚焦2024南京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

文摘   2024-12-25 16:53   江苏  



12月23日

《新华日报》聚焦

2024南京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

刊发评论员文章

《“每天走一校”怎么走》

全文如下




恰逢2024南京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启动,最近,南京市委人才办以“每天一校”的频率,密集走访在宁高校,既为招引博士、吸引人才,也为政策宣介、服务对接,更为促进校地合作、推进教科产才一体化。“每天走一校”传递的信息耐人寻味,催人深思。



“每天走一校”,彰显了南京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南京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而其中最为独特的莫过于拥有众多高校和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90多名两院院士、百万名在校大学生,建有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五,连续3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发展经济,“认识你自己”、搞清楚自己“有什么”“缺什么”是前提,找准定位与坐标是关键。有如此资源,南京理当“每天走一校”。


“每天走一校”,顺应了国家战略和省委部署的大势大局。无论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还是担负起“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抑或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都是重要的内容、关键的要求。如何加强原始创新,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如何加强产学研企对接,都迫切需要地方经常到高校去“走一走”。不久前,我省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关键之举、前瞻之举。在此背景下,“每天走一校”,“走”逢其时,“走”得必要。


“每天走一校”,找准了补足短板的突破之道。无论是南京还是江苏,近年来均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科技创新、创新型经济依然是一块短板,是一个有着重大发展潜力的板块。比如,科技和产业生态融合度不强、资源重复配置、要素供给不足;虽然手里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身边有许多“金娃娃”,但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的“金钥匙”。今年9月举行的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首次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混合编组”,释放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鲜明信号。“每天走一校”,无疑是补足短板的务实关键之举。

“每天走一校”,当然是好事

“每天走一校”,究竟应该怎么走?

值得探讨



可以肯定的是,“每天走一校”,不仅人才部门要走,其他部门也值得走,不仅南京要走,其他地方也应该走;应当明确的是,“每天走一校”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有实效,不仅要走得勤,还要走得好、走得实,走出真正的成效。

要走得“深”。既然走到高校,就不能止于“礼节性拜访”“常态化来往”,而应该“走进去”“深进去”,研究一些问题,探讨一些合作,拿出一些成果。走访就不能只“隔着玻璃看”,不能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只看“窗口”不看“全景”。要认真看、耐心问、仔细听,走进每个实验室、每个课题组,听一听科研人员有什么需求,找一找双方的合作基点,议一议未来有哪些可以共同做的事情。不光是领导干部自己走,还要带着企业、带着资金或者项目、带着问题和思路走,不光人才部门要走,其他更高层次的部门也可以走。

要走得“远”。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而破除体制性障碍,靠一次两次走访是完不成的。“每天走一校”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产学研企之间的走访、交流、合作应该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一些固定的有效的合作机制,不能虎头蛇尾、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重点问题,寻求思路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将校地融合发展从“双边合作”推向“全域融合”,真正让“每天走一校”变成“常常走高校”。

要走得“实”。说一千道一万,走访走得好不好,还得看有没有解决问题。比如说,我省4所高校院所被列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国家试点,这项试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有没有破解科研成果从“书柜”到“货柜”的“最初一米”和“最后一米”问题?能不能为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加个“暖垫子”?有没有破解青年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这些都是“大课题”,也是需要在“小走访”中详细了解和深入研究的。


从“细”处下功夫,在“真”上做文章

走好呵护人才、呵护创新的每一步

实现高校院所与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共进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

这是人们对“每天走一校”的更高期待





来源:新华日报


往期精彩回顾




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综述
未来五年南京发展宏图!这些跟新区紧密相关

江北党群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新时代南京江北新区党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发展新气象,推动南京江北新区党群工作乘着“互联网+”时代东风,为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