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在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旺长和冻害是常见且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问题。旺长会使小麦植株茎秆细弱、抗逆性差,增加倒伏风险,同时也更容易遭受冻害;而冻害则可能直接导致小麦叶片枯黄、分蘖死亡,严重时甚至大面积减产。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旺长和防冻害措施对于冬小麦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二、冬小麦旺长的原因与判断方法
(一)旺长原因
1. 播种因素
播种过早是导致冬小麦旺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秋季气温偏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如果按照正常时间播种,小麦在冬前就会有过长的生长时间,容易出现旺长现象。例如,在一些年份,9月中旬甚至更早播种的冬小麦,由于温度适宜,麦苗出土后迅速生长,分蘖增多,形成旺长苗。
播种量过大也会引起旺长。单位面积内麦苗过多,相互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源,麦苗会加快生长速度,茎秆细弱且分蘖过多,呈现旺长态势。
2. 施肥因素
基肥中氮肥施用量过多或施肥时间不当,会促使小麦在冬前生长过旺。过多的氮肥为麦苗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其生长速度加快,叶片宽大、嫩绿,分蘖数超出正常范围。尤其是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情况下,过量施肥更容易引发旺长问题。
3. 气候因素
秋冬季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的气候条件,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导致麦苗旺长。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小麦的光合作用增强,生长速度加快,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积累迅速,进而表现出旺长特征。
(二)旺长判断方法
1. 叶龄判断
正常生长情况下,冬前冬小麦主茎叶龄一般为 6 - 7 片叶。如果叶龄超过这个范围,如达到 8 片叶及以上,则可能存在旺长现象。同时,观察叶片的大小和颜色,旺长麦苗的叶片通常较为宽大、颜色深绿且鲜嫩。
2. 分蘖判断
冬前单株分蘖数也是判断旺长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冬小麦冬前单株平均分蘖数在 2 - 3 个较为适宜。如果单株分蘖数超过 4 个,且分蘖生长迅速、群体过大,则可能是旺长的表现。
3. 植株高度判断
通过对比正常生长的冬小麦植株高度,旺长的麦苗通常明显高于同期正常植株。一般在越冬前,旺长麦苗的高度可能超过 25 - 30 厘米,而正常麦苗高度应在 20 - 25 厘米左右。
三、冬小麦旺长的危害
(一)抗寒能力下降
旺长的冬小麦植株体内含水量较高,细胞液浓度低,糖分等抗冻物质积累少。在遭遇低温时,细胞内的水分容易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结构,导致麦苗受冻害。而且旺长麦苗的叶片和茎秆组织较嫩,对低温的耐受性差,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更容易受到伤害。
(二)倒伏风险增加
旺长的冬小麦茎秆细弱,基部节间较长,根系发育相对较差。当遇到大风、降雨等天气时,由于植株的支撑能力不足,很容易发生倒伏。倒伏后的小麦相互挤压,通风透光不良,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产量。
四、冬小麦防旺长措施
(一)合理播种
1. 调整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来说,在北方冬麦区,当平均气温稳定在 16 - 18℃时开始播种较为合适。避免过早播种,使小麦在冬前有适宜的生长时间,防止冬前旺长。例如,在华北地区,正常年份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多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2. 控制播种量
按照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播种量。一般土壤肥力中等的地块,每亩播种量在18—23公斤。对于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播种量可适当减少;而对于分蘖能力较弱的品种,播种量可适当增加,但要避免播种量过大导致麦苗过密而旺长。
(二)科学施肥
1. 调整基肥比例
基肥中要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比例。一般来说,氮肥用量可占总施肥量的50%-60%,磷、钾肥可占 40%-50%。同时,可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2. 控制追肥时间和用量
对于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推迟追肥时间或减少追肥用量。尤其是氮肥的追施,要根据麦苗生长情况谨慎施用。如果冬前麦苗生长旺盛,可将追肥时间推迟到春季返青期,且减少追肥量,避免在冬前过多的养分供应促使麦苗继续旺长。
(三)镇压与中耕
1. 镇压
在小麦冬前旺长初期,可以采用镇压的方法抑制麦苗生长。镇压可以压碎坷垃,踏实土壤,使麦苗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根系发育。同时,镇压能够损伤地上部分的麦苗茎秆和叶片,减少养分消耗,控制麦苗生长速度。一般可使用专用的镇压器,在晴天午后进行镇压,根据旺长程度可镇压 1 - 2 次。
2. 中耕
中耕也是控制冬小麦旺长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中耕可以切断部分小麦根系,减少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麦苗生长。同时,中耕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健康生长。中耕深度一般为 5 - 7 厘米,可在冬前进行 2 - 3 次,根据麦苗旺长情况适当调整中耕次数和深度。
五、冬小麦冻害类型与原因
(一)冻害类型
1. 初冬冻害
初冬时节,气温骤降且幅度较大时,小麦可能会遭受冻害。此时,小麦尚未经过充分的抗寒锻炼,植株的抗冻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旺长或播种过晚的情况下,麦苗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受到初冬冻害的影响。冻害表现为叶片发黄、干枯,严重时可导致麦苗死亡。
2. 越冬期冻害
在冬季越冬期间,长时间的低温、寒潮天气或极端低温情况会引起越冬期冻害。如果冬季积雪少、土壤干旱,或者麦苗抗寒能力差,都可能加重冻害程度。越冬期冻害可能导致小麦叶片、分蘖甚至整株死亡,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3. 早春冻害
早春时期,气温逐渐回升,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但如果此时出现倒春寒天气,温度急剧下降,小麦会遭受早春冻害。此时,小麦的生长已经开始活跃,抗寒能力降低,遭受冻害后,新长出的叶片和分蘖可能会受冻,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冻害原因
1. 品种因素
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抗寒能力存在差异。一些抗寒性差的品种在低温环境下更容易遭受冻害。这些品种可能在细胞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不具备足够的抗冻机制,如细胞内抗冻物质含量低、细胞膜稳定性差等。
2. 气候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同时期的低温天气外,冬季气候的多变性也是导致冻害的重要原因。例如,冷暖交替频繁的冬季,小麦在经历多次温度变化后,其抗寒能力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冻害。此外,干旱、大风等气象条件与低温相互作用,也会加重冻害程度。
3. 栽培管理因素
栽培管理不当会降低小麦的抗冻能力。如施肥不合理,氮肥过多导致麦苗旺长,抗寒物质积累少;土壤墒情差,干旱的土壤环境使麦苗根系发育不良,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来增强抗寒能力;播种过浅或过深,影响麦苗的生长和根系发育,进而影响其抗冻能力。
六、冬小麦防冻害措施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品种是预防冻害的关键。在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冬性强、抗寒能力高的品种。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选育和实践检验,在低温环境下能够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生理活性,减少冻害损失。例如,一些经过审定的强冬性小麦品种,在零下 15℃甚至更低的温度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和生长能力。
(二)适时冬灌
冬灌是预防冬小麦冻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土壤夜冻昼消时进行冬灌,一般在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冬灌可以使土壤储水充足,提高土壤的导热性,稳定地温,缩小昼夜温差,防止麦苗因温度剧烈变化而受冻。同时,冬灌能够为麦苗根系提供充足的水分,增强麦苗的抗寒能力。但要注意冬灌的水量,避免积水导致土壤透气性差,影响麦苗根系生长。
(三)覆盖保温
1. 覆盖秸秆
在小麦越冬期间,可以在麦田表面覆盖一层农作物秸秆,如玉米秸、麦秸等。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同时,秸秆在腐烂过程中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一般每亩覆盖秸秆量为 300 - 400 公斤,覆盖要均匀,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
2. 使用地膜
对于一些干旱、寒冷地区或有条件的麦田,可以使用地膜覆盖。地膜能够有效阻挡土壤热量的散发,提高土壤温度,并且具有保墒作用。在地膜覆盖时,要注意将地膜紧贴地面,四周压实,防止被风吹起。同时,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适时揭膜,避免影响麦苗正常生长。
(四)加强春季管理
1. 及时追肥浇水
在早春小麦返青期,及时追施返青肥和浇返青水。返青肥以氮肥为主,适量配合磷、钾肥,能够促进小麦恢复生长,增强麦苗的抗寒能力,减轻早春冻害的影响。浇水要适量,避免土壤积水,影响根系呼吸。
2. 中耕增温
早春进行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中耕深度一般为 3 - 5 厘米,可破坏土壤表层的板结,促进麦苗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使麦苗能够更快地从冻害中恢复过来。
七、结论
冬小麦的旺长和冻害问题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两者之间又相互关联。通过合理的播种、科学的施肥、有效的镇压与中耕等措施可以预防旺长,而选择抗寒品种、适时冬灌、覆盖保温和加强春季管理等方法能够有效抵御冻害。在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种植者需要密切关注小麦的生长状况和天气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天山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