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功能化】江西理工大学唐云志教授团队:脉冲法制备低轮廓微纳表面结构电子铜箔

科技   科学   2025-01-22 17:17   重庆  



第一作者:王丽娟

通讯作者:唐云志教授

第一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24.22.018

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2ACB20200);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2BBE51018,0224BBE51045)



背景与意义:
高频高速电子铜箔是5G通讯、云计算服务器、航天航空等高精尖领域亟需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当传输信号频率从1 GHz增加到104 GHz时,铜箔表面的趋肤效应”越来越显著,粗糙面将引起信号的“驻波”和“反射”,造成信号损耗甚至失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铜箔表面粗糙度降低,铜箔与树脂板的粘结力减弱,导致后端产品发生短路,难以达到PCB覆铜板对铜箔高剥离强度的需求。铜箔的表面粗糙度剥离性能是2个相互矛盾的指标。当铜箔表面轮廓极低时意味着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无法保证铜箔与树脂板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因此,铜箔表面粗化处理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为保证粗化后铜箔表面粗糙度低且具有优异的剥离性能,江西理工大学唐云志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复合添加剂的粗化液体系探究脉冲占空比对纳米铜颗粒微观形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颗粒微观形貌对铜箔表面粗糙度和剥离强度的影响。此外,探究复合添加剂体系中添加剂A~D的协同作用对铜沉积的极化作用,分析该添加剂体系下的电沉积模型。在此添加剂体系与粗化工艺下,在超低轮廓铜箔表面制备最小平均尺寸为59 nm的圆球状纳米级微细瘤点。铜箔表面粗糙度Rz值仅为0.817 μm,剥离强度可达0.95 N/mm。

关键词:粗化处理;纳米铜颗粒;超低轮廓;剥离强度;添加剂


图文导读:


引用本文:

王丽娟, 廖娟, 宋宁, . 脉冲法制备低轮廓微纳表面结构电子铜箔[J]. 表面技术, 2024, 53(22): 202-209.

WANG Lijuan, LIAO Juan, SONG Ning, et al. Preparation of Electronic Copper Foils with Low-profile and Micro-nano Surface Structures by Pulsed Method[J]. Surface Technology, 2024, 53(22): 202-209.



下载链接:

编辑 | 邓李旸


【扫码关注我们】


审核|汪  潇

编辑|邓李旸

表面云社区
《表面技术》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腐蚀与防护、摩擦磨损与润滑、精密与超精密加工、表面功能化等内容,为EI收录期刊、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CSCD核心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