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浓浓鱼水情

时事   2025-01-05 19:03   甘肃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实现胜利会师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会宁这座小城画上了一个军事意义的句点。


会师期间,发生在会宁的一个个红色故事,依然触人心弦,历久弥新。


小红军和魏煜


在会宁,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感动了无数人。


会师期间,国民党敌机经常袭扰轰炸会宁城。10月9日上午,魏鸿儒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邢家大院的红军总司令部。魏鸿儒是读书人,红军攻占会宁城后,他主动来到总司令部,经常帮助红军做一些文字工作。


大约10点左右,敌机轰鸣,市民四处躲避,而年幼的魏煜滞留在街头。


敌机呼啸而过,炸弹落在街头。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起,把小魏煜护在身下。


硝烟过后,小魏煜得救了,他吓得哇哇大哭,趴在小红军身旁,不停地摇着、喊着:“哥哥、哥哥!”


可是,小红军哥哥的眼睛再也睁不开了。


那一年,小红军只有14岁,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全家都为革命牺牲了。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感恩小红军的救命之恩,魏鸿儒将恩人迎进自家祖坟,并立下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战士的坟上添一抔土、点一柱香,以表哀思。


魏煜长大成家后,有了3个儿子,魏鸿儒分别给孙子们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铭记党的恩情。



每一段革命史都是一部凝固的教材,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的红军党员登记表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有一张特殊的红军党员登记表。


这是全国各地博物馆保存的唯一一张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党员登记表,记载了一名普通红军战士的入党信息。


“姓名:李道存;年龄:十九岁;籍贯:住黄安县;家庭经济状况:五人吃饭、自田没有、自地四升、佃田四斗、自屋一间半、欠债一百廿串……”


红军战士李道存对党组织是毫无保留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两个字:忠诚。


该表的发现和保存,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红军和人民的浓浓鱼水情。


193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县城的周家大院。


红军撤离后,国民党部队时常进行搜捕。周大娘意外发现家中竟留有一张红军写过字的纸张。她虽不识字,却知道红军留下的东西不能落到国民党手里。为了躲避搜捕,她巧妙地把这张纸剪成枕头式样,缝进了枕头套中。


直到1995年,周大娘的儿子周大勇在母亲的枕头套内发现了这张珍贵的党员登记表。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1996年10月,纪念红军会宁会师60周年时,周大勇将这份珍藏了60年的文物捐赠给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0年8月,党员登记表被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021年,入围《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会宁人对红军的感情是真挚的,对红军的拥护是倾其所有的。


会师期间,近7万名红军将士在当时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境内战斗、生活了20多天。据不完全统计,会宁人民共筹集军粮250万公斤,救治红军伤病员近千人,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来源:遵义发布


The End

编辑:牛雪宁 张彩涛
监制:居尚





会宁电视台
讲好会宁故事,做好桥梁纽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