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丈量 用心养护
时事
2025-01-04 14:36
甘肃
甘肃会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它不仅是西北地区的教育名县,还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为会宁赋予了新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地之一,会宁被中国旅游业联合会、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会等单位评为“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十佳历史文化名城”。会宁地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其丰富的肉羊、肉牛、马铃薯等草畜、农副产品多年来受到自然条件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卖不上好价钱。近年来,甘肃会宁公路段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全方位,一切工作进支部”目标,以“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创建为载体,以创建模范机关为抓手,结合公路养护中心工作,落实“职能归位,职责落地”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围绕一条主线,勇当两个先锋,发挥三个作用,实施四项工程,创建五型支部、争做六好职工”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争当护路先锋,以高质量党建品牌引领推动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于2023年荣获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党建优秀案例。
一条路,会宁公路段退休职工马炳忠用双脚丈量,在34个春夏秋冬中悉心呵护,从年少青葱到两鬓斑白;一条路,他用心血铺就,在10多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退休时光里,为家乡修路,为乡亲造福。50多年的养路、修路人生,50多载的季节更替,他,始终坚守在路上,就像公路边那些棵茁壮挺拔的路树,把根深深的扎在这方泥土,枝叶延绵摇曳,与路为伴风雨相守。马炳忠出生于会宁大山深处一个贫苦的农家。生活的苦难,从小锤炼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斗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1971年2月,家乡群众推荐他参加了沙湾道班养路工作。20岁的他接过了铁锹、扫帚,开始了他的养路人生,从此他与路为伴、与路相依。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养路工,不但要习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艰苦环境,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养护知识。从最基本的路面保洁到路肩除草,从清除路阻路障到修整路肩边坡,从栽花浇水到修剪路树。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却饱含着智慧与辛劳,更需要信念坚定、思想笃定。一种执念成就一份执着。工作之初,面对陌生而艰苦的工作环境,马炳忠默默地在心里坚定了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不但要养好路,管好路,还要做一名最优秀的养路工。从此,他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一双手,被铁锹、扫帚磨砺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公路养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更不放过任何一次翻浆处理、坑槽挖补等实地演练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他像一棵渴望长大、长高的白杨,在阳光、风雨的打磨下,茁壮挺拔,抽枝散叶,直向云天。养护公路是体力活,可是在会宁的大山沟里养路护路,更磨砺人的灵魂、考验人的精神。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马炳忠先后在沙湾道班、陇西春长道班、会宁甘沟道班,铁木山道班、汉岔道班、青江驿、大沟道班的一条条道路上洒下了青春的汗水,与孤独为伴,忍受寂寞;无论天晴雨雪,还是烈日当空,都要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对工作从来没有抱怨或者诉过苦。他爱岗敬业,慎终如始,把公路养护当做自己的事业,逐渐由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养护生产技术骨干。2005年,马炳忠退休回到家乡侯家川镇古道岔村崖湾社。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虽然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我想趁着身体还好,还能发挥自己的余热,给大家伙提供点便利,这是我能为大家做的。”马炳忠总说,他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更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力所能及地做点事,能帮助到别人,自己也很开心。养了一辈子路的马炳忠,面对坑坑洼洼的崎岖小道,他的心中升腾起别样的情愫。“我是在这里长大的。一直以来这个地方贫穷落后,就是因为偏僻闭塞,道路不好。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好养好了,家乡才能真正富起来。”就是这样的赤子之情,马炳忠开始了在大山深处修出一条康庄大道的人生历程。一个人偶尔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修路这样的一件好事,马炳忠一做就是10余年。为了给家乡修路,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把家里承包地让给邻居耕种。而他,则扛上洋镐铁锹劳作在路上,日复一日、风雨无阻。10多年来,他修路的足迹踏遍了古道梁、前山梁、回岔梁、崖湾社,为当地村民修路不下60里。义务修路,马炳忠有着一股犟劲,一心扑在修路上,每天都要上路,只要一天不上路,他的心里就觉得不踏实。每天修路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前方80米处插一把铁锹,当天干不到铁锹标记的地方,他是不会下班的。修路顺利,他就跑到家里吃个饭,然后跑回来继续干;遇到路况不好,修路不顺利,他就啃两口干粮,喝几口水。他的妻子难免有抱怨:“对路他比对我们家里人还好,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别人都往屋里跑,他反而是‘泡’在路上,他离了路就跟掉了魂儿似的。”一开始,家人曾因为担心反复劝说:干了一辈子工作,退休了安享晚安不好吗?甚至藏起他的修路工具。一不留神,马炳忠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翻出工具去路上了。家人渐渐被他的坚持和倔强打动:这是他爱这个世界、回馈这个社会的方式。为老人灌上一壶热水,夏天送上防晒帽,冬天备好棉手套……家人开始用行动支持他,做好后勤保障。一开始,有些村里人不理解马炳忠公而忘私的行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还有一些村民认为马炳忠修路天经地义,遇见路面有路障时就指责他修路没尽心。善举如芳草,久久自芳香。让马炳忠倍感欣慰的,是更多村民的拥护与理解,年头节下,还有乡亲们拉上自家种的蔬果给他送来,表达感谢之情。2011年,马炳忠自掏腰包8000多元,给乡亲们推平了进村的路。此后,他又推平了侯川到党岘的路。自此,三轮车、小汽车都开上了古道梁。2014年,会宁县交通运输局出资硬化了这条道路。马炳忠一次又一次的善举深深打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甘肃会宁公路段“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就是以马炳忠的事迹为原型打造的。马炳忠是中大路及古道村尤其是崖湾社乡道变化的见证者,被十里八乡的人称为“路上老愚公”。他在肩挑手扛的年代,凭一人之力,用三年光景,开凿出使农用车能顺利通往田间地头的路。常年的辛苦劳作给马炳忠老人留下了满身的伤痛。2002年退休后马炳忠又默默当起了家乡的养路工,他用三年多时间共修路5条,近60里,中大路修通后,使古道村、邢郡村、芦河村与桃吊公路实现了完美对接。以马炳忠老人的事迹为原型打造的“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在讴歌老一辈公路人以路为业不言悔,以路为家当先锋的奉献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公路人赓续公路精神,担当公路使命。在培育和打造“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的工作中,会宁公路段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突出政治引领。把打造党建品牌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注重提升质量和效果。该段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党建品牌建设工作,多次召开支委会议,研究印发《会宁公路段党支部“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抓创建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强化理论学习,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党员干部、职工队伍。在养护生产各项活动中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全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党支部创品牌,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制定公开10项“为民办实事”服务事项清单,认真解决了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职工群众面临的最困难、最闹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鼓舞了广大职工的斗志,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机关办公楼开辟党建工作阵地和廉洁文化走廊。坚持把打造党建品牌贯穿于养护工作的全过程,开展路域环境大整治、“公路桥隧挂牌”“行业管理提升年”、安全生产“强化年”等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以党建品牌创建推动党建与养护工作深度融合,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党建品牌创建,广大党员、职工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信念更加坚定,特别是在防汛减灾、水毁抢修、震后排查、除雪保畅等急难险重现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展现出一个个感人至深、可敬可爱的形象,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幸福感、自豪感稳步提升,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素质过硬、业务精良、廉洁自律的职工队伍正在形成。一条条路,托起了乡亲们走出大山认识世界的希冀,昔日买不上好价钱的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借助条条公路走进国内外大市场,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钱串串”。讲好老班长故事、传播老班长声音,把党建品牌擦得越来越亮,为家乡父老铺就致富路、连心路已经成为会宁公路段干部职工的共同愿景。(杨晨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