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教四融合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汽车产业链升级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宋涛团队大胆改革创新,精心重构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内容,通过课程赋能与实践产出相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汽车产业链升级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课程教学团队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中心、企业参与”的教学理念,以智能制造、新能源领域为轴心,立足智能制造的产业需求,依托校企联合建设的工业物联网全仿真实验室,聚焦数据可视化相关的逻辑问题和工程问题,开展沉浸式教学,让教学环境与“智能制造产线”融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融合、课程评价与“工程能力”融合、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兼具数据可视化设计、开发、应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创新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立项大创项目、获批软件著作权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稳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对该课程所推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措施及取得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彰显了课程改革实践的社会影响力,更为同类课程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02
以学生为中心
四融合三进阶
“在制造业以自动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的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对机械类毕业生的机电控制技能,尤其是基于单片机的智造系统创新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负责人陈超老师表示,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她带领课程团队“突出重围”,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推倒”先置传统课程,重构打造了“核心知识-思政案例-行业案例-学科前沿”融通,形成了“基础项目-产业项目-拓展项目”递进的“四融合-三进阶”内容体系,建设了指向全过程的“多核心”教学资源。校企基于真实产品的开发流程,共同实施教学,将产业企业最新最前沿的“精华”融入课程和教学中,为课程注入了全新“灵魂”。
课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行业转型需求?教学资源如何有效支持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组织与评价如何服务学生能力培养?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陈超课程团队将不断思考和创新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路上的必修课,经历一次次研讨反思、多轮教学实践和调研考察后,形成了“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课程建设全过程。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不仅课程目标达成度有所提高,学生、同行,企业评价数据也很优秀,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03
产业命题-师生解题-企业验收
高阶性实践
《汽车品牌管理与实践》作为校级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既是校级品牌课程,也是吉利集团产教融合示范课程。课程秉持“校企共建,校企共享”的产教融合理念,通过“产业命题-师生解题-企业验收”高阶性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牌观,践行品牌强国战略,打造学生“全真全程”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全面提升学生品牌管理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负责人盛宝金融科技学院副院长王聆霁介绍,该课程是在2014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将其改造升级,急需自主培养大量汽车品牌策划专业人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仅仅是靠高校课堂上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是无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于这个现实情况,课程团队依托吉利集团,将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汽车产业品牌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开发灵活的课程设置机制,立足汽车行业动态和前沿科技变化,动态调整课程案例和内容,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实习计划和嵌入式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的教学情境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课程团队培养和引进了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前沿学术素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把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将最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吸引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打造师生双向奔赴的“磁场”。目前该课程已成功推广至吉利集团下属10所高校共上。
本次省级应用型品牌课程的立项,有力推动了学校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也为学校其他课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下一步,学校将以本次应用型品牌课程建设项目立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打破人才培养专业壁垒,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 END -
出品 | 宣传部
撰稿 | 吴丽娟 于丽娜
编辑 | 刘嘉玥 王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