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四):“白衣君子”,蔚然独秀出深山

政务   2024-11-29 13:37   湖南  



编者按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如今,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瑰宝焕发出哪些新的时代生机?即日起,湖南日报社推出《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融媒体系列报道,邀您走进本草世界,感受湘产道地药材的神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十方九术。

作为一味古老且常见的中药,白术运用范围极广。不过,你不一定能念对它的名字。白术的“术”,念zhú。

术是一种以形态命名的药物。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指出:“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因其炮制之后呈白色,故名“白术”。

花中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中药的世界里,也有几味君子。白术就是其一。它与人参、茯苓、甘草一起,配伍成四君子汤,被称为“健脾补气第一名方”。

可见,白术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连云山脉和幕阜山脉构成V形盆地,利于白术生长。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中国古代医书很早就有关于“术”的记载,白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凝结星河之璀璨,沉淀岁月之智慧,虽历经草木枯荣,但满身治愈的力量,亘古如斯。

暮秋时分,我们走进平江县的幕阜山,寻访这位长居于此的“白衣君子”。


采挖:聚天地之灵气

秋风回旋,汨罗江泛起涟漪,如绉纱般平滑。远处山林的尽头,山峰连绵起伏,宛如笔架横陈。

10月25日,霜降刚至,秋色旖旎。日头还没出,69岁的苏文根便扛着锄头,登上了幕阜山东麓凤凰山腰部的一座山峰,海拔500多米。苏文根就出生在这里,他几乎知道每一株草药的藏身之地。

作为平江苏云药材的第六代采药人,苏文根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四处采药,四叶参、石斛、白术、土茯苓……这些中草药常伴左右。

对于白术,苏文根似有更多偏爱。

白术的花。

“吴山雾露清,群草多秀发。白术结灵根,持锄采秋月。归来濯寒涧,香气流不歇。”梅尧臣这首《采白术》就像苏文根的写照。无数个秋夜,他持锄穿梭林间,采挖白术。在寒涧之中清洗,白术的香气,久久不散,令人心怡。

杂草中,一株枝叶已经泛黄的“野草”,开着灰白色的“花”,非常醒目。苏文根径直走到跟前,手指轻轻一弹,“花”像蒲公英般随风飘散。

“这是野生白术,刚刚飞起来的,是它的种子。”野生白术非常难得,苏文根每年耐心等待它们成熟,从紫色的花苞到白色的种子。

这是遵循本草的自然规律,也是保障道地药材品种纯正的繁育方法。

只是这一等,已是白术采摘的最后季节。“再不采,土里的块根就要发芽了,药性会受到影响。”这一次苏文根没有犹豫。他挖了几锄,一个块根瘦长、长满根须、呈鸡腿形状的白术带着泥出土了。

晒制白术。受访者供图

白术在全国多地都有产,而平江白术亦有自己的“江湖”与“地位”。《本草纲目》中,曾有白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的记载。

现代研究发现,平江白术所含挥发油等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地,因其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中医药界以产地命名为“平术”或“天生术”。

清代同治《平江县志》“物产”篇,更是盛赞“平术最著名,自然山地垦阔后,天生术殊不易得。”

为何平江白术如此出名?适宜的地形、气候、土质缺一不可。

平江多山林和丘岗地,域内连云山脉和幕阜山脉形成“V”型盆地;无霜期长达295天,年均日照1731小时,昼夜温差大;土壤以沙质壤土和黄壤土为主,土质肥沃,排水性好……这些,都有利于白术有效成分形成和积累。

每一味中药材,都有其生长的最佳境地。传统中医药谓之“道地”。这与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颇有一番微妙的共通之处。


炮制:纳古今之智慧

在历代中医手里,白术都是一味奇妙中药。

明代之后,白术“列贡赋,号南药(平术)”,成为与北药(人参)齐名的重要药材,素有“北参南术”之称。

白术根部有多个瘤状突起,形似如意之头。白术的切面如云朵一般,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  

白术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此。

在疗愈生命的战场,它是一个多面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药师周宜介绍,白术炕干之后,可以直接入药,谓之生白术,功效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麦麸炒白术,白术燥湿的功效减弱,健脾的作用更凸显。灶心土炒白术,它又多出一个止泻的功效。

让它的功效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是中药炮制工艺。

苏文根在操作白术切片。

跟随苏文根的脚步,我们来到一间光线较暗的炕房。他开始白术炮制之前的干燥处理:炕制白术。

炕房上面是一层网格炕床,下面搭起一个土灶。苏文根把前期已经晾晒半干的白术在网格上铺匀,下面点起柴火。

随着火势变大,热气混着浓烟,在房间里瞬间弥散,十分刺眼。但苏文根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感觉,他轻松爬上炕,翻动着白术。

蒸、煮、灸、煅等都是药材加工和炮制的方式,与水、火、刀、剪打交道再正常不过。“操作过程中烟熏火燎不说,烫着、冻着更是家常便饭。”苏文根说得有些轻描淡写。

炕制过程需要历经3次,从80℃开始,每次温度逐渐下降,直至烘干至成品。此过程需历经一周左右。炕制的白术,质地坚硬,易于保存,不易发油。

而后,苏文根来到院子里,将此前炕制好的白术,用铡刀切成片。这时,一种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有用的中药——灶心土,出场了。

备好灶心土,细细捣碎,滤去大块的土渣,放入锅中翻炒。中火一直加热,灶心土温度适宜后,下入白术不断翻炒。只见锅中白术慢慢挂上土粉,变成土红色。

“这就是灶心土炒白术。”将白术从土中筛出来,苏文根掰开一片,外焦内黄,清淡的药香气扑鼻。

“捣鼓这些药,很安心,也很充实。孩子们觉得上山麻烦,在山下给我置办了房子,但我只喜欢这里。”苏文根说。

远处是青山,崖下竹林苍翠,瘦挺的老人在蓝天下,与一盘古方中药同框,俨然是世外桃源中的一隅。此刻,苏文根像极了他手里的白术,不冷不燥,甘柔和缓,谦谦君子是也。


发展:承岐黄之薪火

虽然住在山顶,苏文根也不孤单。他在中药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经常有人上山与他会面。

平江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原会长李旭富,就是其中一位。

平江县童市镇排形村村民吴仕涛在展示自己种植的白术。

“炒得这么好的白术,如果在药房销售,售价大约要200元1斤了吧。”看着苏文根炒好的白术,李旭富拿起一片,闻味道、看颜色,赞叹不已。

李旭富深谙白术的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灶心土炒出来的白术,借助‘土气’,能增加健脾止泻功能,对小孩盗汗也很有效。”在他看来,白术性质温和,恰似一位温文尔雅的医者,默默守护在脾胃之间,为身体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滋养。

“其实平江400年前就有白术的人工栽培历史,久负盛名。”李旭富介绍,清末时平术曾卖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但由于各种原因,种植的人越来越少,平江白术产业版图不断萎缩,甚至出现长期滥采、品种退化等问题。

好消息是,平江白术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平江县卫生健康局中医药股股长毛华透露,为了保护这味道地药材,县里建起了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定制药园等,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强化了平江白术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和原产地保护。

本草无言,但被它吸引,返乡创业的游子也越来越多。

村民为白术除草。 受访者供图 

湖南岁物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黎毅就是在与亲友的聊天中,得知平江白术产业萎缩,惋惜不已。2019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决心把这个产业发展壮大。

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交流,黎毅在优化白术种植种苗上下了很多功夫。同时,他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动乡亲们参与种植。目前,白术种植基地面积约1100亩,年产值达2300万元。 

种出了优质白术,黎毅还想卖出好市场。他与当地相关部门、中药材产业协会一起发力,举行产业论坛,吸引更多人走进平江,了解平江白术。

平江白术的地位也得到了更多人认可。2020年,平江白术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2年6月,平江白术入选湖南道地药材。

如今,在科技赋能下,白术繁育、种植、加工、检测,都有了更高效精准的方法。而它应用的领域,也从中药、饮片、颗粒,创新到了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饲料等多个领域。

这位曾经藏身深山的“白衣君子”,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走上一条“复兴之路”。

白术,菊科苍术属植物。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张仲景《伤寒论》中始见“白术”之称。

白术炮制入药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白术均有栽培,多生长于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


产业链接

近年来,一些中药企业采取订单合作方式,在平江栽培白术。目前,该县白术种植面积近万亩,平均每亩产鲜白术约1000公斤,亩产值约3万元,全县白术年产总值3亿元。


青年观察

听一首传承与创新的田野交响曲




黄书康 张伊涵 赵科妍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在平江的山间田野,一片片白术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与本草相知、相守的故事。

“吴山雾露清,群草多秀发。”在平江的这片土地上,同样拥有着“雾露清”条件,为白术生长赋予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平术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跟随《岐黄之路》报道组的脚步,我们见证了白术从田间的开花植株,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最终转化为药材的过程。他们遵循古法,却也不忘结合现代科技,使平江白术的品质更加上乘。正如当地人所言:“白术的种植和炮制,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我们深刻感受到,平江白术不仅仅是一种药材,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随着平江白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一传统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平江白术的田野交响曲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关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音符,更看见了乡村振兴希望与未来的缩影。



(记者:李琪、段涵敏、周顺、王珏)


往期阅读推荐

1

专题|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三):“侗乡八月雪”,蜡花漫山扬

2

专题|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二):植物“化石”,缕缕银丝济世人

3

专题|岐黄之路•本草出“湘”野(一):“湘中药库”,迈进“黄精时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
编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


健康微湖南
湖南卫生健康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健康教育、科普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