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劳作辛苦:冬天棉袄因汗水结冰可以直立在地上!

文化   2024-11-20 22:46   安徽  

安徽萧县郭庄的冬闲历来是冬忙。两人一辆平板车,一天十三趟,一趟往返15里。拉空车时,大家都学会了“滑车”:一人坐车尾,一人坐在前车帮,手扶车把,用一只脚当“船桨”使劲滑着飞快前行,有时速度超过自行车。
那时常见有自行车跟我们比赛。汗水湿透了棉袄,早上起来,棉袄结冰,手一提,可直立在地上,要在床框边用力摔几下才能穿上,走上二里路,汗气像雾一样蒸发在上半身;而头上则是一头白霜,结果男女皆是“白毛头”。
每位知青的卫生衣、棉袄都是层层汗迹。手冻烂了,脸冻肿了,脚冻裂了,知青没有叫苦的,和贫下中农一起用四年的时间,全大队1500亩土地全都深翻一遍。听说改碱治地前郭庄平均亩产粮食100多斤,棉花30多斤。经过改碱,粮棉分别增长13倍和6倍,达到1700多斤和187斤。
郭庄的“三秋”、“四夏”是最忙的。要多收粮油棉,就得多流汗。郭庄活特别多,而且已形成能在晚上干的活绝不白天干,割麦子、割稻子、拔棉柴、深翻苜蓿(绿肥),这样的活连晚上都干。有好几次,镰刀一扔,我们在地头麦捆上睡着了,直到凌晨,露水打湿了衣服方惊醒起来回宿舍。
苦中有乐的业余生活
郭庄大队1969年1月接收了15位上海知青,1970年8月合肥17位知青来到,加上后来插队的,先后有72余名知青在郭庄插队。和周围大队知青相比,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做饭,大队有知青食堂,对知青照顾有加,而且每当队里宰杀失去耕力的牛、马,总是先给知青食堂。正因为有食堂,社员也特别愿意和知青一道干活,省时间。1974年秋末,郭庄学大寨10周年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为庆祝大会服务,知青才艺得到了充分发挥。
大队老书记对知青非常关心,常来嘘寒问暖,在担任省委领导后更是如此。知青中人才济济,手风琴、笛子、二胡等,可以组成一个乐器小队。干活累得扶着车把走都能睡觉,拉红土一天跑100多里路愿意干,因为空车返回能轮换睡一会。住是集体宿舍,又都是少男少女,如花的年华,4—6人一个房间,收工后说说笑笑,吹拉弹唱,看书学习,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全部是正能量。
大家都热情奔放,因此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在有限的不加班夜晚,大队会在学校门前放露天电影,周围村队也来观看,坐在地上看着也过瘾。每年冬天,大队都组织去大寨等先进大队学习,1975年冬,我还跟随社员和知青代表100多人去大寨、沙石峪、厉家寨等地参观学习。
在郭庄插队的日子里,我们知青基本上都是出满勤。只有大雨大雪,我们才能得到休息,小雨小雪不停工是常有的事。郭庄大队出名后,会议多,省地县三级现场会一个接一个,我们就打突击,加班特别多。我五年基本上每年出勤在380个劳动日以上,其中有一年达402个。

当时郭庄记工分,正常一天五道杠(早上1上午2下午2),晚上加班,超过二小时一道杠,4小时以上二道杠,各分校记工员多为知青担任。应该说,艰苦的劳动之后,看到郭庄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稻穗、白花花的棉垛,以及每天川流不息的参观的人群,赶走了我们的疲劳。
知青经历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我从1970年下放,到1975年回城,这短短的五年知青生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克思这句名言的真正意义。郭庄培养了我们勤劳踏实、不怕吃苦的作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襟怀坦荡的精神;锤炼了我们勤奋工作,正派做人,积极进取的品格。当时郭庄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情况下,干部群众很欢迎我们知青以及各类知识分子到他们那里。通过干群、专家和知青的“苦干实干加巧干”,郭庄一年一大步。
原来一个靠救济、回销及要饭的穷村,到1973年已集体储粮75万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2万斤,商品棉50万斤;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1976年开始建排楼。这是我们知青和郭庄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晶。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从而使我们这些知青在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图虚荣、不谈名利、严于律己、奋力拼搏,做出这样那样的成绩,有了坚实的无价的精神财富。

史风
正史未必都可信,野史未必都虚构,有趣的历史一起发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