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胰腺炎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在逢年过节“胡吃海喝”后成为常见的“节日病”之一。但很多人都因对急性胰腺炎缺乏基本认识,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延误治疗。
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指因胰酶异常激活对胰腺自身及周围器官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甚至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急症之一,可累及全身器官、系统并进展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在疾病杀手榜上排名靠前,是个嗜血杀手,死亡率为5%~10%。重症胰腺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死亡率高达30%~50%。
症状及高危人群有哪些?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典型的腹痛位于上腹或左上腹,可放射至背部、胸部和左侧腹部,多为钝痛或锐痛。其他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和(或)呕吐、黄疸、腹胀及发热等。
在我国以胆源性占首位,其次为酒精性和高血脂性,诱发因素常与高脂饮食及饮酒有关。近年国内统计结果显示,高脂血症已超过酒精成为急性胰腺炎的第二大病因,而因高脂血症所致的急性胰腺炎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因此又被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
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
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临床上符合以下3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①上腹部持续性腹痛;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浓度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③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符合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改变。
在急性胰腺炎中,淀粉酶、脂肪酶是最关键的两个指标。
血清淀粉酶水平通常在6-12小时内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在随后的3-7天内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脂肪酶在4-8小时内上升,24小时达到峰值,在接下来的8-14天内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血清脂肪酶被认为是比血清淀粉酶更可靠的急性胰腺炎诊断生物学标志物。
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敏感性分别为92.6%和87.0%;联合测定两种酶时对胰腺炎的诊断阳性率为98.1%;所以说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联合测定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具有提高作用,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脂肪酶和淀粉酶二者的活性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呈相关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还应结合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肌酐、尿素氮和血钙水平等指标综合判断。
此外,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达到1000 mg/dL(11.3 mmol/L),或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为500~1000mg/dL(5.65~11.3 mmol/L)且血清呈乳糜状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更严重,需额外关注。
把好嘴关,远离疾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