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教师打怪指南”关注公众号
图源:网络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48篇原创
也许之前就有,但这两年越发明显了。就是,一位知名教授正式退休后,被别的高校高薪返聘,继续发光发热。
这里的知名,要么原来任职的学校层次高,比如985头部高校;要么原来是二级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理工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再要么论文、著作、项目、奖项等身,还能够继续出书、发文章来堆指标。
这种现象好不好,或者如何看待这种你情我愿的最后一单买卖,对高校生态又有怎样的影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01
知名教授的最后一春
以前,院士级别是不退休的,现在听说也要70岁退休了。长江学者一般可以干到70岁退休,还有一些学校自己评的资深教授等,也是至少可以干到70岁。
就理工科来说,一般出成果比较早,成名也比较早,30多岁都不稀罕,上长江可能不太难,但上院士还是比较难的。
可以看到,今年评出来的院士中,很大一部分是高校的书记和校长。不是说他们现在不搞科研了,而是说有了高级行政岗位的加持,上院士才更有一些优势。
就人文社科来说,出成果和真正成名,也基本上到了50岁。无论再怎么努力,文科最高也只有长江可以评,万人青拔、四个一算是平级且略低,没有优青、杰青,国家级帽子种类少。
这使得,大部分文科学者中,没上博导肯定是男60岁退休、女55岁退休;而上了博导,也要看学校的政策,有的学校依然是标准退休线,但多数可以延迟5年。
这都使得,知名教授们都会想着,在正式退休后,仍然有机会发光发热,继续返聘到层级低一点的其他高校,挣上一笔养老金。
而层级低一点的高校,也想利用这些知名教授们的名气,尤其是他们的学术能量,多发顶刊论文,多拿项目,为自己将来的学科评估凑数量、堆指标和献人头。
只要冲A成功,那就是完成了千秋大业,各种资源都会纷至沓来。
即使冲A无望,但多发几篇论文,增加数量,拉高指标,对于多数高校和学科来说,都是好事情。
于是,双方两厢情愿,也似乎两全其美,知名教授有了退休后发光发热的机会,高校也花钱拿到了对应的成果,总比招聘一个新人讲师来得直接和保险。
图源:网络
02
对于高校,这真的很划算
相较来说,知名高校还可以割专职科研岗、博士后、非升即走的助理教授的韭菜,一般高校就没有这么多的机会,即使割了,也割不到最肥的韭菜。
于是,退而求其次,直接全职引进或返聘知名高校退休的教授,来了不占编制,只出成果,花钱买成果,不用花培养的功夫,岂不是更好?
对于追求短期目标的高校来说,这的确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一年100万的薪水引进一位退休知名教授,直接发一篇顶刊中的顶刊,或者拿到顶级奖项,一举打破了本学科甚至本校的历史记录。
这个市盈率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是历史性的,高校怎么算也是非常划算的。
图源:网络
03
对博士和青椒是喜是忧?
对于教师跳槽,尤其是从东北和西部到南方,主管部门有文件导向。但对于高薪返聘退休知名教授,好像没有什么导向或限制。
但这并不是说,这种追求短期目标的做法对内、对外是一件好事。
首先,正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高薪返聘退休知名教授还是花学校的人员经费,这里花多了,那里就只能花少了。
除非有省里额外拨钱,否则肯定会挤占原本并不充裕的绩效津贴,导致原有教职工难以涨工资、涨绩效。
其次,虽然这些返聘的退休教授不占编制,但仍然占岗位,也总要上一两门课。
这就使得,高校或学科招聘应届博士做青年教师的动力和空间就少了,年轻一代想找固定教职的道路又被添了一堵墙,使整个学术梯队的新老更替变得缓慢。
再次,以大佬主导的学科,往往会因为大佬的离去而迅速垮掉,无论是既有的大佬彻底退休,还是返聘的大佬结束了返聘期。
这先是压制了原有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难以迅速成长,后是失去了学科支柱,使他们的后续发展缺乏凭依。
原本“异常繁荣”的整个学科很快变得“门庭冷落”,泯于他人了。
培养还是引进,常规发展还是冒险突进,对于高校和学科来说,这都是一个问题。
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本号知识星球,讨论更集中更切时弊,同时提供随时的问题答疑和免费的1对1咨询,让我们一起关注高校话题,在求职、离职时避坑打怪!
往期文章:
全文16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