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与建构路径
韩喜平 杨羽川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项久雨
跨学科研究
⚫ 人工智能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马费成 陈帅朴
数字政府建设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及其克服
傅建平
哲学研究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及其当代效应
王雨辰 黄俊溶
劳动与资本:相遇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兼论《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资本逻辑批判
夏莹
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
余卫东 王楠
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看共同富裕问题
王益
文学研究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方长安
器为道制名——基于元典的考察
闫月珍
经济学研究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姚战琪
城投平台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张鹏
管理学研究
员工组织承诺与国有企业创新——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与约束双重逻辑
孙哲 艾尼瓦尔
现代化简约治理:城乡基层治理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基于三种村居治理的案例分析
徐玉特
法学研究
反垄断视野下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孙晋 马姗姗
当代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理论表达和实现机制
杜宴林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实施与司法应对
程雪阳
论文摘要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与建构路径
作者:韩喜平(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羽川(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人文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对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有着深刻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建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发展的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文支撑案例,概括中国文化经济建设和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实践成就,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提高理论影响力和解释力作为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认识原则和检验标准,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近平文化思想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
摘要: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打开方式。独特的文明视野、文明理念、文明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发展内涵、价值导向和研究视角,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是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探索、反思、展望中,建构起民族叙事与现代叙事相统一的历史视野、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世界视野以及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相统一的整体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对西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对西方现代化治理谜题的揭露和破解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陷阱的证伪和批判,提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价值理念、文明治理理念、文明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物质文明的开拓性实践、制度文明的探索性实践、精神文明的创造性实践开显其文明新境界。文明视野、文明理念和文明实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视野;文明理念;文明实践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马费成(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陈帅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事实知识,其所展现的机器智能显著提升了各类社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效能。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作为前沿技术工具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大扩展了研究视角和观察视域。鉴于二者融合具有释放巨大势能的潜力,首先应当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赋能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核心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系统提出赋能路径的建设策略,从而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赋能机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数字政府建设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及其克服
作者:傅建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强化信息整理和信息驱动能力、优化政府运作架构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功能;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嵌入数字政府建设时也面临风险。旨在系统性应对现代化所致不安和危害的风险社会理论,可以为识别和克服这些风险提供帮助。在风险识别层面,数字政府建设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风险、责任虚化风险以及隐私信息侵权风险。在风险治理层面,借助敏捷治理思路,应采取综合规制路径,建立数据分级分类规制框架,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有效激活隐私信息保护的私法规范,同时注意适时评估实效并及时修正。
关键词:风险社会;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政府;隐私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及其当代效应
作者: 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黄俊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出发,重视实践、辩证法和文化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思潮的主导下,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中存在的缺陷,走向了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决定作用、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文化价值批判;晚期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式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总体批判,既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又实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转向。揭示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的实质,既有利于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和理论性质的认识,又有利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转向
劳动与资本:相遇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兼论《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资本逻辑批判
作者:夏莹(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德勒兹和伽塔里《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理论批判所指并非当代精神分析思潮,而是197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金融化语境下的资本逻辑。德勒兹、伽塔里将资本的金融化视为资本血缘式而非姻亲式的增殖,是资本主义机器的真正开启。由此,马克思有关资本逻辑批判中资本与劳动的对峙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阿尔都塞 的“相遇的哲学”所开启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如何可能的叙事需要重新被思考:“属人性”的劳动与“非人性”的资本呈现出不可相遇的异质性;而资本的金融化发展让劳动与资本最终成为货币之流的不同存在样态,又赋予了两者相遇的全部可能性。德勒兹、伽塔里对这一 “相遇哲学”的讨论路径彰显的是他们对资本在金融化语境下资本逻辑的描述性批判。这一批判内涵的非辩证的肯定性批判扬弃了辩证的否定性批判,最终让这一批判带上了犬儒主义色彩。
关键词:资本的金融化;资本逻辑批判;劳动;货币;《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
作者:余卫东(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王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对该概念的探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技决定论、自然保护论、财富创造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深入剖析这三种解读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科技决定论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却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决定性要素,忽视了劳动者这一主体性要素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自然保护论以生态环保之名谪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囿于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误读;财富创造论将“生产力”仅仅理解为一个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范畴,仍旧落入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窠臼。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体现,有着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旨归。
关键词:生产力;科技决定论;自然保护论;财富创造论
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看共同富裕问题
作者:王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
摘要: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分配制度作支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我国践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分配与生产的总体性关系的澄明,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分配正义及平等的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妄性,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坚持历史性原则,强调分配正义及平等的内涵和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阐明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益于我们厘清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每个人实现自我的需求为分配原则,超越了“物性”逻辑的分配正义,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蕴含有结果平等的价值指向,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正义;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作者: 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 “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关键词:变动的大众;文本大众化;读者依据论;现代性价值;诗学反思
器为道制名——基于元典的考察
作者:闫月珍(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本中,器物凝聚着社会文化内容。从横截面切入,考察器物的制作和使用、种类和形态、功用和场合,以及对语言和思想的渗透,是一条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器物之意义的考察,如果跳出作为修辞学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方式。事实上,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在此系统之中,器物参与了事物的制名方式。这是由于器物与社会生活中的礼制、道德和规范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以器物制名,体现出器物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规定。可见,在参照器物的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器物凝聚了语文学意义上的概念史。元典之话语功能在于生长出中华文化的根隐喻,确立了后世得以言说的公共概念,这为中华文明构筑了思想根基。在此过程中,器物成为意义赖以生成的原型、名称和隐喻。探寻器物经验在古典语境中的线索,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行踪,对探讨现代精神秩序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器;道;元典;制名;原型;隐喻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作者:姚战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摘要: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有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共同富裕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05-2022 年292 个地级市(未含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以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减地区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考虑交叠DID 偏误、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在城镇化率高的地区与城镇化率低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能缩减地区收入差距,但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小于其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降低周边地区的地区收入差距。为进一步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网络覆盖的投资力度,给予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税收减免,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加大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关键词:“宽带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数字鸿沟;地区收入差距;共同富裕;企业技术创新
城投平台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作者:张 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摘要:稳妥有效防控地方债务和银行系统风险,对于实现稳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以城投平台为主要载体的隐性债务持续扩张,成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集中体现为财政与金融风险的相互溢出。实证分析发现:从静态溢出效应来看,城投平台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较强的联动关系,且城投平台债务在风险溢出网络中处于信息先导地位;从动态溢出效应来看,城投平台债务是风险的净输出者,而且2020 年疫情冲击后,地方政府债务处于城投平台债务风险溢出的被动接受地位,起到吸收风险的作用;全样本的动态总溢出指数既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地方债务与银行系统之间风险溢出的动态响应,又对危机事件十分敏感,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研究结论为建立地方债务风险治理长效机制、促进财政金融稳定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地方债务;风险溢出;银行系统性风险;TVP-VAR-DY 模型
员工组织承诺与国有企业创新——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与约束双重逻辑
作者:孙哲(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艾尼瓦尔(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创新是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中央企业首批10 家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中的3 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员工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员工的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显著促进国有企业利用式创新,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显著促进探索式创新;横向监督在员工组织承诺与国有企业创新间起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在员工组织承诺与国有企业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成立,但知识共享在持股员工的组织承诺与利用式创新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员工组织承诺是实现国有企业创新驱动的关键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与约束功能以激发员工创新意识、推动国有企业创新。
关键词:员工组织承诺;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
现代化简约治理:城乡基层治理模式选择及其运行机制——基于三种村居治理的案例分析
作者:徐玉特(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目前,学界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但对于传统简约治理的时代变迁、现代化发展以及不同类型村居简约治理的实践需求关注不足。在梳理简约治理文献的基础上,以高政府—低市场—低社会、高政府—高市场—低社会、低政府—低市场—高社会、低政府—高市场—高社会四种简约治理模式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三种不同村居社会治理经验后发现:现代化简约治理正在成为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样态。无论是从治理基本架构构建、治理资源整合到治理效能提升,现代化简约治理都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模式。与传统简约治理不同,现代化简约治理融合了政府、市场、社会机制,推动了政府刚性治理与社会柔性治理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国家政策的创新执行。这种现代化简约治理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从“国家中心论”向“人民中心论”转变的重要体现。顺应这一趋势,未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应朝着高政府—高市场—高社会的有机融合方向发展。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村居治理;传统简约治理;现代简约治理
反垄断视野下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作者:孙晋(武汉大学法学院)
马姗姗(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平台之间的竞争大多围绕数据展开。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规范数字市场竞争,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几乎同时进入反垄断法的视野。数据开放试图以恢复性救济化解数据垄断难题,隐私保护作为竞争考量因素也被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框架,然而二者在反垄断实践中常难两全。作为反垄断救济措施的数据开放可能因权利保障不足、责任缺位等造成隐私泄漏与侵犯;隐私保护也可被头部平台企业作为拒绝数据开放的竞争抗辩理由。这实质上是数据双重属性、数据主体价值取向差异以及数据竞争行为规制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垄断法的多维调整目标与数据开放隐私保护二者协调的底层逻辑具有共通性,兼顾市场竞争与规模经济的有效竞争理论可作为冲突调和的基本向导。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数据开放和合理的隐私保护,方能寻求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
关键词:数据要素市场;数据开放;隐私保护;有效竞争;数据互操作;数据垄断;数字竞争规则
当代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理论表达和实现机制
作者:杜宴林(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摘要:司法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体来看,它经历了从实质正义到形式正义、再到最终确立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公平正义的中国语境诘问,并不断进行纠偏、试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也是坚守公平正义、先立后破,立足实践不断从“薄”到“厚”蜕变的过程,更是推动“两个结合“”两创”互融共进、重塑中国语境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从每个案件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离不开完善的司法基本制度、司法改革的动态调试、以移情感受力与领悟能力为核心的审判能力现代化、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以及法律监督对个案正义的推动。只有这些制度联动耦合起来,形成该当的制度合力,期待中的司法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新时期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篇章正在被重新书写,情感叙事应当是公正司法以及中国法律话语该当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司法公平正义;制度合力;“两个结合”;“两个转化”;审判能力现代化;法律监督;德性正义;移情裁判模式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实施与司法应对
作者:程雪阳(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落实和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对于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现行法虽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许多实体、程序规则,但存在规范不衔接乃至规范冲突等问题,为此,须从司法裁判视角确定各类相关规则的规范功能和规范要求。具言之,在司法审查过程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应采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登记且入市地块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进行认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决策应遵循“全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并同意”规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应认定为民事合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监管协议的法律性质应认定为行政协议。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和监管协议产生的纠纷应当分别通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加以解决。
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行政协议;司法审查;《土地管理法》
以下三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3.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book.yunzhan365.com/clob/ybhn/mobile/index.html
点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