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五)丨非遗工坊拓展致富之路,蜜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教育   2024-07-09 16:51   重庆  



非遗工坊拓展致富之路

蜜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红石榴渝籽同心实践团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7月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红石榴渝籽同心实践团兵分两路,分别来到了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与中益乡中蜂成熟蜜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体验。



夏布编织致富路

步入非遗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夏布制品,有服饰、家居用品、艺术挂件等,展示了夏布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工坊成员杨郁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工坊的制作生产过程以及展出部分。“这种养生捶和香包内部都是中药材,有更好的效果。”杨郁自信地说,“我们的养生捶拿到北京去展出过,布老虎也拿到新加坡去过。”中益乡非遗工坊的夏布制品不仅走出了重庆,还走向了国际。


接着,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夏布制品的制作过程。从选择合适的夏布材料,到修剪出平直的底料比例,再到亲手一针一线地将布料加工成完整成熟的成品,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的专注力和娴熟的手工艺制作能力。实践团成员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到了手工艺制作的不易与非遗技艺的精妙。



通过本次实地考察与体验,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非遗工坊不仅是增加群众收入的致富之路,同时也能传承和保护非遗。非遗工坊增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以夏布为“媒”,帮助中益乡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是事业扶贫的典范。




合作共享蜂蜜甜

走进基地,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蜂箱均匀放置,耳边是阵阵蜜蜂的嗡鸣声。在工作人员张杰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现在的蜂箱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蜂箱安装太阳能板与电子测量器,能够实时观测蜂箱内部温度、重量数据和进出蜜蜂次数。



随后,张杰展示了蜂巢的内部结构,实践团成员穿戴好护具近距离观察操作蜂巢的日常管理过程。


关于当地养蜂产业的组织结构,张杰表示,是先进行散养,然后组建的合作社,与村集体、“益起奔跑”公司、脱贫户建立长期合作模式,帮助四个村村集体养蜂1200群,每群蜂给村集体分红140元,村集体帮助销售,解决无技术无销路问题,实现共赢。

同时,在当地也产生了许多蜜蜂的延伸产业:以蜂酿酒,虎蜂肉食性,食用蜜蜂,故做酒;蜂毒对于风湿病有治疗的效果,中益乡卫生院使用蜜蜂开展医治,形成具有特色的蜂疗;当地的蜂蜜与地方特色黄精相结合,产出黄精蜜饯;除此之外,中益乡还修建了蜜蜂主题乐园、蜜蜂科普馆等一批旅游项目,打造中益乡成为"中华蜜蜂第一镇",将蜜蜂产业与当地文旅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蜂”景换钱景,蜜蜂产业现已成为中益乡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持续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中益乡人民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精神,从“等靠要”到“向前跑”,从“脏乱差”到“净齐好”,从“穷山沟”到“聚宝盆”,中益乡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交出了自己的独家答案。




监制:庄伟

制作:甘茂媛

文字:红石榴渝籽同心实践团

图片:红石榴渝籽同心实践团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团学组织

新媒体宣传中心出品

西大魅历
多彩历院,分享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