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返校
准备指南
轻松入学 畅享校园
新学期 新气象
丹枫迎秋 暑假已进入尾声
相逢在即 美好将至
新学期 即将到来
第一实验小学的家长和孩子们
请认真阅读这份开学的宝典
让我们一起迎接崭新的新学期
暑假即将结束了,孩子们即将迎来新学期。开学在即,为了保证孩子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家长要帮助孩子早规划、早准备,顺利迎接开学。如何积极应对,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提前“收心”是关键。这些收心建议,给各位家长参考——
PART.01
学生篇
一、调作息——收“心” 先收“身”
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上学期间的睡觉、起床时间,并尽快将作息调整为正常上学时间,提前规避开学后的不适应感。一日三餐按时吃,好的身体状态是奋斗的基础。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调好闹钟,早睡早起,让我们的生活作息表与学校作息表逐步接近。每天出去走一走,跑跑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充满能量迎接新学期。
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放假前,老师们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吗?自己对照作业单,合理安排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及时查漏补缺,高质量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温故而知新。
二、常复盘——及时行动 及时调整
对照暑假作业、学习计划等各方面的完成进度,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复盘,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完成进度较慢的作业,可以把未完成的任务量分解到后续假期每天的任务里,这样可以较轻松且高质量地完成暑假作业,也避免了开学前匆忙赶作业的焦灼感。
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对于目标的确立,我们要分“两步走”:首先确立明确的大目标,然后尝试着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的指标,举个例子:每天背诵几个新单词,复习几个旧单词。目标具体可操作,改变清晰可实现,才有动力走得更远。
三、备物资——营造氛围 开学无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学们可以在开学前准备好学习用品,营造开学的氛围,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让内心平静下来。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沉迷网络,让心沉静下来。准备好开学相关的物品,把校服、书包拿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提前做好准备。根据学习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文具用品,如笔、橡皮、尺子、本子、轻便手提袋等,适当准备阅读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
特别提醒:严禁携带危险物品、烟卡、零食、玩具等进校园。
PART.02
家长篇
开学在即,家长们要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引导,稳定他们的身心状态,监督孩子暑假作业是否完成,避免开学前“临时抱佛脚”,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从乱到序,从随意到自控,从放松到张弛有度。
一、调整作息
引导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做到起居有序。逐渐减少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等玩乐时间,让孩子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的时间规律,从松散的假期生活中走出来。
二、用心陪伴
临近开学,很多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情绪,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陪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多鼓励,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家长还可以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让孩子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谈谈心,唤起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
三、充分准备
学期要开始了,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份详实而可行的学习计划。不仅包括学业计划,还包括个性发展、兴趣特长等内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置办新学期的文具,做好硬件准备,增强仪式感。
PART.03
心理调适篇
小建议一
端正心态,调整情绪。在放松的假期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之间,心理上形成落差是正常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这几天时间,对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让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逐渐适应新学期。
小建议二
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看不见的法宝。新学期开始前,同学们不妨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新学期即将开始!我要精力充沛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将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通过类似的积极心理暗示,增强愉悦感,使自己适度紧张起来,这样你就会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PART.04
交通安全篇
PART.05
手机管理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和保护视力引导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就进一步加强学生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管理工作特做如下规定:
1.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游戏,严禁手机或电话手表进校园。
2.确因特殊情况确需携带手机或电话手表入校的,须由学生书面申请,家长到校签字确认,经班主任、年级组审核并备案。同意带入手机或电话手表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
家长要履行教育与管理职责,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手机使用管理,严格监管孩子到校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玩手机、参与网络赌博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起好表率作用。
学生违反手机管理规定,学校有权收缴手机及相关电子物品,并视情况予以纪律处分;所带手机等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取回。
END
策划|学生成长中心
制作|李英奎
审核|董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