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批判粟裕,七位元帅与会,三位全程沉默,一位讲了公道话

文摘   2024-11-04 00:00   湖南  

1958年5月,开国大将粟裕,被错误地扣上“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千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的批判,之后被免去了总参谋长职务。



在当时的“批粟”大会上,十大元帅中有7人参加,剩下的3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与会。在参会的7人当中,有3人全程保持沉默,没有说一句话;有1人反而顶着压力为粟裕讲了公道话。


事实上,1955年授衔的时候,曾经担任过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是极力推荐授予粟裕元帅军衔的,毕竟当时陈毅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按照中央的要求,是不应该评衔的。


就在很多人都觉得,粟裕成为元帅应该十拿九稳之时,周恩来却否决了授予粟裕元帅的提议,将这个元帅人选改为陈毅,并且坚持要给陈毅授衔。最终,粟裕只能授予大将军衔,且为大将之首。


当时为何周恩来坚持要给陈毅授元帅衔而不同意给粟裕授元帅衔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粟裕的资历确实不能和陈毅相比,虽然他在战场上立下过奇功,表现可圈可点。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粟裕授予大将军衔是最合适的,要是真的授予其元帅军衔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会因此不满。


事实上,即使粟裕只获授了大将军衔,也还是有一些人不满,在1958年粟裕落难之后,就有一些人趁机数落粟裕。要是粟裕成了元帅,不服他的那些人,恐怕态度会更加恶劣。


粟裕遭遇挫折之时,十大元帅中有7个参加了“批粟”大会,3个没有参加,他们分别是朱老总、刘帅和徐帅。

当时,朱老总是全军总司令。如此特殊的职位,有些活动自然不太适合参与其中。所以“批粟”大会,朱老总就没有参加。


至于刘帅,当时日子也不好过。因受到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风波的冲击,他正在接受批判和写检讨的过程中呢。处于这样的状况之下,刘帅自然也不能参加这次大会了。


还有一个是徐帅。徐帅没有参会的原因比较简单,因为他一直以来身体欠佳,不适合参加这种情绪激动的大会,要不然对身体健康影响颇大。


全程参与“批粟”大会的7位元帅中,有3位从始至终都保持沉默。



第一位是林帅。林帅平时就不太喜欢说话,性格比较内敛深沉,没有什么深交的朋友,也不会刻意去得罪别人。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战神的林帅,就多次表示过欣赏粟裕的军事才能,对粟裕一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在“批粟”大会上,他全程保持沉默,这不仅符合他的性格,也符合两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位没有发言的是贺老总。一直以来,贺老总都属于那种为人仗义、情深意重之人,对待人或者事情都是敢爱敢恨,有自己的主见和清晰的评判标准,因此他在会上一直没有发言。


当时,贺老总甚至在私底下为维护粟裕的人叫好。比如三野出身的王必成中将在会上始终旗帜鲜明地维护自己的老上司粟裕。贺老总看到王必成如此重情重义,忍不住在私底下叫好:“王必成这个人可以深交。”


第三位是罗帅。罗帅一直从事政工工作,见过的大风大浪很多,因此养成了一种比较冷静沉稳的处事风格,一般都不会轻易发言,再加上罗帅原本就比较敦厚,不喜欢落井下石或者过分收拾别人,总是愿意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一点,在罗帅对待自己的下属段苏权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年,段苏权因为在辽沈战役中作战不力丢失阵地,受到林帅以及刘亚楼的指责,他们要追究段苏权的责任,甚至提出要枪毙段苏权以儆效尤。


罗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去到前线找段苏权,耐心批评教育了他一番,提出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段苏权才免于一死。从这么一件事情,足以看出罗帅的处事风格。


以罗帅的处事风格,在“批粟”大会上,当然也不会轻易发言,所以他全程保持了沉默。



在1958年的“批粟”大会上,顶着压力为粟裕讲公道话的元帅,是叶剑英。


解放战争时期,叶帅曾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所以他对各个战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对于华东粟裕更是非常佩服,在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叶帅曾多次鼓励和支持粟裕的工作,使粟裕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批粟”大会时,叶帅不顾自身风险,找到总参的干部,询问粟裕到底出了什么事。会上,轮到叶帅发言时,他还顶着压力,为粟裕说了公道话:“粟裕除了骄傲一点,没有什么原则问题。


在粟裕被免除总参谋长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叶帅对粟裕依然尊重如故。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很多人都称粟裕为粟司令、粟大将,而叶帅对粟裕只有一个称呼:粟老总。后来,叶帅也成为了粟裕后半生最为敬重的开国元帅。


正是得益于10位元帅中,有3人未参会,4人表示公道或保持沉默,粟裕最后才没有受到更加严重的批判,因此得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没有因为这件事被一撸到底,只是由总参谋长改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国防部副部长,这也算是给了粟裕一些希望。


历史一坊
横劈上下五千年,讲述你不知道的内情。精彩不断,欢迎免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