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之“新”成就城市发展之“兴”

时事   2024-12-31 14:17   内蒙古  

2025年1月1日,包头市将连续第三年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锚定“创新”,鼓励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勇于创新,为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把薪助火、添砖加瓦。

滴水能穿石,功到自然成。在过去两年来抓创新、谋创新、崇尚创新的市委“一号文件”和配套政策的接续涵养下,全市创新平台百花齐放、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创新“活水”奔流涌动,创新已经成为包头高质量发展当之无愧的“一号动力”。

过去两年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起了大梁,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夯实。

在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超高性能磁体晶粒细化关键技术的成功开发,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还为我市在全球稀土永磁材料市场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在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个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点火成功,“绿电制绿氢、产业用绿氢”的新产业模式在达茂旗推行;

在包头中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块煤炭经过年产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特种材料项目的技术转化,摇身变成一根根扯不断的纤维或一张张薄如纸的薄膜,最终加工制作成一块防弹装甲,实现从“按吨卖煤”到“按克卖工业品”的蜕变升级。

企业唱主角,产业结硕果。包头各大企业持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过去两年来,创新平台百花齐放,成为转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4月29日,鹿城实验室成立运行。7月15日,鹿城实验室首项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位科技创新的“实践派”和“实战派”,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径,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如今,包头不仅拥有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一机集团特种车辆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还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5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家院士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了我市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根基。

向“新”突围、以“质”谋变。在“一号文件”树立谋创新、抓创新的鲜明导向中,包头以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破题,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扩面提质,奋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过去两年来,创新“生态圈”持续优化,成为集聚创新因素的肥沃土壤。

8月23日,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奖颁奖活动再次吸引全城目光,包头又一次以城市之名予以企业家最高礼遇,让创新创业者站在了这座城市最瞩目的C位。

12月23日,每月一度的“政商恳谈早餐会”又如约而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早餐+交流”的方式,在29场恳谈会中与387位企业家敞开心扉谈发展、扫障碍,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聚焦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包头实施了“事业编制企业用”,建立了“1+1+6”人才服务矩阵,纵深推进“柔性引才”模式,加速产才“双向奔赴”。

创新为先、创新为荣。在“一号文件”构筑的优良的创新系统里,一批批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产业“雨林”迸发勃勃生机,多样且丰富的生态,成为包头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韧劲所在。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开创未来

2025年,市委、市政府

将继续以更大力度支持全面创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以“一号文件”之“新”

成就城市发展之“兴”

我们相信

随着《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及逐步推进

创新一定能成为包头最突出的

城市气质和最强大的发展驱动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嘉伟

(责任编辑:袁闻廷;一读:牛瑶;校对:张桂莲;一审:林一凡;二审:杨帆;三审:梁学东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

包头日报
贴近铸就主流,责任彰显公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