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政变伤不起

百科   2024-10-31 10:04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点击右上角...符号然后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李昂自登基以来,手下大臣们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他对此颇感无奈,忍不住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李训和郑注听到此言大喜过望,他们的机会又来了!既然文宗不喜欢看朝臣拉帮结派,那就应该为皇上解忧,把这些喜欢争斗的人都赶出朝廷。现在李德裕已经不足为患,但还有李宗闵在朝。当初两人献计献策把李宗闵调回京城,是为了拿他当枪使,对付李德裕。既然李德裕都被贬谪出去了,李宗闵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

郑注想升官,就直接去找李宗闵说自己想弄个宰相干干,问他能不能在上朝的时候主动推荐自己。谁知道李宗闵根本不理他。在李宗闵心中,郑注不过是靠着方术得到皇帝宠信的佞臣,李宗闵自诩正人君子,不屑与郑注为伍。郑注在李宗闵处碰壁,更加坚定了他要除去李宗闵的决心。宰相有什么了不起,从现在起,郑注就是宰相的“克星”。

他和李训一合计,李宗闵是几朝元老,是两度为相的人,直接除掉他不现实,那就先剪除他的党羽吧。京兆尹杨虞卿是李宗闵的重要盟友,郑注不喜欢他,那就从京兆尹身上开始自己的“救国大计”吧。

文宗自从上次生病被郑注治好之后,凡是身体抱恙,都坚持一个原则:不信太医,只信郑注。京城突然间谣言四起,说郑注替皇帝炼制的金丹需用小孩的心肝做药引子。散播谣言的人具体是谁,一时之间不好查找。反正一时间,京城处处都在议论皇帝被奸臣蒙蔽双眼,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文宗听说这个传言之后,龙颜大怒,要严惩造谣之人。

郑注趁机告密,说自己已经查出,市井之中的流言最早是从杨虞卿的家仆口中传出去的。文宗对郑注的话深信不疑,立即下令调查杨虞卿。李宗闵见状,当然要替杨虞卿说好话。两个人本来关系就不错,一起共事多年,合作愉快。现在杨虞卿出事,如果他不出面的话,定会让其他盟友们心寒。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李宗闵深知此理。他一边竭尽全力营救杨虞卿,一边来到皇宫向文宗求情。

郑注和李训早就在文宗说尽李宗闵的坏话,最严重的罪行就是结党营私、目无皇权。对于缺少自信的皇帝来说,最害怕的不是臣子无能、贪腐,而是藐视皇权。仅此一条就能让李宗闵无法翻身。文宗打定主意不给李宗闵面子,还要想方设法制他的罪。他站出来说情,正中郑注他们的下怀。文宗授意三法司连李宗闵也一起调查,他就不信李宗闵为官多年,没有一点毛病。在皇帝的特别“关照”之下,李宗闵果然“有罪”。就这样,他被免除宰相一职,赶出京城,发配明州做刺史。

李德裕走了,李宗闵也走了,他们的靠拢者缺少了主心骨,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李训和郑注一连打发了李德裕、路隋、李宗闵三个宰相,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克星”。这下满朝文武要么绕着这两个人走,要么拜到二人门下,结成新的阵营。于是原来追随过李德裕、李宗闵的大臣只敢埋头做事,明哲保身,王涯、贾餗等受过郑注恩惠的大臣则自觉维护起新阵营的利益。

李训、郑注跟在文宗身边,接连做成几件大事之后,发现不管是罢免高官还是提拔亲信,都必须仰仗皇帝的权威。至于大宦官王守澄的势力,则被他们无视了。两人达成共识,大唐还是李氏的江山,只有紧跟文宗的脚步才能永享荣华。文宗素来厌恶宦官,他们决定帮助文宗一起驱除宦官的影响力,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文宗讨厌宦官有充分的理由。他的爷爷宪宗、兄长敬宗都是被宦官杀死的,他的父亲穆宗和自己都是被宦官拥立上位的。祖孙三代四个人的命运都操纵在宦官手中,这一现实让文宗恼羞成怒。他从继位的那一天起就渴望有朝一日得掌大权,就把身边的大宦官们一个一个都除去。可惜他能力平庸,一直没有等到真正掌权的机会。

早几年,他曾物色了一个好帮手——翰林侍讲学士宋申锡,希望借助宋申锡的力量达到削除宦官势力的目的。宋申锡势力单薄,要消灭宦官,必须找到其他强有力的同盟。他的眼光不行,挑来挑去,竟然找到了吏部侍郎王璠。王璠假意答应,等宋申锡一走,就跑到郑注家里告密。郑注当时是王守澄在朝堂的代言人,他知道就等于王守澄事先得知文宗和宋申锡的“密谋”。王守澄干脆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直接诬陷宋申锡与漳王李凑有私,图谋拥立漳王为帝。文宗这才得知大事不好,不但要牺牲宋申锡,自己的亲弟弟也要葬送在这场“胎死腹中”的政变当中。最后,漳王李凑被流放,宋申锡被文宗当成了替罪羊,贬为开州司马,刚到开州就郁闷而死。

郑注是文宗第一次清除宦官的破坏者、第二次清除宦官的支持者。他不读圣贤之书,不信奉儒家讲究的君臣之道,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言。对于郑注来说,生存、升迁、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再顺道玩弄别人的命运,就是他存在的最大价值。他当初为王守澄出主意,是因为王守澄是他当时最大的靠山。现在他站在文宗一边,清除宦官,是他看中了文宗对皇朝的影响力。

文宗李昂和两位心腹郑注、李训达成共识:除宦官最重要的是做好保密工作。上次失败就是因为被宦官提前得知他们的动向,这次一定要吸取教训,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三个人经常腻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探讨王朝未来的走向,王守澄看在眼里,却并未放在心上。他以为李训和郑注都是自己人,他们和皇帝的关系越好,对自己的生存越有利,却没想到这两个人正在为自己“掘墓”。

这一次除宦官,文宗三人的保密工作果然做得好,好到只有他们三个知道,连朝中的几个重要盟友也没有联络。王涯、贾餗等人还等着为国效力呢,可他们只是本次政变的外围力量,根本没有人去向他们交底。缺少了朝中大臣强有力的支持,此次除宦官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

颇有才华的李训还为文宗制定了一条治国方针——先除宦官、次复边患、次清藩镇。有了这个远大的理想,文宗感觉自己之前的九年天子生涯简直憋屈透顶。多亏老天让他遇上李训这个人才,要不然还不知道会继续憋屈多久呢。

有了光明的前途,李昂三人还要行走在曲折的道路上。他们煞费苦心地瞒过了所有人,逐步进行去除宦官的计划。王守澄是头号大敌,尽管他把李昂推上了皇位,尽管他把郑注从一介游医提拔为朝廷重臣,尽管他给了李训第二次政治生命,可他不知道这三个受过他恩惠的人却对他高高在上、时时处处以恩人自居的嘴脸厌恶透顶。

晚唐宦官权重,但宦官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像外廷一样会因为利益不均而拉帮结派,只不过没有外廷的争斗表现得那么明显罢了。

太和九年(835)五月,宦官集团内部出现了一丝波动——“老祖宗”王守澄生气了。原来是天子下诏,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这一举动很明显是在削弱王守澄的军权。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发出这么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仇士良也是一名资深宦官,对王守澄得居高位甚为不满。文宗提拔他就是为了对付王守澄,这是懦弱的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想出的“以毒攻毒”的好主意。他这一举动可谓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等仇士良翻身的时候,其贪酷残暴比王守澄有过之而无不及。仇士良独断专权,二王、一妃、四宰相都葬送在他的手中,导致唐朝的政坛更加混乱不堪,这是后话。

六月,文宗和李训、郑注导演了一场好戏。他们先是指责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位大宦官与王守澄不和,列举了不少三人针对王守澄散布的不利言论,导致双方翻脸。文宗趁机将三人贬到外地做监军,名义上是为王守澄出气,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宦官掌控皇宫卫队的权利。一开始王守澄还很高兴,认为没有白白提拔李郑二人,关键时刻两个人都知道帮着他说话。他没有意识到等他身边的羽翼剪除得差不多时,就轮到自己遭殃了。

九月初,老牌宦官陈弘志被天子密诏所杀,无人知晓。

九月底,王守澄再次被升官,左右神策军、十二卫的统帅集中他一人之手。

十月初八,志得意满的王守澄被一杯毒酒鸩杀于自己的府邸,临死之前尚不知死于何人之手。

文宗和李训、郑注相视一笑,准备利用王守澄的葬礼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如果此事能成功,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毕竟晚唐时期,宦官的力量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境界。可惜他们的行事还是不够机密,被仇士良提前发现了,李训决定提前行动。或许是他想独占消灭宦官集团的功劳,这件事没有和郑注商量。

金吾将军韩约得到李训的授意,在早朝的时候奏称金吾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请皇上和文武百官前去观赏。文宗听说之后故作惊讶,派仇士良的内阁宦官先去看个究竟。仇士良等人进入事先埋伏好官兵的金吾院,发现院内帷幕下面诸多执兵器的军士,知道大事不妙,立即逃出金吾院,去皇宫抓文宗做人质。

说起来李训的计划还不错,只是被他找来执行计划的人太不给力。那么多金吾卫都没能抓住仇士良等几个宦官,不但看着对方逃走,还任由他们挟持文宗逃回宫中。后宫是宦官的地盘,一旦让他们逃进去,就不可能翻盘了。李训看大势已去,竟然不再坚持,夺了一匹骏马,向城外奔去。仇士良挟持文宗回宫之后立即组织反击。兵贵神速!虽然文宗也能号令军队,但是皇城是神策军的地盘,而仇士良又是神策军的首领。所以若论对皇城的军事掌控,堂堂一国之君竟然不及一个太监首领。

仇士良命军队逮捕了王涯、贾餗、王璠、李孝、韩约等所有参与诛杀宦官的人,对李训和郑注的要求则是格杀勿论。这一场屠杀死了两千多人,参与的几个外廷大臣都落了个满门抄斩的厄运。

此后,文宗在仇士良的眼皮底下求生存,更无半点皇帝的尊严。所有朝臣的升迁贬谪、生杀予夺都是仇士良一人说了算。他几次预废文宗,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傀儡而作罢。皇帝成为傀儡,宰相更是形同虚设,成为大宦官的“专职秘书”,无权颁布任何政令,只能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唐朝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叫“南衙北司之争”,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叫“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被称为“北司”。李德裕、牛僧孺等人掌权的时代,斗争还局限于宰相阵营当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但是代表宰相势力的“南衙”与代表宦官势力的“北司”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消失过。尤其是文宗发动“甘露之变”失败后,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更是飞扬跋扈,凌驾于皇权、相权之上。

后来由于地方藩镇的强烈抗衡,才有一些原本属于依附李德裕或者牛僧孺的旧人入朝,重新开始一段缺少激情的角逐。这些人也都明白,自己争斗得再厉害,也不过是徒劳,只要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官员就只能是政坛上的配角。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历史拾遗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等内容;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获得放松;且从历史精华的吸收掌控人生;无往而不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