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再点击右上角...符号,然后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署。朝廷闻讯后,给予了辍朝三日、绘像祀之、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宣付史馆的死后哀荣。
曾国藩死后获得的荣誉是非常多的,这里头也涉及到几个清代较为重要的制度,如果不是熟悉清史的读者很难了解其中的缘由,比如绘像祀之、宣付史馆等。下面就以曾国藩为例讲一讲清代大臣死后的荣誉。
第一个辍朝三日
按清制,能享受辍朝待遇的除了皇帝外,就是皇太后、皇后、亲王、郡王等皇室成员。并规定:亲王去世奏请辍朝三日,亲王世子、郡王二日,贝勒以下俱不请辍朝。
从制度的规定来看,大臣去世是没有资格享受辍朝的待遇的。但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赋予某一大臣这一荣誉。比如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虽然都是不是皇室成员,却也特事特办,给予了辍朝三日的待遇。
汉臣中能享有如此待遇的真是不多,除了曾国藩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其他人。因此可以说,给予曾国藩辍朝三日,是一种至高的待遇,属于破格。
第二个是绘像祀之
“绘像祀之”的“绘像”是指绘功臣图像于紫光阁。绘功臣图像古来有之,诸如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唐代的凌烟阁。清代沿袭了这一制度,到了乾隆时期,专门建造了紫光阁,并将功臣像绘于此处。
清代绘图紫光阁的人数很多,仅乾隆一朝就有100个,加上以后的各朝,人数多达数百人。晚清名臣中有很多都享受了这个待遇,如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曾国荃等。
第三个是追赠太傅
追赠太傅用官方的表达属于“赠衔”的范畴。按清制,官员因公事、阵亡、伤亡者,均可以享受赠衔的待遇。地方官的赠衔有十八等,总督按例赠太子太保、巡抚赠右都御史衔。
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按例只能是追赠太子太保,但他同时又是武英殿大学士,即是地方官也是京官。朝廷对于京官的追赠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办法,即根据大臣生前为国效力的程度给予恩赠。
以曾国藩的功绩,追赠太傅并不过分,就是给个太师也是合情合理。此后的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追赠了太傅衔。
第四个是谥“文正”
谥号称为“易名之典”,最为大臣所看重。清初时,朝廷对谥号的给予十分严格,规定文武大臣非一品例不赐谥,即便是一品大员也不见得人人都有谥号,如康熙朝的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死后就没有赐予谥号。
清中期以后,给谥的标准有所降低,但也仅限于二品以上,此外那些效职勤劳后阵亡的官员,也可以奉特旨给予。
另外,朝廷规定只有出身词臣(翰林)或官至大学士的官员,其谥号才有资格以“文”开头。而“文正”又被定为是谥号中级别最高的,没有皇帝特批不得谥。
曾国藩翰林出身,又是大学士,加上学问、品德、功绩俱佳,获“文正”谥号也是名至实归,有清一代,得此谥号者仅八人。
第五是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贤良祠在京师和直省皆有设立,但一般所说的入祀贤良祠都是指京师贤良祠。贤良祠奉祀的都是开国以来满、汉文武大臣之“才德著闻,完名全节者”,有皇帝特批方能入祀,每年春秋两季由太常寺办理祭祀大礼。一般情况下,地方督抚大多无缘奉祀其中。
昭忠祠更重视武功,里面供奉着一千五百多名将帅、官吏,对于入祀昭忠祠,朝廷有明确的规定:“凡临阵捐躯,守土授命之文武诸臣,以及赤心报国,奋不顾身者,详细具奏”。
曾国藩既是文官又是湘军最高统帅,因此他死后可以同时入贤良祠和昭忠祠,这也符合朝廷的规定,有清一代能享有此项荣誉的并不算太多。
第六是各省建立专祠
“专祠”是指建功臣专祠,顾名思义,是为某个有功大臣修建的单独祠庙。能享受这个待遇的人就更少了,康熙朝六人,雍正朝两人,乾隆朝四人。咸丰以后,由于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战事不断,相应地在本籍建立专祠者增多。
曾国藩死后,朝廷下令在江宁、湖南、湖北、安徽、直隶各省建立专祠,又与其弟曾国荃合祀于开封。此后的李鸿章、左宗棠也同样享有同等的待遇。
第七是宣付史馆
宣付史馆是指由国史馆为其立传,这一项荣誉所包括的范围甚广,既可以是功绩卓越的文武大臣,也可以是具有卓行异节的平民百姓。
一般情况下,对于殉国的有功文武大臣都会给予宣付史馆的荣誉。比如咸丰八年,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殉国,曾国藩将其生平战绩上奏朝廷,咸丰帝下令将其生平事功宣付史馆立特传。
宣付史馆在晚清时期比较盛行,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褒扬手段,晚清乃至清末许多大臣都得以享受这一荣誉。如今我们在官方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某人的传记,这都是宣付史馆的结果。
上面提到了曾国藩死后的诸多荣誉,但这并不包括清代大臣去世后的所有荣誉。比如还有赐祭一坛、配享太庙、入城治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