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2.18-23 | 古建线 看永乐宫壁画+广仁王庙+六座楼阁

旅行   2025-01-10 19:30   北京  





时间:2月18日-23日

集合地:太原市  

解散地:运城盐湖机场

活动人数:10人成行,20人封团

*此行程为10-20人团,10人成团。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0-70岁之间。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高铁、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购买大交通。


晋中 榆次老城-城隍庙(国4/明)

榆次是山西古老的城市之一,是省城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榆次老城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市楼所在位置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城市主干道交会于此,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清虚阁……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些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和东西配殿。现存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山门、玄鉴楼为明代重修,其他为清代建筑。


晋中 太谷鼓楼(省保/明)

太谷鼓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在方形的砖砌台基上,辟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

太谷鼓楼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

介休 祆神楼(国4/清)
祆神楼,当地人称之为玄神楼,是三结义庙(旧为元神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改建,清康熙、乾隆间重修,另有殿和献亭,均为清建。祆神楼是集合了门楼、乐楼与过街楼功能于一体的楼阁式建筑。

袄神楼初建于北宋,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但在木橡头及屋顶琉璃上仍保留早期袄教图像,诸如犬头、驼头、畏兽雕刻,寓意驱毒祛邪、纳吉送福。三重檐的袄神楼平面呈“凸”字形,顶部为十字歇山,在东西南三面出带平坐的抱厦,富于韵律变化。

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显出十分雄壮与稳定的外观格局,为我国建筑中的精品。


介休 后土庙三清楼(国5/明)
介休后土庙属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明洪武至清道光年间不断添建而成,由后土庙、三清观等部分组成,构建了以后土信仰为主的多神拜祀格局。

轴线上有影壁、天王殿、护法殿、献殿、三清殿、后土圣母殿。圣母殿与倒坐戏台围合成庙宇内最宏大的空间。后土庙诸殿顶以精美琉璃为特色,鸦吻、角兽、博风、悬鱼琉璃皆颜色纯正、造型优美。

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皆重修之。现在的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重修时所置,而后不断重修扩建形成。“后土”的来历有些含混。有的把后土作为人名,有的当成神名,还有的说成官名。这也是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的必然现象。

后土庙的各处琉璃制品工艺精湛,历久色泽不衰,碧绿、金黄、孔雀蓝交相辉映。其中八卦楼楼顶坡面用黄绿两色琉璃瓦构成图案,金黄色的莲花脊筒、脊刹、宝瓶、宝珠、仙人、走兽等,琳琅满目,光辉夺人,被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



平遥 镇国寺(国3/五代)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万佛殿建于北汉天会七年 (963),平面近方形,斗棋硕大,出檐深远,梁架形制规整。佛坛上有庄严的释迎牟尼佛,通达的弟子迦叶、阿难,半咖跌坐于莲台上的文殊、普贤以及站立的胁侍菩萨,虔诚的供养菩萨与威猛天王在最外侧。
这组群像在变化中追求统一,继承了唐代群像轨范,是五代塑像精品。后院三佛楼有彩塑和壁画。

镇国寺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

平遥 双林寺(国3/明)

双林寺,原名中都司,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双林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中轴线上有天王殿、释迎殿、大雄宝殿、佛母殿,两厢有钟鼓楼、罗汉殿地藏殿、干佛殿、菩萨殿等建筑。

双林寺的看点之一,是各殿满布明代彩塑。其中天王殿力拔山河之势的金刚、释迦殿静中有动的渡海观音、罗汉殿略与真人等高的十八罗汉、干佛殿面相恬静的自在观首与颇具动势的韦驮、菩萨殷端庄集逸的干手观音均为双林寺明代彩塑佳作。


晋中 祁县镇河楼(国8/明)
镇河楼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茸。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

镇河楼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

临汾 霍州州署大堂(国4/元)

霍州州署大堂,重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为国内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州衙建筑。署衙主体建筑、谯楼、仪门、甬道、戒石亭等共列于中轴线上。大堂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歇山顶,前有明代所建抱厦。

大堂营造法式为五间六椽,前后乳袱用四柱,堂内减柱造,明间金柱全部减去,仅有前后四根檐柱,大梁内额跨度长,明间开阔;用料加工粗糙,使用自然材稍加工制成,属元代山西地方手法。

明代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椽袱柱,卷棚灰瓦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共七组,但无一组放在柱头之上,这一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临汾 广胜寺(国1/元)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目前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飞虹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飞虹塔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
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运城 万荣稷王庙(国5/宋)

万荣稷王庙,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并为纪念后稷而建庙。稷王庙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虽经重修,仍保留了金元两代的建筑特征。

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坐北朝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殿四周围廊,檐下斗拱每间施补间斗拱一攒,前后廊檐下及两山面斗拱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里外拽均偷心造,转角斗拱只在四角处斜出45度拱两跳。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当地称“无梁殿”。

运城 东岳庙飞云楼(国3/元)

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为元明风格建筑,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飞云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平面正方,十字歇山顶。底层为正方形。


在抱厦的各层檐下,共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各掾翼角起翘,全楼翘掾翼角共有32个每个翘角尖。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


运城 后土庙秋风楼(国4/清)

万荣后土祠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汉武帝刘彻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前113)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后土祠秋风楼为保存《秋风辞》而兴建。现存形制结构为明代所建,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今的秋风楼,系同治九年(1870)重建。

现存建筑虽不及唐宋时之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


运城 永乐宫(国1/元)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

永乐宫的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其中,《朝元图》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

运城 广仁王庙(国5/唐)

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因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故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广仁王庙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

殿身当心间辟双扇板门,两次间皆辟直棂窗。柱头有复盆式卷杀,柱头用阑额相连接。柱头上施两跳五铺作双抄斗拱,皆偷心造。位于拱眼壁部位的泥道拱上施正心枋,枋上置泥道慢拱。斗拱的设置不仅形制简单,而且只设柱头斗拱不设补间铺作。是早期木构建筑具备的典型特征。

运城 泛舟禅师塔(国5/唐)

泛舟禅师塔创建于唐长庆二年(822),为唐代建筑,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名塔,圆形唐塔的实例、孤例。泛舟禅师塔为单层圆形砖塔,高约10米,直径5.7米。除塔身、塔顶有部分石料外,其余均为砖构。泛舟禅师塔门窗雕刻至塔刹饰件历经一千一百多年,基本完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