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皖北地区跟上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安徽坚持以产业振兴引领皖北振兴,推进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一年来,全省上下,闻令而动,采取超常规打法,集中布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以兵团式阵地战方式推动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四梁八柱”——
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为迅速搭建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四梁八柱”,省政府密集印发工作推进机制和各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省有关单位出台配套措施,形成“1+4+N”政策体系。健全省市联动机制,按照“省皖北办—产业专班—皖北市县”逐级调度方式,组建省市级工作专班,明确工作推进具体责任人,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制定重点工作事项,压实工作责任,清单化、闭环式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同时,通过多元对接平台持续赋能,召开金融机构皖北行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产业论坛等,将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列入世界制造业大会重要内容,开展“投资安徽行”皖北专场活动,推动国有资本在皖北投资布局,举办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专题培训班。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成长路径,遴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完善产业规划,统筹土地、金融等资源保障,开展标志性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招引。2024年,皖北重点产业集群招引落地重点产业项目3317个,总投资10047.5亿元。
集聚14家专用车、388家零部件企业和492家后市场企业,汽车全产业链营收占全省比重约7%;拥有劳士领、本特勒、拓普、开沃、弗迪、坤泰、航天锂电等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阜阳天鸿新材料与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合作组建院士工作站,攻克锂电池隔膜生产核心技术—干法单拉技术,实现锂电池隔膜厚度从9微米降低到8微米的突破。蚌埠凯盛科技自主研发的UTG(超薄柔性玻璃)方案被红旗轿车“国风柔性车载卷轴屏”所采用,是全球首款车载滑移卷曲AMOLED显示屏。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自主研发的集成式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器2DHT,荣获2024年“国内先进”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39个承载区加快建设,投资额超百亿元的项目达3个。弗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落户阜阳,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凤阳循环经济园年拆解汽车能力达10万辆,是全国唯一以报废汽车为资源载体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招引落户汽车零部件企业百余家。亳州酷哇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产值预计达100亿元(五年内累计)。皖北拥有汽车类院校25所,年培养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超1.5万人,阜阳技术学院“三转四像”模式由人社部向全国推广。四川大学王琪院士与阜阳天鸿新材料合作组建院士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在滁州设立凤阳爱尔思院士工作站。目前,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已在皖北设立子基金3支,总规模30亿元。兵团作战——
为了推进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安徽强化顶层设计,印发《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2024年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计划》《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综合评估方案》,指导6市4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实际,确定市县差异化细分领域发展赛道,打造12个重点园区和特色园区。以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央企引领作用,省专班主动上门与中国船舶、东方电机、中集集团等央企对接,中广核等央企在皖北地区新签约、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147.4亿元;发挥省属企业支柱作用,省属企业在皖北地区完成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12.2%。推动亳州市成立长三角(亳州)氢能产业示范园、宿州市建设零碳产业园项目。强化项目招引,在上海、深圳、蚌埠、合肥、淮南等地举办7场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专场推介会、博览会和投资峰会,共邀请国内外1200余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参会,皖北各市县负责同志进行重点推介,共签约皖北地区投资项目42个,总投资额544.9亿元。省专班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会见英国科尔康、特雷克斯、上海氢田等45余批次新能源企业,形成皖北意向投资项目13个,拟投资额超10亿元。基金赋能,通过母基金管理方遴选引入项目55个。与此同时,加快金融支撑,推动普洛斯碳中和(宿州)、泰越新能源(亳州)、信新创能(滁州)等子基金过会,总投资25亿元。储备蚌埠1支子基金,总投资10亿元;通过立项评审的子基金15支,投资额235亿元,储备项目225个,总投资额154.4亿元。与9家战略银行合作,2024年1-9月份,向皖北新能源企业提供授信1752.5亿元,发放贷款605.6亿元。建立工作会商、项目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按季度监测调度项目招引落地情况。指导皖北各市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定期调度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建设情况,精准提供要素服务保障。健全专班专员服务机制,向皖北地市推送投资线索280条、与市县联合招商75次。建立受理台账,解决问题12项,构建保障有力的支持促进机制,第一时间响应,顶格协调解决。中建材玻璃研究总院超白压延玻璃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势头强劲——
2024年,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现有“四上”新材料企业1953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3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5家,拥有中建材玻璃院、丰原集团、昊源化工、佳力奇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国家及省级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91个。拥有全国唯一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自主研制了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量产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秸秆高效制糖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突破秸秆生产乳酸、聚乳酸技术壁垒,乳酸光学纯度、聚乳酸聚合分子量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阜阳欣奕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动TFT-LCD显示用高端光刻胶国产化替代,显示光刻胶出货实绩居全国前列。产业载体优质多元。拥有44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3个省级化工园区,建成蚌埠硅基新材料、淮北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新材料、淮北先进高分子材料等3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与沪苏浙合作共建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要素资源保障有力。“十四五”期间,有效用能空间为605万吨(标煤)。开发区可开发面积200平方公里,化工园区可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铁矿累计查明储量23.9亿吨,煤矿累计查明储量337.4 亿吨。拥有全国唯一“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探明优质石英砂储量100亿吨,储量、品质居全国之首。硕果累累——
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省级明确重点发展5大产业集群、17个细分产业赛道,皖北八市也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2024年,皖北五大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同比增长22.7%。全省新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累计建设452个,其中皖北八市累计认定229个;皖北地区新增“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品牌16个、产品品牌90个。省绿色食品产业专班及办公室、皖北各市县协同联动,深入国资央企、知名民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广泛开展“双招双引”。中农吉牧、大林食品、人良生物、雄特牧业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投资皖北。2024年全年,皖北八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568个,总投资3082.7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92%、59.57%。目前,皖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33家,相关企业已成为集群建设的主力军。成功举办“投资安徽行”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肉牛产业”专题推介活动,签约肉牛项目8个、签约金额85.1亿元,洽谈项目15个、意向金额38.4亿元。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二十一届农交会,以主宾省身份参展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推介皖北尖端农业科技和高端农产品;在西雅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深圳)设置安徽展馆,全力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合作订单金额约35.6亿元。省领导带队出访吉尔吉斯斯坦、泰国,推动正大集团、沃浦集团等企业加大在皖投资,支持一帆香料、东方果园、丰原集团、海洋羽毛等皖北头部企业“抱团出海”。接待荷兰农业考察团走进皖北,宿州中荷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亳州菲泽集团高端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已签约。全面对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谋划设立安徽绿色食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区。加强与知名跨国公司合作,乐斯福明光新工厂于2024年5月投产。同时,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母基金成功组建;总规模超过15亿元的阜阳、小岗两只子基金成功设立,正在对接预厨伴餐、泰德康、福居生物等项目。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战略咨询、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等合作。整合全省农业科研力量,邀请许为钢、张洪程、钱前、朱蓓薇等院士作为项目设计师,联合开展47项绿色食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琚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