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长文再论什么是健康!这件事很多人都想错了!关键在于……

文摘   2024-11-06 06:39   北京  

扫码报名前哨大会,抓住AI时代机遇

本期要点: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健康观



1、什么是健康?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一说到健康,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然而,真正的健康远比这复杂得多。

这次日本的长寿考察之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次养老院的参观。这里的员工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负责照顾八九十岁的更老的老人。

在参观的那一两个小时里,我看到那些老人虽然都坐在客厅里,但每个人都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任何语言,就像植物一样,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

日本是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已接近30%,平均预期寿命位列全球第一,约为84岁。或许这一点挺让大家羡慕的,但这次养老院里的这一幕让我突然陷入深思:像这样的健康长寿,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有鉴于此,现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不仅要追求寿命的长度,更要避免那种最后十年躺在病床上、痛苦不堪的长寿,而是要健康地长寿。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的定义。

首先,健康必然不能只是不生病,而是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哈佛大学教授们大力推广的积极心理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标准,叫做SPIRE,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健康。

精神上的健康(Spiritual),指的是有追求,生活有目的。就像一些失能的老人,其实他们的运动能力可能还在,但丧失了运动的欲望,于是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生理上的健康(Physical),这个大家都懂,就是身体上的健康。

智力上的健康(Intellectual),现在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大脑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越来越高发,这是一个重大挑战。

第四个,关系上的健康(Relational),它比养生还要重要,因为人生会遭遇很多挫折,如果有人能够真心地关心你,帮助你面对挫折、接受挑战,你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反之,很多夫妻是彼此的老来伴,社会关系反而相对淡漠,夫妻中的一方去世,另一方很快就会离世,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崩塌了。

最后是情绪上的健康(Emotional),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总之,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身体,而应该全面理解精神、生理、智力、关系和情绪这五个方面的健康。

2、怎样才算健康?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对健康的标准化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标准的身高、体重、体温、心跳、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标,偏离了标准的范围便认为是生病了。

其实生病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从健康状态逐渐偏离、进而陷入自我强化恶性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在健康状态开始偏离时,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调整。

此时,就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判断健康状态的恶化是否无法自我纠正。健康其实是一种自我纠偏的能力,无法纠正时才应该被称为生病,才需要人为干预。

维持健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辅助纠偏,通过外部手段帮助身体恢复;二是恢复并增强人体的自我纠偏能力,让我们自己能够纠正偏差。

很多时候,即使是肿瘤、肝炎等严重疾病,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能够自愈,这并不是因为药物,而是他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了不可思议的纠偏能力。

当前很多疾病的治疗就是要激发和增强人体的自我纠偏能力。细胞免疫疗法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解决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世界第一例接受CAR-T疗法的患者,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她的体内也再没有有检测出癌细胞。

另一方面,既然要纠偏,就得明确什么是正常的状态。

首先,健康是动态的,会随着个人的年龄、环境以及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室温、节气、时间,包括早晚周期、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生理节律。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生病、是否不健康,不能简单地依据某些固定的生理指标,需要看他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生理节律波动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而且,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身的正常范围作为参考。比如,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健康标准显然不能相同,这很容易理解。但人们却往往忽略,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的健康都是独特的,不可一概而论,人体之间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人显然是不合理的。

少数健康人会与大多数健康人有所偏差,甚至可能超过我们通常理解的正常人与病人之间的偏差,你以为他生病了,其实他只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生理节律和正常的健康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健康的个性化,要理解每个人的生理节律,并绘制出他们自己的生理节律曲线基线。

这就需要通过对大量人群的数据分析,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生理曲线应该是怎样的,才能构建起一个人的健康的生理基础曲线,才可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生理节律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然后再看他的自我纠偏能力,来判断偏离的程度是否可以接受,只有当偏离了基础曲线,且无法自我纠偏时,才需要介入治疗。

虽然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古人说的“治未病”,或者在疾病刚刚出现苗头时,就进行早期干预、及时处理,而不会等到已经生病、严重到需要住院或手术时才去治疗。

3、如何才能健康?

古人说的“治未病”是一种理想,但从未真正实现过。因为,“治未病”需要实时检测的“仪表盘”。开车时不担心车会出问题,因为仪表盘会随时告诉你车辆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故障提示,你会提前知道并停车,从而避免重大事故。

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超越百岁》,我还为它写了序。这本书提出了“医学3.0”的观点,也就是每个人都要能实时了解并掌控自己的健康。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进一步的问题,那就是健康其实是具有时代特色的。

现在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以及传感器的进步,让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健康状态,从而更早地发现问题、干预问题,实现真正的“治未病”。

不过,是不是实时监测健康状态就够了?实时了解只是第一步,你还需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健康维护方式也具有时代特色。

西方有个“蓝区”的概念,指的是全球范围的那些长寿之乡。这些地方的人们多年来都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说明长寿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这些地方的人能长寿,往往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地方,清心寡欲,接近自然。欲望少,自然行为就符合健康长寿的需求。

人的身体经过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制。传统健康观念注重修身养性,关注我们的生理健康。

但在现代社会,这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让现代人回到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实生活中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各种娱乐、营销以及宣传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的情绪,操纵我们的行为,那该怎么办呢?

随着对人类的深入了解,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利用心理手段,为现代人打造一个都市版的“蓝区”。不通过消极避世,而是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法解决现代问题。

生活在偏远的地方,确实相对容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城市里,人们或许身体运动强度不够,需要保持锻炼,但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导致想去锻炼却难以坚持,因为锻炼身体是反人性的,需要对抗我们生理上的懒惰。

然而,如果有个值得信任的、有众多专业人士为之背书的人工智能专家,情况就会大不同。我们可以利用心理的懒惰去对抗生理的懒惰,不用思考,听从专家的建议行事就好。

而且,此时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个性化的,不是泛泛而谈,为每个人提供适用的健康解决方案。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实现专家级、个性化、持续和普惠的智能服务。

最后,我们还认为,退休可能是影响长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实际上经历了一场认知的巨变。随着对于社会协作要求的提高,要求我们关注认知健康,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以及组织不同特征的人共同面对挑战的能力,甚至还有人与机器的协同能力,这些都应该被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与社会连接越紧密,我们就越长寿。

以前,人们因为已经为社会做出了足够的贡献,到一定年龄不再适应工作,就可以退休,社会会支付其退休金,自己不用再为了薪水而工作。但退休往往也意味着人和社会的脱离,反而不利于人的健康。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普遍出现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未来,退休的概念可能会逐渐淡化。也就是说,虽然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退休金或薪水,但不用立刻停止工作,还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因为,我们应该摒弃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和潜力。未来将是老中青和人机混合组队解决挑战的时代,老年人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适合做的事情。只要在自己的年龄段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适合的事情,就永远不需要退休。老年人经验丰富,年轻人创造力强,中年人执行力强。

同时,人与机器的组合也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现实中的挑战。人负责开创性的工作,机器负责重复性的工作。那么老年人精力和体力不足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论体力,人比不过机器;论智力,人比不过人工智能;但论经验,论鉴别力和鉴赏力,老人具有先天的优势,也就能为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

4、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

我们想强调的是,时代在变,技术在变,我们的健康观念当然也需要变。

从注重疾病转向注重健康,从关注病人转向关注个体差异,从关注精准的生理指标转向关注生理节律,从关注身体局部问题到关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等整个系统。

正是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持,我们才有机会实现这样的转变。

未来的世界是系统论的而非还原论的,我们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能力来支持这一转变。现在,新的健康观念才刚刚起步,亟需不断积累大量数据,重新构建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认知。

当然,也正因为我们正站在技术的新起点上,所以观念的革新至关重要,必须抛弃工业革命时代的僵化认知,理解并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才是未来社会应该提供的健康系统。

工业革命带来了医学2.0时代,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逐渐都被攻克,并且规模化生产方式使得药物和疫苗的价格不断降低并能在全社会得以普及,因此人类的寿命大幅延长。

智能革命正在引领我们进入医学3.0时代,即个性化的关注健康。而且,由于人工智能将实现专家级、个性化服务的规模化提供,所以这种健康服务将是普惠性的,将成为未来全社会的公共福利,让健康长寿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权利,不仅拥有生命的长度,还会拥有生命的质量。

我在之前的要闻评论文章里也提到过,我在重新创业,做智能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希望有相同信念、有能力、有资源的你和我们联系,我们一起共创未来。


最后,做个预告,有关AI浪潮下的服务规模化,我也会在11月9日的前哨大会上进行深入解读。

这次的主题是“历史的韵脚,AI革命的未来预测”我将带你看懂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感兴趣的朋友,请扫码报名。11月9日下午2点,我们不见不散!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推荐阅读:

王煜全独家观点:重新定义健康!

王煜全创业宣言:让每个人拥有健康长寿!

2024,像极了1929?万字长文,前哨大会2023回顾

【科技特训营】看懂科技产业,离不开长期观察。线上书院模式,与王老师深度链接!为未来五年做好准备,先人一步,看清未来!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先人一步,看清未来

↓¥399,掌握王煜全AI产业预测精华(iOS用户请在电脑端打开)

↓点击加入学会用AI为你工作(iOS用户请在电脑端打开)

↓全球消费电子展,王煜全与你现场看未来(扫码加入)

此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份清单

“全球十大AI领域独角兽”



全球风口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前哨科技特训营主理人王煜全的自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