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未来纯电、混动、燃油将三分天下

财富   2024-09-27 10:07   北京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网易财经智库
编辑|杨倩 主编|杨泽宇

网易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独家对话智库头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各个领域 KOL,解读时下热议的财经和社会问题。

NO.051  对话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首席分析师刘乐

60S要点速读: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从销量的角度来说,不考虑其他影响,乘用车整个销量的增速是一个顺周期的数字,和GDP的增速的变动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比如这个季度比上个季度GDP多增了1%,那么汽车销量增速大概会多增4%-5%的水平。

2、有行业内专家预判,未来会是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三分之一纯电,三分之一混动,混动里面包含增程,还有三分之一是燃油,并且会进入一个相对的稳态。

正文:

0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根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176.5万辆,同比下降6.8%,这是不是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这个话题其实有标准答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从销量的角度来说,汽车行业销量的增速是一个顺周期的数字,也就是和GDP增速的变化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比如这个季度比上个季度GDP多增长1%,不考虑其他影响,那么汽车销量增速大概会多增长4%-5%。
汽车的降价和销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正常的产品降了价,量会提升,但是汽车是一个单价特别高、消费频度不高的产品,没人会一台又一台地接连买汽车。所以,汽车的消费弹性在短期来看和快消品一样,一降价立刻把量提上来,但从拉长时间来看,其实量是不会变的,只不过是把未来想消费的量放到了当前来消费,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短期价格弹性很高,长期基本上没有什么价格弹性。
最近有一些合资和燃油车车企直接宣布退出价格竞争,核心原因也是车企已经感受到:即使跟进价格竞争降价,可能带来一点销量,但后续没有太大作用,所以干脆就不降价了。
排名靠前的车企是在做一种博弈,“我降了价,把别的车企市场份额抢到手里来”。但对于行业宏观整体来讲,最终会是一个偏零和竞争的方式,整体对大家还是不利的,所以近期都在讲价格战要终结的问题。
汽车是一个规模经济很强的产业,如果车企在降价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量打得很大,那么规模经济能够把成本平摊,是能弥补降价带来的利润下行的。还有一些车企在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方面用了很多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车企降价,尤其是领先降价的车企对自己的成本做了很好的管理,再加上规模效应,实际上它的利润可能没有受到这么大的冲击。但被动跟随降价的车企,没有能力在供应链和成本管理上做好,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亏损。

02

未来纯电、混动、燃油三分天下

从7月份乘联会的数看,国内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零售端渗透率为51.1%,超过50%。从1-5月销量看分价格段渗透率,5万以下的渗透率是最高的,基本达到80%,而且都是纯电的。30万到40万的区间,渗透率基本上接近50%。渗透率低一点的在10-15万和15-20万之间,分别是百分之三十几和百分之二十几,这两个价格区间是消费者最庞大的群体,大概占乘用车50%,接下来增量比较多的领域,应该是在这个领域去做电动化。
新能源普及最好的地方就是北欧,而且他们也是最早把补贴撤出去的国家。北欧现在普遍的渗透率是60%-70%。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可能是深圳,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2.6%。
有行业内专家预判,未来会是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三分之一纯电,三分之一混动,混动里面包含增程,还有三分之一是燃油,并且会进入一个相对的稳态。
我们过去看到新能源车的增速时快时慢,毕竟人类社会有很多干扰因素、外生因素影响,自发的力还是推动它快速增长的。但从渗透率达到50%之后,这种自发的力可能会减小,自然增速就变慢。今年年度的渗透率应该到不了50%,基本上明年的年度渗透率肯定要超过50%。

0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详解

智能车和新能源车虽然是两个东西,但它们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新能源车更环保,能源结构更符合能源战略要求;但对消费者来说,如果不考虑这些,新能源车没有什么边际新增价值。
2014年开始,新能源车对私市场才有了明显的起色,为什么卖得好呢?因为特斯拉进来以后,把智能化的东西带到车里,把新能源车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差异化产品。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化一直都在赋能,前半场的赋能更多体现在座舱层面的丰富;个性化水平的提高;空间合理性提升:原来发动机变速箱系统很大,现在电池越做越小,平铺在车底,所以车里有更多空间腾出来,车子变得更舒适。
再往后,自动驾驶到今天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不管是所谓的L2+、L3,还是辅助驾驶,都能够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局部区域的NOA(导航辅助驾驶,Navigate on Autopilo,简称NOA)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驾驶体验。
分析新能源车的产业链时,同样可以从电动和智能两个角度。比如新能源车的上游,按关键重要零部件来说就是各种锂矿,各种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如果把汽车电子考虑进来,上游还有芯片、工业半导体。对车外壳来说,更多的就是钢和铝,像铝代钢的发展也很快,整个材料层面轻量化,需要铝的材料用得更多,这里面对应的是一批轻量化材料公司,做各种铝合金件的。
中游的是大的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还有座椅、车灯、底盘件,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普通,但仍处于生机勃发的发展状态,轮胎最近也是比较火热的领域。最后就是整车,再后面是销售环节-各种4S店,再往后是充电桩等后服务领域。
按智能化又可以划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这三个大的方向。感知层核心的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还有超声波雷达,它的探测距离可能没那么远,清晰度也没那么好,但可以补盲,价格最便宜,还有一些车载摄像头,这就构成了感知层。
中间是决策层,域控制器、算法都集中在这,包括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和智能驾驶的域控制器。这两个域控制器现在有融合的趋势,即中央控制系统,但目前大多数还是分开的。
智能驾驶的域控制器,其实背后的核心还是芯片的问题。智驾芯片方面,英伟达做得最好,但也最贵。国产芯片商,地平线、黑芝麻这些都在做,发展思路上有的从大众化车型往上攻,也有开始就集中精力去攻高算力的。整体也是一个国产化的过程。智舱的芯片和手机芯片很像,高通的最好。因为不涉及到那么高的安全性,所以壁垒相对低一点,所以目前市场上做智舱域控的就很多。智驾方面更简单的辅助驾驶的控制器会做一体机,基本上是会把感知层的小东西、摄像头都做成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小的运算器帮助你去做辅助驾驶,这个相对便宜一点。
再就是所谓的执行层,其实就是负责底盘下面运动的东西,有一个“XYZ”的说法。X轴方向就是直线运动、刹车这一套线控制动;Y轴是线控转向,控制转向不转向;还有一个Z轴,空气悬架就是属于这个领域的,因为空气悬架涉及到主要是舒适性的问题,所以它发展得最快。线控制动涉及到的是制动,涉及到安全性,但是它发展的相对比空气悬架要更慢一点,比转向要更快一点。最慢的就是转向,这是你开车过程中经常要用,最关系安全性的东西。
目前,所有的汽车产业链无论哪个环节都非常卷。例如,激光雷达领域,前两年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高科技领域,这两年激光雷达已经把30万甚至25万以上的车能覆盖的都覆盖了。现在激光雷达正向25万以下的车渗透,方法就是降价,所以现在也在卷价格。

04

由赛道投资向竞争优势投资转型

从格局来看,我们没办法说哪个赛道一定更优,赛道投资更适合成长期的产业。比如说在渗透率刚过10%、未来往50%去扩展的阶段,现在渗透率接近50%,每个环节都竞争激烈,所以最后只能去找竞争格局更好的环节投资。竞争优势怎么看呢?还是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来看,产业生命周期曲线走到50%渗透率的时候,就是从成长的中前期向中后期转,成长期走完了就是震荡期和成熟期,之后企业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快摸到天花板了,所以这时候就要在原有产业曲线上提升竞争力和开拓新曲线。
在原有曲线的扩大空间,大概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出海。不光是汽车产业,实际上各个产业,包括海外产业也会往中国卖、往非洲卖;第二是会出现并购。回顾中国汽车的历史,上一波燃油车的快速发展是通过合资车来实现的,但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仍然精力了提升产业集中度的过程;第三是构建品牌或者说成本的壁垒。回溯到价值投资上,品牌和成本是真护城河的一种,渗透率到了50%,消费者在选择上也会更倾向于有品牌支撑的企业。
开发新的曲线方面,自动驾驶其实算是新曲线的一种,因为一旦自动驾驶普及之后,车的用法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它可能刚开始我们是从萝卜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慢慢地,你会发现,人们买私家车的愿望会降低,因为满大街都是自动驾驶车辆,随用随叫就可以。整个用车的模式和方式可能都会发生大的变革。

05

传统豪华车为什么不香了?

所谓豪华车不香了,其实是指传统豪华车,是因为我们自主品牌卷技术、卷品牌卷出来的。在技术层面上,当前是技术活跃度比较高的阶段,自主品牌车把整个全系平台的新能源车做好之后,车内空间变大,装了一堆智舱的东西,过去用的价格高的名牌音响换成国产,国产化替代白牌音响,使用效果一样,整个车感觉又舒适又高端。
再去对比传统豪华车,它仅仅是由豪华品牌支撑起来的。跟老品牌相比,消费者有他自己的选择逻辑。
在文化层面上,有车企的努力在里面,背后也有民族自信增加,以及国货潮流、中华文化的认可度更高的时代背景因素。
技术和品牌双重叠加,两相对比下来,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产新势力的高端车,传统豪华就有点不香了。

END-
【往期推荐】

关注我 看最有态度的财经言论

- 商务合作 -
WeChat:yqhh351488
Email:cehuazu2016@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网易财经智库
网易旗下专业财经智库,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