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麦众承
作者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王志敏
—
我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河北吴桥县建立了作物节水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常年除了完成教学和实验室任务,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地头研发和推广技术,并到各地调查苗情,接触的品种和生产问题较多,长期习惯于把学习心得、工作思考和田间观察等记录下来,已积累了大量笔记。本想在退休后把笔记内容好好整理,供团队人员参考,但发现有“一麦众承”这样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便考虑提前做一些整理,把部分可以公开的笔记内容与大家分享,也许对青年科技人员有所裨益。本次整理的是有关品种笔记的第一部分,由于是零散临时的笔记组合,可能有前后矛盾或不正确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何谓育种?简而言之,通常的育种就是在不断求解1×1>1的过程,即将两个不同亲本杂交,通过基因重组互作产生新的杂种或从后代选出新的品种,使新的杂种或品种在产量等目标性状上超过亲本或对照。不同基因重组互作产生的新品种是一个新的复杂系统,“>1”的性状则是该复杂系统“涌现”( emergence)特征。尽管对复杂系统“涌现”的规律和机制仍不很清楚,但新品种复杂性和涌现性的形成一定是生物自组织与自然和人工协同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栽培强调的是“集成”,即把多学科知识和技术集成为一个栽培体系并在农田应用,以实现农业多目标高水平产出。育种强调的是“聚合”,即把多目标优良性状聚集到一个品种中并组合到栽培体系中去推广,以实现遗传增益的最大化。集成也好,聚合也罢,都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品种是栽培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就一般而言,育种的目标应服从或服务于栽培的目标。什么是栽培的目标?概言之,即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美好”。高产者,提高产量、保障供给也;优质者,改善品质、强化功能也;高效者,减少投入、提高效益也;生态者,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也;安全者,产品安全、抗逆持续也;美好者,景观美化、“天-地-人-禾”和谐共荣也。现代栽培是多功能的,需要适应和逐步满足“生产、生态、生活、生命”多功能多层次需求,已不仅仅是生产,尽管生产产品仍是主要功能。栽培系统既是生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服务系统,栽培系统演进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多功能发展和多目标协调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种更新发挥着重要作用。育种总的目标要契合栽培的目标,育种过程也在不断追求多目标协同。但是应看到,品种是栽培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但不能指望一个品种能融入全部的目标性状且均为理想状态,不断改良主需求或特殊需求性状,并形成优势特色,同时争取较多必要性状的适合度及适应性,乃是育种的基本策略。毕竟,农业系统多功能多目标的要求最终是由综合的栽培体系去实现和达成的。
3、从国际研究动向看,“可持续集约化”(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似乎已成为全球小麦生产发展的共同主导性方向了!在此大方向下,小麦育种和栽培面临的、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挑战性问题是:如何大幅度提高产量水平(增产50-70%),满足未来100亿人口对小麦产品的需求?如何在水氮等低投入下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增产?如何在高产的同时提高籽粒重要营养素(特别是微量营养素)含量,以消除人类“隐性饥饿”?如何提高小麦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多重抗性,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安全高产?培育超级品种、绿色高效品种、营养强化品种、气候智慧型品种等已经成为国际小麦界联合行动了!
4、从社会主体需求看,在品种多目标性状中,产量仍然是第一位的目标性状,也即主体育种的方向将持续遵循“丰产 +”的改良原则,且以不断提升产量潜力为首要任务。何为产量潜力?过去,总以为“产量潜力” (Yield Potential) 和“潜在产量” (Potential Yield) 是同一概念,近读Evans L T的著作《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 方知两者之不同。所谓“产量潜力”是针对品种而言的,是指“一个品种当它生长在它所适应的环境中,营养和水分不受限制,且病虫草害、倒伏和其它胁迫因子被有效控制的条件下所具有的产量”。而“潜在产量”是针对生态区域而言的,是指由区域光温资源所决定的某种作物最高理论产量。显然,潜在产量是理论上的产量最高限,而区域内品种产量潜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在不断提升中不断趋近潜在产量。品种产量潜力的表现,是遗传潜力与栽培技术及环境互作的结果,区域内某品种的高产纪录可以作为该品种在当时技术与环境条件下的可达到的产量潜力。
5、我国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已经达到什么水平了?看看我国主产区小麦高产纪录:2009年山东首创小麦亩产789公斤,2014年河南首报亩产820公斤,2016年山东再报亩产828公斤,此后,800公斤以上的高产便不断涌现了,且高产纪录水平逐年攀升,直到突破900公斤。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新疆等多省份、多位点、多品种持续出现亩产800公斤以上高产田。2022年更报道有多个亩产大幅超过900公斤的示范田甚至是示范区。这些产量纪录说明了什么?我曾专门咨询请教过一位小麦育种大家:“亩产800多公斤纪录已多地出现,是否已说明我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跃上800-900公斤台阶了”?老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取得很大进展,各地培育了一批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中已可稳定达到700公斤以上水平了”。
6、近日看到美国著名作物生理学家Sinclair TR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Agronomic UFOs”,他把农业上出现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产量奇迹称之为农学“UFO”(Unconfirmed field observations,不明田间事件或不明农田现象)。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人熟知的“农田放卫星”。面对逐年“竞升”的小麦高产纪录(可能很快就会出现亩产超1000公斤的产量了),学界和社会上有许多议论,网上也常能看到品种营销者夸张性的宣传视频和农民小哥的不同声音。根据我的了解(我也参加过某些纪录的测产),大部分高产典型还是可信的!我认为,现时代似乎也已没有放卫星的社会条件了。但不能不说的情况是,许多高产纪录只有报道的产量新闻,却没有实产田块产量构成因素的真实数据,有的宣传中虽有其数据,但其数据与产量是不相吻合的,或根据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分析是不太可信的!人们不知道高产纪录田品种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指标信息,也不知道采取了什么样的关键性创高产技术,更不知道同一品种高产纪录田与邻近一般生产田主要差距在哪里。由于这些“没有”和“不知道”,人们自然就有理由怀疑那些纪录的异常高产是否就属于农田UFO?
7、作为栽培生理研究者,我们已深深感到愧疚和不安:育种已远远地走在我们研究的前面了!高产典型本应是由栽培专家来指导创立,但现实是,许多高产纪录是由育种者与公司联合创造的!多年多地的小麦高产已达亩产800公斤以上了,可是,我们高产栽培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亩产600公斤左右的水平上。具有800-900公斤产量潜力的品种具有什么样的株群结构、生育特性、资源利用及产品形成规律?从亩产600公斤到亩产800多公斤,其群体性能是如何演变的?其多出的200公斤产量物质是从哪里来的?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环境条件?超高产的栽培途径与组合技术是什么?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系统的跟踪性、解释性研究,更没有对未来产量进一步突破的前瞻性、超越性研究。
8、看看国外的研究吧!围绕突破产量限制、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新世纪以来,国际上的研究可谓风生水起、持续火热。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很早就组建了“小麦产量研究联盟”(Wheat Yield Consortium,2008);几个主要国家倡议发起了“小麦改良计划”(The Wheat Initiative,2011);进而,多国联合开展了“国际小麦产量研究伙伴行动”(International Wheat Yield Partnership ,IWYP 2014)。英国已实施“小麦20:20计划”(2012),目标是在20年内使小麦产量潜力达到20吨/公项。虽然未全面了解这些研究的进展情况,但从相关介绍及发表的部分文献看,似乎感觉针对产量潜力如何提高的问题及方案理论分析较多,且多为老生常谈的理念路径,并未形成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可指导、可实践的策略(CIMMYT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也未有重大超级品种或模式品种出现。
9、汇整国内外有关研究信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的理论途径暂可概括为:综合强化源库系统性能,实现源-库高强度协调。为此,已形成的基本思路是:(1)以提高生物产量为重点,同时稳定或提高收获指数;(2)以提高叶-穗光合效率为重点,优化协调株群结构和根-冠关系;(3)以提高穗粒重为重点,高水平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平衡穗-茎矛盾,稳固增强抗倒性;(4)在足够的库容量基础上,优化生育进程,着力提高花后物质积累。这些思路的新意何在?有无可行性仍值得探讨。提高小麦产量潜力的实践途径似乎可概括为:
10、(2013年05月12日)看到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培育出一种新型“超级小麦”,可让产量增加30%以上。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异花授粉和种子胚胎移植技术,把现代小麦与远古野草杂交,培育出超高产抗逆新品种。这则报道含有一些重要信息,但超级品种长成什么样?是否有如此报道的超级性能呢?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其实质内容。
11、系统地读完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徐风先生1985年发表于《安徽农学院学报》上的长篇论文:“小麦品种源库生态规律的研究...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并深为震憾:这是一篇多么重要的论文啊!凝聚了老先生多年的心血,怎么默默无闻没有引起小麦学界重视呢(可能是发表的刋物少有人查阅的原因)?我把其论文摘要显示如下:
文章提出的源库结构型、源库生态型及源库生理生态协调育种比国外学者早了若干年!且其许多思想今天读来仍有重要新意和指导意义!这项工作也很有必要继续推进,例如,将我国广阔复杂的小麦产区仅划分为C和O两个源库生态区,似乎过大过粗了,O型生态区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主产区,而区内各地品种与生态环境是有很大不同的;C型区跨度似乎太大,其东、西、南、北区位差异也是很大,均可以增加分区数或进行2级分区;同时,以光温条件为主要分区依据也有较大局限,各地降水分布及供水条件不同对品种源库性状的表现会有很大影响,也需要考虑;另外,从区域尺度上分析探究气候变化对品种源库系统演变影响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趋向也是很有应用价值的。
12、当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品种改良(绿色革命)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依赖收获指数的增加,未来进一步提高产量将主要依靠生物产量的增加。对此,需要结合我国小麦情况辩证分析。小麦收获指数理论上可达0.62(可记为0.618),许多国家高产小麦品种的收获指数已达0.5或更高,但我国大多数冬小麦品种高产田的收获指数尚未达到这个水平,汇整各地亩产600公斤左右的高产田收获指数,多为0.40-0.44,很少有超过0.45。冬小麦收获指数也普遍低于高产水稻和玉米(均可达0.47-0.55)。为什么我国小麦的收获指数偏低?原因可能是:我国冬小麦生育期长,但开花-成熟的产量形成期却很短(35天左右,不及水稻和玉米);后期处于高温干旱环境,不仅呼吸量大,而且叶片易早衰,难以像高产水稻和玉米那样持绿成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比常规水稻和玉米高,其合成耗能也较多,后期要求叶片氮素较多较快转移,也相对限制了光合生产。小麦花后积累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一般只有35%-40%,明显低于水稻(40%-45%)和玉米(50%)。但随着气候变化(生育后期平均温度趋降)和品种适应性改良、管理技术进步,提高小麦收获指数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提高收获指数的增产途径也是资源高效的途径(增加生物产量则需要增加水肥等资源投入)。协同增加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可能是我国冬小麦品种增产增效协同改良的方向。过去收获指数的增加主要通过茎秆的矮化,提高了花前同化物向穗的分配,并通过品种与技术互作改善了花后物质生产;未来既要增加生物产量又要增加收获指数,重点将是依靠进一步增加花后物质积累,提高花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同时,花前在稳定矮秆的基础上,需要考虑适度减小单茎叶面积,改良叶质量,提高穗/叶比(穗重/叶重)、粒/叶比(粒数/叶面积)。通常,上部叶片大小与穗型大小存在相关性,但小叶重穗或穗/叶比高的基因型也是存在的,应注意寻找和创造这样的材料。
13、为了提高生物产量,学界把关注点集中于作物光合作用的改良,希望在不同层次上改良光合系统结构、机能与效率。如何提高小麦光合生产能力?一些学者提出了研究清单或调控路线图。虽然基础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但实践改良未见重要突破。从高产育种现实看,能有效提高光合供源性能的仍主要是两方面性状(除叶面积外):一是空间性状,即株形结构,且主要是叶片直立性状,对群体光能利用有直接影响,这在小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济麦22和马兰1号等品种的叶片构型和相对较直立分布是产量因素协调高产的重要基础。曾有学者认为,旗叶花后完全下垂也是高光效性状,对此需要进一步观察与研究。二是时间性状,即叶片功能持续期,主要是花后叶片“持绿性”(Stay green),这也是被育种和栽培实践反复证明是高产的重要性状。这一性状在水稻和玉米高产品种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小麦有其不同的特点(如:籽粒高蛋白对叶片氮素运转有较高需求),植株的“落黄性”可能是比叶片“持绿性”更为准确和更为适宜的功能性指标。多年前,为了探索小麦超高产途径,我和王树安老师曾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麦收三段腰”(农谚)好,还是“麦收两段腰”(穗黄而冠层叶皆持绿)更好?后来的实践证明,“麦收两段腰”是可以创造的,但并不是更高产的性状,当然也更不是高效的性状。小麦亩产800公斤以上品种叶片功能持续性特征尚有待明确的研究。
许多关于光合代谢改良的设想是否有实用意义尚难以评判。值得注意的是,非叶器官光合性能的改良和利用可能是未来产量潜力改良、特别是逆境下产量改良的重要突破点!CIMMYT已经把穗光合能力列为新品种选育的突出指标。我们对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进行了长达10多年研究,对其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形成似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已故的中国农业大学水稻专家廉平湖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水稻主产区广泛宣讲水稻高产的“三个90%”理论,即:水稻产量90%以上来自于“空间营养”...光合作用;高产水稻产量90%以上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高产水稻产量物质90%左右来自于上部4片叶的光合作用。进而提出,水稻高产栽培应控制群体数量,提高群体质量;控制前期营养体,提高抽穗后物质积累;一切高产措施都必须有利于改善抽穗后上部叶片光合性能。这一理论成为后来水稻“稀少平”栽培法和“群体质量”栽培的重要基础。然而,观察小麦的产量形成,似乎表现出两个“80%”特点,即:高产小麦产量80%左右来自于开花后物质积累;高产小麦花后积累的物质80%左右来自于旗叶及旗叶以上器官(穗和穗下节间)的光合作用。特别是穗器官具有明显的光合抗逆优势:直立分布于群体上层,光-气环境好;具有“类C4”光合机制,能把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新固定,具有高光效潜力;水势稳定,耐旱耐热,不易早衰;光合产物能就近输入籽粒中;逆境下对产量有较大贡献。穗光合对产量的贡献可达20-45%(因品种和环境而有差异)。我们在河北研发和大面积推广的的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原理之一,就是在稳定叶片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穗、茎、鞘等非叶器官的光合耐逆机能。依此,通过高密度栽培和减灌调亏,控叶增穗,扩大冠层非叶光合面积,同时增加根层种子根数目,形成一个高光效高水效强抗逆的群体结构,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节水抗逆品种的筛选也要重视非叶光合器官结构与功能的表现特征。
14、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华北地区要稳定创造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小麦高产,没有足够多的穗数是不成的,多穗是高产稳产的前提。高产超高产的穗数水平虽因地、因种、因技而有不同,但从近年出现的高额丰产田或纪录田看,适宜的亩穗数水平多在46-55万穗水平。然而,查看主要高产品种的审定报告,这些创高产品种区试亩穗数只有40万左右,极少有超过44万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同样适宜播期下实际生产田的基本苗数常常要多于区试田的基本苗。为了达到适宜高产的穗数水平,理论上可因地采取:(1)少苗多蘖,依靠分蘖成穗的途径;(2)多苗少蘖,依靠主茎成穗的途径;(3)主茎和分蘖兼顾的中间型途径。但从现实生产看,不论南北,农户的播种量均普遍较高,这既是为了高产,也是为了应变防灾。如今,经典的精播高产栽培方式(亩基本苗6-9万)已很少有应用了。而从长远的节水高效栽培需求和适应夏玉米机械粒收的需要看,北方各地冬小麦晚播和超晚播可能逐渐成为常态,“大播量”也将随之成为小麦栽培的常规。在现实背景和未来趋势下,我们的品种如何适应?品种的区试条件是否有必要调整?我们对理想品种的穗蘖结构是否要有新的认识?这些问题有必要去思考。
15、在保证适宜和足够穗数的前提下,产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穗粒重的不断增长。提高穗粒重是以增加穗粒数为主?还是以增加粒重为主?似可认为,在北方冬麦区为了协调产量三因素关系,协调高产、高效和抗逆的矛盾,除了局部地区可努力争取适当较多的穗粒数外,大多数地区的品种均不宜追求穗粒数的较大增加。大穗或超大穗品种之所以难以应用,是因为:(1)大穗与多穗的矛盾。大穗型品种主茎优势过强,叶片往往大而披散,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上不去;而增加基本苗扩大群体,大穗优势又不能发挥,且易使群体恶化。(2)大穗与粒重的矛盾。大穗品种往往开花较迟,晚熟易遭高温胁迫,往往灌浆不饱;穗粒数多,弱势粒增多。这些都会使平均千粒重受到严重限制。(3)大穗与抗旱节水的矛盾。大穗品种抗旱耐热性较差,大穗的形成需要较多的肥水投入,这不利于节水高效栽培。(4)黄淮北部和北部冬麦区一般没有超大穗品种穗粒数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温水条件。故认为,北方多数地区的品种改良和超高产实践,可能应以“多穗数+中穗型+高粒重”的产量结构为较为适宜和适用的攻关目标。
16、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把粒重作为重点调控对象,粒重的提升有潜力、有可能、有突出的增产作用。多年的生产实践及观察表明,在我国主产区小麦粒重有很大的可调性,对产量变化有显著影响,哪一年粒重高哪一年往往是高产年份。我让学生汇整了我国各麦区20年来审定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数据,显示北方冬麦区随品种释放年份的变化,千粒重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近年来在我承担的育种攻关品种生产试验中,发现在黄淮北部偏北地区的环境下大部分品种的千粒重都能表现出43-50克水平(有的高于50克)。这改变了我过去对品种千粒重改良的认识。国外的研究多认为,绿色革命改良品种增加了穗粒数,受穗粒数与粒重负相关制约,品种千粒重并没有明显改良,部分国家甚至还有下降的倾向。然而,我国的情况显然与此不同。我国北方主产区小麦千粒重为何能够增长?其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除了遗传潜力和抗逆性改良的机制外,环境和栽培的变化对品种粒重潜力的表达可能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首先是气候的变化。根据有关研究,气候变化在我国小麦生长季的表现是秋冬季平均温度增加,春季温度也有增加但起伏波动加大,而花后至成熟期平均温度则呈现下降趋势,极端高温和严重干热风天气减少,这样的气候变化促使开花期略有提前,灌浆期得以延长,籽粒生长过程温度环境改善,有利于粒重增加。其次是地力的良化。由于长期秸秆还田和养分投入,主产区麦田有机质含量和其它肥力水平已有较大提升。第三是管理的强化。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行后期“一喷三防”,增加磷酸二氢钾的应用等,为抗逆防灾、促进灌浆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水肥一体化的逐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防衰增重将有更为有效的实施技术。小麦潜力的提升需要增强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也需要增加籽粒库能力,而天-地环境变化和栽培技术优化也为源库性能改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持续改良粒重性状具有战略意义。
17、如何改良千粒重?粒重决定于后期的“源、流、库、耗”,是基因-环境-管理互作的结果。从籽粒性状来看,粒重决定于籽粒库容和库容充实度。籽粒潜在库容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花前子房形态形成和花后籽粒形态形成两个阶段(主要时段从花前12天到花后12天)。我们常常观察到,品种籽粒体积大小与花期子房大小有直接的可观测的关联性,甚至小花外稃的大小也能与籽粒大小建立一定的关系。这是否说明,在正常条件下籽粒潜在库容似乎可能在花前就基本确定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对籽粒性状的选择和调控就应该前移!库容充实度决定于灌浆速率和持续期,华北冬麦区灌浆持续期较短,灌浆速率是最重要的指标,而且在花后8-20天内快速形成高强度灌浆优势尤为重要,对此,在品种选择时应高度重视!随着气候变化,近年观察到籽粒生长持续期似乎也有延长的趋势,也必须考虑品种如何去适应和利用。千粒重是粒群的平均性状,粒群的均匀度对千粒重有重要影响,且粒群的均匀性可最终反映品种穗群的整齐性和强弱势粒的均衡性,因而是品种选择的重要性状。
18、华北缺水区在足墒播种基础上,春季灌溉模式对小麦源库关系有很大影响,栽培上需要依此选择合适的品种类型。(1)春浇2水即拔节水和开花水已成为常规高产灌溉模式,在此模式下,小麦源库性能可相对较好的表达和协调,容易争取高产,可选用的适宜品种范围较广,品种间产量差异主要决定于品种本身源库潜力。(2)春浇1水一般在拔节期浇水,是节水栽培的主要灌溉模式(节水品种品比试验和区试也以拔节期浇1次水为要求),在此模式下,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能得到基本保证,即“库”一般不是产量的主限因子,但花后土壤水分亏缺,“源”易成为主要限制,粒重通常较低,产量主要受粒重调节。节水高产栽培的重点应是在保证足够库容量的基础上补偿性强化花后供源,应选择种子根较多、后期根系活性和叶片持绿性好、非叶器官光合功能较强、籽粒灌浆较快的节水型品种。(3)正在推广的贮墒旱作模式,即浇足底墒水生育期内不再浇水,此种模式拔节后上层土壤便处于水分亏缺状态,分蘖极少能成穗或不能成穗,穗数和穗粒数受影响较大,群体库容量不足成为主要限制因子。但粒重却往往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穗粒数少了,弱势小粒少了,粒群主要是由主茎穗的强势粒组成;叶片小了,群体透光性好了,每穗占有的种子根多了,单茎供源大于单穗库容,群体源/库比相对提高了。因此贮墒旱作高产栽培的重点是通过技术补偿性增库并稳源,应增加播种密度,并选择多穗型、穗粒数对干旱较不敏感的品种,同时,集中施好基肥,促进前期根-苗生长和物质积累,后期发挥深层种子根吸水作用和穗层光合功能以稳定粒重。
19、春回大地麦先知,又是一年新苗绿。我们相逢在广阔的田野里,我俯身看着你,你仰头看着我,你看我阳光满面,我看你绿波泛起,心潮与春潮齐涨,我情与你情共浓......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志敏,男,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小麦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作物高产高效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担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发明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和推广贡献奖等奖励10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建立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连续10年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主推技术,建立河北省主推技术3项、技术标准7套,获国家专利12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联系: novosee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