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大医院】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时事   2025-01-24 16:25   山西  


长治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董正军主讲: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

点击回看


冠心病中医治疗
➢气虚血瘀证:胸闷心痛,活动则加重,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兼阴虚者可见心悸烦热,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黄芪、白术、桃仁、红花、水蛭、血竭等;或选用生黄芪、丹参、丹皮、金银花等。兼阴虚者用黄芪、麦冬、石斛、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参芍片等;兼阴虚者用益心舒胶囊、心元胶囊等。
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兼阴虚者用生脉注射液。 
➢心血瘀阻证 胸部刺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红花、桃仁、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 
静脉制剂: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等。 
➢痰瘀内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质暗,舌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半夏、薤白、瓜蒌、陈皮、竹茹、枳实、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丹蒌片、神香苏合丸等。  
➢瘀热互结证 胸部缩窄样疼痛,胸闷,心悸,或伴口干苦,便结,舌暗红或有紫气,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丹参、红花、蒲黄、丹皮、虎杖、何首乌等。 
中成药:银丹心泰滴丸等。
➢胸阳不振,寒凝血瘀证   胸痛、胸闷较剧,遇寒加重,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温阳宣痹、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人参、薤白、瓜蒌、桂枝、细辛、川芎、红花、土鳖虫、檀香、 降香、苏合香等。 
中成药:参桂胶囊、活心丹、冠心苏合香丸等。 
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等。 


针灸及其他疗法
➢体针
心俞、厥阴俞为主穴,配穴为内关、膻中、通里、间使、足三里等。心血瘀阻加膈俞、阴郗;痰瘀痹阻加膻中、丰隆;心阴虚加三阴交、神门、太溪;心阳虚加关元、气海。
➢灸法
适用于心阳不振,寒凝心脉者。可选关元、气海、心俞、厥阴俞。 
➢耳针
主穴为心、皮质下、神门、交感。配穴选用内分泌、肾、胃。埋针或埋王不留行籽。发作时按压刺激以缓解疼痛。 
➢穴位注射
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取双侧内关穴。
➢平衡针针刺胸痛穴 
胸痛穴定位: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快速进针、出针,3秒内完成。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针感:局部酸麻胀。主治胸痹心痛、心悸者。 
➢腹针 
选用薄氏腹针,隔日一次,留针20分钟,连续3次。处方:君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臣穴:水分,商曲(左),中刺;佐穴:气旁(左),气穴(双),中刺。加减:肾虚者,加气旁(双)、关元下。火热偏盛、血压高者,加水道(双)。痰湿偏盛及心悸易惊、心脾两虚者,加大横(双)。 
➢外治法 
以黄芪、苏合香、冰片、丹参等制成贴膏,贴敷于心俞、膻中、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 
以拇指或手掌按揉心俞、膈俞、厥阴俞、内关、间使、三阴交、心前区阿是穴。 


护理调摄 
➢保持大便通畅 
宜注意大便通畅,如大便不通畅者,可用新清宁片、通便灵或麻子仁丸口服;也可用番泻叶或草决明代茶饮。
➢饮食原则 
(1)膳食的合理选择和搭配。 
(2)少食节食,限制膏粱厚味煎炸食物的摄入。 
(3)限盐。 
(4)戒烟限酒。
(5)提倡饮茶。
➢护理
(1)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常备急救药物并介绍服用方法。并按时复诊。
(2)注意调养生活起居以与四时相应,如冬季宜早睡晚起,夏季应晚睡早起,春秋要早睡早起,卧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在气温变化和节气变换时要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外邪内侵。
(3)保持情志舒畅,强调“恬淡虚无”、“怡悦开怀”,避免仇怒、恐惧、激动。
(4)适量的体力锻炼,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以活动后感觉轻松、无心慌气短等症状为度,切忌操之过急及操持重活,以防“劳复”。 
(5)了解急救常识,如发现病情突变时不要惊慌,应就地静卧,及时使用氧气袋及急救用药,并迅速联系救护车。



编辑:薛茜、李汉文

监制:李岩平

总监制:李扬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治综合广播
长治电台,生活服务,及时更新路况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