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语言环境重要,很多人幻想着认识几个外国人或者是短暂的生活在一个外语环境中,就轻松学好外语。然后...
无数留子为大家证明了,学不好的,不仅英语水平下降,连母语都开始断崖式下跌!
出国前,高分通过托福or雅思口语考试的留子们信心满满地准备好了一切,以为自己就是地道英/美音,能像巧克力一般丝滑的沟通,轻松handle语言问题。实际上坐进lecture后,面对一些local同学和阿三同学还是一整个大崩溃状态,直呼要把失去的语言技能还回来~
在中式英语、英/美式英语、也许还有方言等各种语言的作用下,我们的留子们顺利化身成为:
0国语言拥有者!
(source:Weibo)
你也想成为可爱的Toby小朋友吗(bushi
(source:bilibili)
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国学生都对语言环境有种莫名的执着,觉得去到全英文的环境下,我的英语一定会变好,现实却是——不仅英文没变好,母语也开始退化了。
新老留子们更是纷纷表示——
咱就是说现在中文大退步,英语支支吾吾,法语更是比不上幼儿园小孩,整个0国语言拥有者。
正常人:你吃了没?给你做点饭。我:请问您是否已经曾拥有食物?我会制作一些食物给你,我的朋友。
英语没进步,在这认识了东北人,东北话嘎嘎好现在。
一样“让我给你分享我的屏幕”“不能更赞同”
---Let me share my screen with you.
Couldn't agree more.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注定学不好英语,那就中英文一起来!!!
前段时间,有位外国女生在小红书上发帖——由于她跟她的男朋友分手之后感到十分难过,因此想到中国网友这里寻求安慰。咱热心的吃瓜群众们面对这种事情一向是“劝分不劝和(bushi)”的,结果不但暖心鼓励了这位女生,而且还用中国的古话回复到:“You pretty, he ugly, you swan, he frog!(你是天鹅,他是青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随着中式英语在推上被热转,这种蕴含深意又委婉的表达方式变成中式英语的新代名词,“小莎士比亚”也变成了外国人对咱的爱称。
我们这些漂洋过海的“莎士比亚”们在耳濡目染的英文环境中,发现以前学的英语用在生活中实际上过于normal(尴尬,甚至会被别人看作“strong”之后,语言系统彻底崩溃了......
留子们自嘲自己是“0国语言拥有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语言环境真的很重要吗?
大家都知道想要学习一门语言甚至是方言,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好的前提。但是有些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才是语言环境的承载者,需要输入的同时也需要输出。
简而言之,就是传授语言的人没有起到作用,语言只学不说是不行的。
例如在跨国婚姻家庭中,父母分别用自己的母语和孩子说话,那么孩子自然就能习得两种语言,毫不例外。
有些留子们在课后par组时会遇到非常nice又热情的外国同学,也渴望融入他们的圈子,但是聊天时他们语速飞快,还掺杂着很多流行文化,留子们就算听得再认真,都总有那么几个地方听不太明白,更不懂得要如何加入聊天。
出门害怕与外国人沟通怕他们听不懂很尴尬,所以尽量避免交流。
这时候部分同学就会选择退却,转头试图寻找“同病相怜”的中国留子一起玩,就可以顺畅地切换到中文频道,进行无障碍聊天。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语言规范,彼此之间就好像存在着某种“边界”,跨过边界,人们就会不自觉的受到社群语言规范的影响,不由自主的产生心理上的预期和认同。
到了国外,如果是跟一大群不说英语的同学一起社交,只跟中国学生交流,买东西都去唐人街,那么实际上还是处于汉语的边界内。这些留子组成了一个互相支持的,有着自己边界的汉语小社群,那么外语国家这个大边界对留学的影响就微乎其微。
这样确实缓解了留子的焦虑心情,可是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和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的退化成为了必然。
课堂上是怎么讲的呢?
在学校里,北美的教授和同学说得好歹是比较标准的英语,即使有时说得快了不能全听懂,也基本上能理解个百分之八九十,出国前托福/雅思逼出的英语水准勉强够用,给了很多同学一种原地踏步也不是不行的错觉。
课前辛辛苦苦读完了教授布置的几十页reading,却发现同学们一个比一个会扯,抓住阅读材料第一页的第一句话就能说一大堆。自己聚精会神地听着,除去没听清的地方,剩下的内容怎么想都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好像和自己读出来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等到教授cue到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本准备好的说辞说不出来,支支吾吾地说了句“我同意前面所有同学的看法”,就无话可说了。
还有分组时进了一个有不少外国人的组,意识到标准的英语是一种语言,带口音的英语又是无数种不同的语言,特别是带咖喱味的英语......宛如加密通话般的语言让无数留学生的语言系统直接崩溃,导致对于lecture、seminar都出现了“应激反应”——开始抵触课堂上的交流。
失去表现机会的遗憾和劫后余生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不知是好是坏。交流的差异使留子们更加不愿开口,也丧失了练习语言的好机会。
外国文化VS 中国文化
在🩸留学过程中,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文化的对撞。
大家都知道美国网友讨论LGBTQ的热情甚嚣尘上。
有网友在美国crush了一位女同学,想和她一起出去玩,但是那位女同学的朋友们却说“Girl,That’s so rude!”
两眼一抹黑的网友不知道说错了什么只能先道歉。随后那些人解释道——
They are non-binary. Their pronouns are they/them. You can’t use she/her.”(汗...
难以接受这样的文化,就注定了难以真正融入进那个社会的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与中文逻辑差异比较大的表达,比如刚接触英语时,相信大家都遇到过“yesor no”的问题吧。
有人问你“Would you mind if i sit here?”;回答“yes”的话,用中文逻辑来看,是你介意,还是你同意ta坐下的意思呢?
其实英文的逻辑就是,你同意ta的请求就是yes,拒绝就是no。
这是因为汉语表述时注重事件/动作的前端(意象),而英语表述时则注重事件/动作的后端(过程)。
更有趣的是,在英国“I eat no fish”≠我不吃鱼
其实eat no fish是指“忠实可靠的人”,来源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一则典故:
罗马天主教规定每周五不可以吃肉,但是鱼虾除外,久而久之,教徒们就养成了周五吃鱼的习惯,但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一部分教徒坚决反对这样的教义,为了表示对英国政府的忠诚,就反着来,不再遵循罗马天主教周五吃鱼的规定于是就有“eat no fish”来比喻忠于政府的人。
如果想表达“我不吃鱼”要说:“I don’t like fish.”
总的来讲,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融入对于每个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必经的挑战。如果不想真的成为“0国语言拥有者”,那就试着接受新的文化~
想要留学后的英文水平不降反升,我们可以多多参与进课堂,与外国同学积极交流,相信他们也会很乐意进行一场愉快的discussion滴~
学习的时候不能过度依赖Deepl/Chatgpt/Qillbot等工具,小心就这么水灵灵地被叫去Office hour面谈QAQ
有些学校还有English corner:
甚至还可以找外国人谈恋爱(bushi
总之,在结束系统性地与雅思/托福斗智斗勇的日子之后,也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啦,
置顶公众号变成了星标,
加了星标,
才能不错过我的每一次推送和福利呀。
加星标方法
美西
邮轮
迈阿密
夏威夷
美国签证
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