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拾光 | 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几个?

民生   2024-10-28 17:02   江苏  


岁月悠悠 寒暑迭迁

时光轴上,临湖儿女潜拾光影

将对家乡的热忱付诸笔墨

留下一部部经典作品

为多角度展现临湖故事

公众号特开设《临湖拾光》专栏

以散文、诗歌、传记等形式

带大家一起透过他们的心灵之窗

欣赏与众不同的“临湖光景”


一个地名

或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或镌刻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讲述着人世间的过往

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你可曾听过?













牛桥村一处老地名。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尧峰山下有一座道观,道观中有老道士和两个小道士,一个姓王,一个姓孔。两个小道士经年累月做法事,为这座道观扩建梵宫后院、移栽花木,赚了不少钱,却满足不了老道士的贪欲。

两个小道士渐渐长大,王道士贪图安逸,留守道观,结果生病被老道士赶出门外。孔道士看在眼里,觉得在老道士手下难过日子,不辞而别,沿太湖岸边经溆庄、过黄垆,来到渡村隐居在村东一条弄堂里,过起清苦的日子。孔道士不甘寂寞,搭伙重操旧业,替人家做道场,办法事,收了许多门徒,小道士们都敬重他,一个个跟他住在一道,有的还改姓为孔氏,后来这条弄堂就被叫成“道士弄”。









西








牛桥村一处老地名,原本无此名。早先,牛桥港西首有南北两条水道流入,南侧水道经宅基角(石巨角)而入,北侧水道自太平桥折东而入,流经村口的北侧水道,水面开宽水深流急。村上的酿酒户邱氏、孔氏请来造桥匠架了一座便桥,才架上三天,桥就被水流冲垮了,两户又请来造桥匠建了一座石桥,谁知三天后也被冲走了,几经波折,尝试了各种办法,桥依旧没能成功搭建,两家人便找村上人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在此断流,用泥土把水道填平,由此给行人带来方便,但是对邱氏、孔氏两家来说就不便了,若两家的酒船、货船进入牛桥港驶入太湖就非得绕道而行,而邱氏、孔氏两家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自己发迹成为酿酒大户,与众人帮助和支持分不开,因此选择舍小利、取大义。

那条水道断流后,靠东的称作“东浜”,靠西的称作“西浜”,东浜仍旧通牛桥港,而西浜阻塞不通牛桥港。














牛桥村一处老地名。方庄,其实不是一个村坊,早先只是居住方氏、庄氏两户人家之地。方氏有个儿子叫方正,清清瘦瘦、念书用功、满腹经纶、能写会算。庄氏有个儿子叫庄重,高高大大、习武刻苦、刀枪棍棒、件件精通。

太平军进苏州那年,忠王李秀成到当地招兵,方氏的方正和庄氏的庄重两个小伙子,一齐参加了太平军,要为太平军立功劳。后来,方家、庄家父老都迁离了那个地方。

时隔多年提起这两家人,就把那个地方叫成“方庄”了。















(“五房弄”现已不再使用,图为旧时的门牌)



据说民国年间,孔家塘桥一位孔老大带着五个儿子搬家来到西浜南首一条小弄堂里住下。五个儿子身大力不亏,个个吃苦肯干,到年龄段都一个个娶妻圆房了。孔老大看着这个大家庭和睦团结,不想让五房儿子媳妇分开过日子。有一年,全家吃年夜饭,孔老大把五房儿子媳妇叫来,安排来年的家庭活计,一一吩咐到:大房在家种田,二房在家酿酒,三房在家养猪,四房外出销酒,五房没作安排。孔老大是想倘使四个哥嫂哪里忙不过来,就由五房去帮忙,机动灵活,同样不会空闲。

如此持家,棋高一着。大房种田收来的稻麦,供给二房作酿酒的原料,二房酿制的酒由四房帮助销售,酿出的酒糟可供三房喂猪,三房养猪的猪粪可给大房用来肥田,四房销酒的现钱除了购买酿酒原料,还可积存起来,如此循环不止,肥水不流外人田,孔氏五房的日子过得一日比一日好。就这样,四邻五舍把这条小弄叫成“五房弄”,一直流传到现今。



作者:金波

读地名来历 晓一方文化

你的记忆里还有哪些

难忘的老地名吗?





吴中临湖


微信号:wuzhonglinhu




来源:牛桥村

编辑:宋佳怡

审稿:陆佳星


吴中临湖
政务信息、便民服务、公众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