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赏析||错银龙纹带钩

2024-11-12 11:01   陕西  





   错银龙纹带钩  







长9.3厘米
1984年咸阳市秦都区财政局移交


钩首为蛇头形,体较长,略宽于颈部,正面鼓起呈弧形,钩背部有一扁平圆形钮。钩体正面中脊两侧各有一竖向凹槽,中脊错银短线纹四组,每组各有9—11条短线不等。钩首用银线错出蛇的双眼、鼻子。钩身正面两侧各有一错银龙纹,龙头朝向钩尾,龙尖吻,吻两侧各有3根线,圆目,叶形双耳上翘, 龙躯体由3条曲线构成,修长婉转,线条间装饰两列小圆点,表示鳞甲。龙无足有鳍,前后成对,错开排列,共6对,尾端变细向上弯曲。龙似腾云驾雾,或如游弋戏水,向前驱动,具有强烈的动感。
带钩,古代又称“犀比”,是古代贵族、官僚和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那时候人们着宽袍大服,系腰带,带钩就是腰带上的挂钩,犹如今天腰带上的卡扣。一般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盛行配有铰具(带扣)的革带,带钩的使用才逐渐消失。
古代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精美的装饰品,因为它系在人们视角最为瞩目的腰部,它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的不同还可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当时使用带钩的情形,“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满堂的宾客都以所系的带钩式样奇 特、装饰华丽而互相炫耀和比较,其中无一是相同的。
带钩的造型是以钩、颈、体、钮四部分组成,式样有条形、棒形、琵琶形等,大的长半米,小的仅仅2厘米,以10厘米左右的为适中,为了使用方便,钩体的背面必须做成与身体相适应的弯度。考古资料证实,带钩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间随葬,可谓跟随主人寸步不离。
咸阳任家嘴秦墓、塔尔坡秦墓及秦咸阳塬上西起摆旗寨,东到毛王村的墓葬区中出土了近200件带钩,但错金银带钩却为数不多。这件带钩,表面的龙纹造型与秦都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表面的龙纹大同小异,据此判此带钩的时代应为秦,应为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品。就其铸造工艺及纹饰来看,绝非一般人所能使用,应是具有一定政治身份的男性贵族。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兽头和蛇类的躯体组合成的超自然力的神话动物,涵盖的范围很广。《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说文》释龙是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此文化遗物上龙的形象是有着很大的弹性的。《中国青铜器》一书将夔纹、蟠螭纹及蟠虺纹亦归属龙纹。以上这些都说明龙是一种能兴云雨利万物、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的神物。《史记·封禅书》记载:“周得火德,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作为“水德”的象征,秦人多有“云龙之象”的艺术作品。秦咸阳一、二、三宫殿建筑遗址均出土有线刻的龙纹空心砖,秦人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的龙首形带钩,秦始皇陵遗址出土一种特大型夔纹瓦当,北戴河秦行宫遗址亦有类似的瓦当出土。战国到秦的龙造型多样、姿态各异。所以说,随着秦的发展和强大,龙文化在秦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史记》中更是将秦始皇比作祖龙。
秦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及漆器素面纹饰简单者居多,纹饰精美者较少,这件错银龙纹带钩双龙纹样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其铸造精良、工艺精湛,为带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下期赏析文物:诏书铭文铜权,敬请关注!




文稿:王亚庆
制作:史天闻
审核:王宣懿





咸阳博物院官微
咸阳博物院是以收藏、展示秦汉历史文物为主,国家一级博物馆,地处咸阳市中山街中段,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最新文章